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英语课程标准规定要求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及其他条件,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机会,以及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能让学生在所设定的条件下自主解决问题,并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参与各种尝试,通过体验、实践等多种方式,发展综合语言技能。评估部分则要求以学生评估为主,但要求采取多样性的评估方式。换句话说,评估虽然以针对学生的测试为主,但要针对学生的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评估学生的综合语言应用能力。教师要对学生各项测试的结果进行分析,将评估结果反馈于教学之中,并用之辅助改进教学。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程
【作者简介】张馨予,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
一、课程分析
1.课程取向分析。不同的课程取向形成课程组成中不同目标、内容、方法及评估。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Print(1993)认为人们采用的较多为综合取向(Eclectic Conception)。也就是说当针对具体课程分析的时候,会发现课程的制定者不会按照一个固定不变的取向,通常是以某种课程取向为主的多种课程取向的混合体(马云鹏,1998)。
针对以上理论文献,以及初中课程标准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英语课程标准的主要按照认知过程发展取向来设计制定。首先其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以及学习的过程,主张学校及教师要为学生掌握并运用各种语言技能提供机会。其次,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通过对英语课程的学习,不仅产生学习兴趣,更要使学生树立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并为终生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这些不仅强调了英语学科的学习内容,亦强调了课程设计者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课程,培养他们的理性思维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希望。再者,虽然课程设计中大多数强调教学方法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但从各方面对学科知识的要求上,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亦是不可缺少的,所以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上是学生为中心与教师为中心的结合,即重视学生差异与个别学习,但也同样重视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
2.课程设计理念的分析。黄政杰(1991)提及目前有四种课程设计的理论,分别是以学科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社会取向以及科技取向为主。根据课程标准中英语课程设置的基本理念,可以看出整体上主要以学生为中心为主:强调关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学生的发展,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和学习成就感;在教学方法上也鼓励以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的方式为主,让学生感受成功,且要求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时代。除学生为中心外,整个课程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让学生逐渐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则体现以学科为中心的理念。而课程设置中将课程详细规划为九个级别,并对每一级别的具体内容做详细要求;且要求教师要积极运用音像、电视乃至网络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及运用的渠道,这些则体现了科技取向的设计理念。
3.课程发展模式的分析。课程发展的模式有三种: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和情境分析模式(课堂讲义,2011/9/28)。从初中英语课程标准的设计者角度看,英语课程的发展模式以目标模式为主。鉴于其为整个中国大陆地区的总标准,以目标为模式发展的课程能给不同地区提供一个相对清晰清楚的方向和指导,能为不同环境下的英语教学规划同一个蓝图,并同时规范考核评估标准。
4.课程组织的分析。作为普通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英语课程以核心课组织形式为主,知识、技能、情意三方均衡发展的纵向组织结构。根据黄光雄,杨龙立(2004)对组织原则的归纳,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分析:1)持续性,整个英语课程是由小学三年级开始,直至高中毕业,均会必修课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学习科目之中;2)程序性,顾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内容之间关系,英语课程的设置由易到难,由浅入深;3)统整性,在某一课上学到的新的语法知识,会逐渐在以后的课文以及阅读中经常出现,这是垂直的统整性,而水平统整性则也在近些年逐渐被运用,例如深圳7年级英语课文中其中有一单元设计到电,而按照教学进度,当时应该正好是学生们在科学课中首次学习电学内容;4)范围: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英语课程应广泛集录科技、人文、地理、历史等多方面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5)平衡性:英语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在听说读写四方面均衡发展,所以在课程设置的时候,也会在内容上让这四方面平衡设置。
二、英语课程的好处与不足
古德莱德(Goodlad)的课程分析架构将课程实施分为五个层次(Goodlad,1979)依次為:理想课程,正式课程,感知课程,运作课程和经验课程。上文所谈及的初中英语课程标准,位于这五个层次的最上端,及理想课程,可是理想课程是否能按照理想所实施,亦成为课程是否成功的关键表现。虽然英语课程标准条例清晰,层层递进,可以不被地区环境所限制,而且整个标准对学生教师的规划都是非完美,但事实上却与理想课程有所出入。笔者与几位初中英语教师讨论对该课程的看法,将课程设计中的不足总结如下:1.英语课程模式以目标模式为主,而且目标非常细致甚至烦琐,直接导致评估量过大,一切以考试为主以检验学生是否达标;2.进入初中阶段后,学生需要达成的目标级别忽然由两年一级变为一年一个级别,学习任务忽然增多以致无法顾及学生的兴趣与感受;3.课程组织的继续性让教师和学生感受到不断有大量的语言知识需要学习,而没有任何阶段性的突破;4.以深圳为例,目前国内大部分地区都没有办法试试小班教学,且义务教育阶段不允许按学生层次划分班级,教师只能注重班级整体教学,忽略对差异性的关注;5.小学到初中的课程系统衔接不上造成很多学生在初一起步时就无法跟上进度。而笔者将在Part 3中,从课程实施的角度,尝试对英语课程进行改进。
