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成渝地区3个村庄作为实证研究对象,解析政府主导、政府与资本联合主导、村民自筹自建三种乡村建设路径的制度框架以及在村庄公共品建设与维护方面的绩效、困境或不足。研究发现,在政府、市场主体、村民的博弈中,村庄公共品供给难以持续的根本原因是供给者与受益者的不一致。在乡村建设中落实村民主体地位、激发内生动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文结合地方性的制度创新与实践经验,提出既有乡村建设路径的优化构想,并针对激发村民内生动力问题提出政策建议,从而保障村民的平等权利并赋能于民、创富于民,实现可持续的乡村建设与治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