论“若,则”句的逻辑刻画及蕴涵怪论的消解

来源 :哲学动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su_al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消除蕴涵怪论的主要方案及其困境为了消除隆论,逻辑学家相继创制了形式蕴涵、严格蕴涵、相干蕴涵和衍推等。通观这些方案,可以发现它们向同一方向划出了比较连续的轨迹:(1)前后件真假值对“→”真值的影响渐弱,直至消失殆尽。(2)前后件内容及其相关性对“→”真假的影响逐渐强化,直至决定。
其他文献
作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奠基者,威廉·莱斯认为,“控制自然”的观念是生态危机的根源。关于生态危机的解决,他主张不是消除“控制自然”的观念,而应给予其重新解释:“它的主旨在于伦理的或道德的发展而不在于科学和技术的革新。”[1]据此,需重建科学技术的价值基础,建立一个“较易于生存的社会”。
尽管自然语言没有形式语言那样严格,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造成歧义,但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可能放弃自然语言而采取形式语言作为人际交流的媒介。事实上,形式语义学的研究表明,自然语言本身也存在着多种值得研究的形式结构。自然语言有很多吸引人的特点,例如其中不含形式语言中那样的变元,并且为有效交际的工具,用于日常推理的自然语言可以被看做是可判定的。
类型逻辑语法(Type Logical Grammar)是经典范畴语法(Basic Categorial Grammar)的一个现代版本,是范畴语法与类型逻辑语义学联姻的产物。利用加贝(D.Gabbay)[1]给出的加标演绎表述,类型逻辑语法实现了句法生成和语义组合的并行推演,句法生成基于Lambek演算提供的范畴运算,而语义组合则依据代表语义的入一演算进行。
由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哲学系和江苏省马克思主义和哲学研究生创新与学术交流中心主办的“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中国和英国经验”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9月25日在南京召开。来自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和利兹城市大学、美国内华达大学、日本立命馆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苏州大学等单位的2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我的《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一书在日本出版于1973年,2009年该书在中国出版。在这里,我想就写作该书的一些背景和其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做进一步的解释和说明。
一望月清司市民社会理论前史 日本的市民社会理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形成的。其标志是1941年高岛善哉的《经济社会学的根本问题》(日本评论社)、1943年大河内一男的《斯密和李斯特》(日本评论社)和1943年大冢久雄的《近代欧洲经济史序说》(时潮社)。前两者都是以17世纪中叶英国市民革命到18世纪中叶产业革命这一时期为模型的。在理论上他们也都是根据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以摆脱了封建制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尚未形成以前的小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和交换关系来规定“市民社会”。
一居住地的分化与隔离及其非公正性后果 “空间”问题曾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维度,尤其是立足于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空间批判而对人的空间实践方式所进行的探究,为后来的新马克思主义对空间及空间正义理论的深入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曾经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在马克思一生思想的探索与建构过程中,黑格尔哲学始终是其最为重要的参照系之一,它们之间的关系一直处于错综复杂的状态。早年马克思就把黑格尔哲学比喻为“大海”,渴望纵身“钻到”里面去,之后又屡进屡出。一个非常令人深思的现象是,马克思曾经试图通过《论犹太人问题》、《神圣家族》、《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述了断他与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因缘,
一般认为,在非内涵语境句下共指称词项是可以保真替换的,因为这一替换是莱布尼茨律的典型运用,仅在把莱布尼茨律推广到内涵语境语句时才出现了替换失效现象。近年来,索尔(Jennifer Saul)的一系列工作力图表明在非内涵语境下也存在替换失效现象。
1922年,中国近代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梁启超在其晚年著作《先秦政治思想史》中这样谈到了人权问题:尽管“中国在数千年专制政体之下”,但人民毕竞“已得有相当的人权,纵不必自豪,亦未足云辱也”,“除却元首一人以外,一切人在法律之下皆应平等。公权私权皆为无差别的享用,乃至并元首地位,亦不认为先天特权,而常以人民所归向所安习为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