三、课程的改进
初中英语课程作为一个以目标为本的课程案例,冯生尧、李子建(2001)认为它的改革论规模将是一项“野心勃勃的全面性改革”,且可能要付出巨大代价。虽然课程标准看似导致了诸多问题,但不能否认其灵活性与条理性足以让它成为一个好的理想课程,关键问题则出现在课程实施的五个层次中。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建议在保持原有课程标准的基础下,根据不同学校的具体情况,开发校本课程。笔者从教师的角度,根据现有课程的不足,对笔者所工作的中学之英语课程改进提出以下: 针对以上需求,笔者希望能在现有本校英语课程的基础上,加上以历程模式为主要发展模式的英语辅助课程。这种课程坚持“课程是活动”的课程本质观,关注通过活动对象相互作用实现自身发展(丛立新,2000)。课程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为他们分别设立阶段性目标鼓励学生逐步发展,例如后进生最开始以培养兴趣为主,资优生则以学习方法的养成和拓展训练为主。教学内容则注重课外读物,音乐,甚至是电影,可以根据具体班级的不同情况,选取他们所感兴趣的内容,看似与日常教材无关,但要求教师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将所教内容与日常教学联系起来。辅助课程不含有任何“考试”,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活动中的互动,掌握学生的大致程度,正常教学中的评估亦可以检测这种辅助课程的有效性。这种完全以学生为主的理念设计的辅助课程,因要根据学生的不足特别设置课程,所以在课程组织原则方面看似不平衡,但实际上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均衡发展;在组织结构中针对后进生注重情意的培养,针对资优生加强技能的培训和知识的拓展。Fullan(2002)认为任何学校的改革都必须以学生学习得到改善为终点及评量成败的依据。英语辅助课程作为对现有课程评估的产物,自身的价值亦可以通过现有英语课程中常用的考试作为评估方式之一,检测其有效性,但因为这种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与巩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所以还需要通过日常观察,学生日志,教师教学日志等多方面主观因素来评估课程。针对评估标准缺乏的原因,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在参与辅导课程前的相关数据作为比较对象,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评估标准,如此通过阶段性的形成评价,检测学生的情况。
四、小结
当然,这种辅助课程的增加在实施上依旧存在着太多的难点。首先,教师的工作量无形中增大了许多,而且英语辅助课对学生来说轻松,但对老师来说,要求教師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与功底。其次,一场课程改革中,教师虽然是主导,但根据Fullan(2000)对于学校改革考虑的因素来说,还需要“目的和热情、专业学习社群、领导、集中于教和学、与外面的标准挂钩以及家长和小区的参与”等多方面因素。虽然复杂,但身为教师不应该将学生的问题置若罔闻,努力尝试寻求解决办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发展以成为未来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国外关于课程取向的研究及对我们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1998(3):38-43.
[2]陶家荣.谈英语教学中的学生需求[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1 (1):118-120.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程
【作者简介】张馨予,深圳第二外国语学校。
一、课程分析
1.课程取向分析。不同的课程取向形成课程组成中不同目标、内容、方法及评估。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Print(1993)认为人们采用的较多为综合取向(Eclectic Conception)。也就是说当针对具体课程分析的时候,会发现课程的制定者不会按照一个固定不变的取向,通常是以某种课程取向为主的多种课程取向的混合体(马云鹏,1998)。
针对以上理论文献,以及初中课程标准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英语课程标准的主要按照认知过程发展取向来设计制定。首先其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以及学习的过程,主张学校及教师要为学生掌握并运用各种语言技能提供机会。其次,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通过对英语课程的学习,不仅产生学习兴趣,更要使学生树立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并为终生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这些不仅强调了英语学科的学习内容,亦强调了课程设计者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课程,培养他们的理性思维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希望。再者,虽然课程设计中大多数强调教学方法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但从各方面对学科知识的要求上,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亦是不可缺少的,所以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上是学生为中心与教师为中心的结合,即重视学生差异与个别学习,但也同样重视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
2.课程设计理念的分析。黄政杰(1991)提及目前有四种课程设计的理论,分别是以学科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社会取向以及科技取向为主。根据课程标准中英语课程设置的基本理念,可以看出整体上主要以学生为中心为主:强调关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学生的发展,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和学习成就感;在教学方法上也鼓励以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的方式为主,让学生感受成功,且要求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时代。除学生为中心外,整个课程倡导任务型教学模式,让学生逐渐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则体现以学科为中心的理念。而课程设置中将课程详细规划为九个级别,并对每一级别的具体内容做详细要求;且要求教师要积极运用音像、电视乃至网络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学习及运用的渠道,这些则体现了科技取向的设计理念。
3.课程发展模式的分析。课程发展的模式有三种: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和情境分析模式(课堂讲义,2011/9/28)。从初中英语课程标准的设计者角度看,英语课程的发展模式以目标模式为主。鉴于其为整个中国大陆地区的总标准,以目标为模式发展的课程能给不同地区提供一个相对清晰清楚的方向和指导,能为不同环境下的英语教学规划同一个蓝图,并同时规范考核评估标准。
4.课程组织的分析。作为普通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英语课程以核心课组织形式为主,知识、技能、情意三方均衡发展的纵向组织结构。根据黄光雄,杨龙立(2004)对组织原则的归纳,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分析:1)持续性,整个英语课程是由小学三年级开始,直至高中毕业,均会必修课的形式出现在学生的学习科目之中;2)程序性,顾及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内容之间关系,英语课程的设置由易到难,由浅入深;3)统整性,在某一课上学到的新的语法知识,会逐渐在以后的课文以及阅读中经常出现,这是垂直的统整性,而水平统整性则也在近些年逐渐被运用,例如深圳7年级英语课文中其中有一单元设计到电,而按照教学进度,当时应该正好是学生们在科学课中首次学习电学内容;4)范围: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英语课程应广泛集录科技、人文、地理、历史等多方面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5)平衡性:英语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在听说读写四方面均衡发展,所以在课程设置的时候,也会在内容上让这四方面平衡设置。
二、英语课程的好处与不足
古德莱德(Goodlad)的课程分析架构将课程实施分为五个层次(Goodlad,1979)依次為:理想课程,正式课程,感知课程,运作课程和经验课程。上文所谈及的初中英语课程标准,位于这五个层次的最上端,及理想课程,可是理想课程是否能按照理想所实施,亦成为课程是否成功的关键表现。虽然英语课程标准条例清晰,层层递进,可以不被地区环境所限制,而且整个标准对学生教师的规划都是非完美,但事实上却与理想课程有所出入。笔者与几位初中英语教师讨论对该课程的看法,将课程设计中的不足总结如下:1.英语课程模式以目标模式为主,而且目标非常细致甚至烦琐,直接导致评估量过大,一切以考试为主以检验学生是否达标;2.进入初中阶段后,学生需要达成的目标级别忽然由两年一级变为一年一个级别,学习任务忽然增多以致无法顾及学生的兴趣与感受;3.课程组织的继续性让教师和学生感受到不断有大量的语言知识需要学习,而没有任何阶段性的突破;4.以深圳为例,目前国内大部分地区都没有办法试试小班教学,且义务教育阶段不允许按学生层次划分班级,教师只能注重班级整体教学,忽略对差异性的关注;5.小学到初中的课程系统衔接不上造成很多学生在初一起步时就无法跟上进度。而笔者将在Part 3中,从课程实施的角度,尝试对英语课程进行改进。
三、课程的改进
初中英语课程作为一个以目标为本的课程案例,冯生尧、李子建(2001)认为它的改革论规模将是一项“野心勃勃的全面性改革”,且可能要付出巨大代价。虽然课程标准看似导致了诸多问题,但不能否认其灵活性与条理性足以让它成为一个好的理想课程,关键问题则出现在课程实施的五个层次中。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建议在保持原有课程标准的基础下,根据不同学校的具体情况,开发校本课程。笔者从教师的角度,根据现有课程的不足,对笔者所工作的中学之英语课程改进提出以下: 针对以上需求,笔者希望能在现有本校英语课程的基础上,加上以历程模式为主要发展模式的英语辅助课程。这种课程坚持“课程是活动”的课程本质观,关注通过活动对象相互作用实现自身发展(丛立新,2000)。课程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为他们分别设立阶段性目标鼓励学生逐步发展,例如后进生最开始以培养兴趣为主,资优生则以学习方法的养成和拓展训练为主。教学内容则注重课外读物,音乐,甚至是电影,可以根据具体班级的不同情况,选取他们所感兴趣的内容,看似与日常教材无关,但要求教师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将所教内容与日常教学联系起来。辅助课程不含有任何“考试”,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活动中的互动,掌握学生的大致程度,正常教学中的评估亦可以检测这种辅助课程的有效性。这种完全以学生为主的理念设计的辅助课程,因要根据学生的不足特别设置课程,所以在课程组织原则方面看似不平衡,但实际上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均衡发展;在组织结构中针对后进生注重情意的培养,针对资优生加强技能的培训和知识的拓展。Fullan(2002)认为任何学校的改革都必须以学生学习得到改善为终点及评量成败的依据。英语辅助课程作为对现有课程评估的产物,自身的价值亦可以通过现有英语课程中常用的考试作为评估方式之一,检测其有效性,但因为这种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与巩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所以还需要通过日常观察,学生日志,教师教学日志等多方面主观因素来评估课程。针对评估标准缺乏的原因,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在参与辅导课程前的相关数据作为比较对象,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评估标准,如此通过阶段性的形成评价,检测学生的情况。
四、小结
当然,这种辅助课程的增加在实施上依旧存在着太多的难点。首先,教师的工作量无形中增大了许多,而且英语辅助课对学生来说轻松,但对老师来说,要求教師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与功底。其次,一场课程改革中,教师虽然是主导,但根据Fullan(2000)对于学校改革考虑的因素来说,还需要“目的和热情、专业学习社群、领导、集中于教和学、与外面的标准挂钩以及家长和小区的参与”等多方面因素。虽然复杂,但身为教师不应该将学生的问题置若罔闻,努力尝试寻求解决办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发展以成为未来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马云鹏.国外关于课程取向的研究及对我们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1998(3):38-43.
[2]陶家荣.谈英语教学中的学生需求[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1 (1):118-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