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陶虎臣》阅读题解答分析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xua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届盐城市一模考试,语文试卷中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了小说阅读,材料取材于现当代作家汪曾祺的《陶虎臣》。该题满分为20分,全市抽样均分为8.85分,得分率44.56%。学生答题情况如何?错在哪里,又如何得分?我们根据阅卷情况,剖析学生的答题误区,给出一些答题策略,以期在以后的复习中能帮助同学们逐步提高小说阅读的水平。
  [试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题。
  陶虎臣
  汪曾褀
  每到天气暗朗,上午十来点钟,在这条街上,就听到从阴城方向传来爆裂的巨响:“砰——磅!”大家就知道,这是陶虎臣在试炮仗了。
  阴城是一片古战场。相传韩信在这里打过仗,现在还能挖到一种有耳的尖底陶瓶,当地人说这种陶瓶冬天插了梅花,能结出梅子来。现在这里是乱葬冈,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叫做“阴城”。到处是坟头、野树、荒草、芦荻。草里有蛤蟆、野兔子。早晨和黄昏,有许多白颈老鸦。人走过,就哑哑地叫着飞起来。
  这里只有一个破财神庙,里面住着一个侉子。
  陶虎臣家的货色齐全。除了鞭炮,还出一种别家不做的鞭,叫做“遍地桃花”。不但外皮,连里面的筒子都一色是梅红纸卷的。放了之后,地下一片红,真像是一地的桃花瓣子,如果是过年,下过雪,花瓣落在雪地上,红是红,白是白,好看极了。
  他还有一项绝技,是做焰火。做焰火,除了配料,关键是串捻子。串得不对,会轰隆一声,烧成一团火。弄不好,还会出事。陶虎臣的一只左眼坏了,就是因为有一次放焰火,出了故障,一个火星迸进了瞳孔。陶虎臣坏了一只眼睛,还看不出太大的破相。他依然随时是和颜悦色的,带着宽厚而慈祥的笑容。这种笑容,只有与世无争,生活上容易满足的人才会有。
  但是,鞭炮生意,是随着年成走的。什么时候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什么时候炮仗店就生意兴隆。这样的年头,能够老是有么?
  这一年,伏汛安然度过,保住了无数人畜。秋收在望,市面繁荣,城乡一片喜气。有好事者倡议:今年放放焰火!东西南北四城,都放!一台七套,四七二十八套。陶家独家承做了十四套。东城定在八月十六放。地点:阴城。
  这天万里无云,一天皓月。阴城的正中,立起一个四丈多高的架子。有人早早吃了晚饭,就扛了板凳来等着了。人们寻亲访友,说短道长,来来往往,亲亲热热。阴城的草都被踏倒了。人们的鞋底也叫秋草的浓汁磨得滑溜溜的。
  忽然,上万双眼睛一齐朝着一个方向看。人们的眼睛一会儿睁大,一会儿眯细;人们的嘴一会儿张开,一会儿又合上;一阵阵叫喊,一阵阵欢笑;一阵阵掌声。——陶虎臣点着焰火了!
  最热闹的是“炮打泗州城”。起先是梅、兰、竹、菊四种花,接着是万花齐放。然后,一声炮响,照眼的灯球之中有一座四方的城,眼睛好的还能看见城门上“泗州”两个字。城外向里打炮,城里向外打,灯球飞舞,碎辞有声。最有趣的是“芦蜂追瘌子”,一阵火花之后,出现一个泥头的纸人,手里拿着一把破芭蕉扇。霎时间飞来了许多马蜂,这些马蜂——火花,纷纷扑向他,他四面躲闪,扇不停地挥舞。看到这里,满场大笑。这些辛苦得近于麻木的人,是难得这样开怀一笑的呀。最后一套是火花之后,吊下四个大字:“天下太平”。
  年头还是不好。头一年,四乡闹土匪,县政府出了布告:“冬防期间,严禁燃放鞭炮。”明年,蒋介石搞“新生活”,取缔了鞭炮。陶虎臣别无产业,只好做一点“黄烟子”和蚊烟混曰子。第三年,陶家炮仗店的铺门上了锁,再也打不开了。陶家的锅,也揭不开了。
  岁暮天寒,彤云酿雪,陶虎臣无路可走,他到阴城去上吊。刚把腰带拴在一棵树上,把头伸进去,一个人拦腹把他抱住。这人是住在财神庙的那个侉子。
  (选自《汪曾褀文集》,有删改)
  [答题点拨]
  12.简要分析小说第二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学生答案1:①引起下文;②渲染氛围;③交代了地点;④为下文做铺垫。
  学生答案2:①点明了阴城的文化渊源,描写了一种凄清、冷寂的环境;②将阴城的阴冷荒芜与下文放鞭炮时的热闹形成对比,暗示陶虎臣的自杀。
  问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中重要段落的作用。从学生的答案来看,学生对此段内容的理解不准确,对文章的认识不够全面,且对此类题型的答题思路不清晰,如:学生1的答案是答非所问,贴标签,纯术语堆砌,不能结合具体文本阐述;学生2的答案不能有层次地分析答题,答不到点子上,且答题叙述混乱、重复。
  答题指要:解答文学类文本阅读“作用题”的前提是注重整体阅读意识,具体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注意:①从内容上和结构上两方面去分析;②内容上即本段的段意;结构上则有开头段落的作用有:点题(扣题)、引起下文、总领全文、渲染气氛(营造氛围、情境),奠定情感基调、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照应下文、与下文形成对比、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文中段落的作用有:为下文作铺垫、与上文……相呼应、与下文……相照应、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结尾段落的作用有:首尾呼应、收束全文、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参考答案:①叙写“阴城”的历史和现状,为人物活动提供典型场景;②渲染荒凉冷落的氛围,暗示人物处境的艰难。(每点2分)
  13.赏析画线的文字在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色。(4分)
  学生答案1: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②描绘了鞭炮燃放的热闹场景;③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④语言生动形象,色彩鲜明,使人身临其境。
  学生答案2: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②工笔白描,朴素之美;③“红”“白”色彩鲜明;④写出了鞭炮“遍地桃花”燃放的美丽样子。
  问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语言表达艺术的赏析。本题难度不大,大部分学生答出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红”“白”等表色彩的词语,但从句式——长短句结合,语言风格——语言质朴,语体色彩——灵活运用淳朴自然的口语的角度综合考虑的不多。   答题指要:在赏析精彩语言的表达艺术时,一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①词语的使用方面。主要是看所用的词语都是什么类型的词语,如叠词、俗语或成语、文言词语等;②句式方面。明确该句是长句还是短句,是整句还是散句,是反问句、祈使句,还是双重否定句、一般陈述句;③语言特点方面。叙述性语言具有概括性、具体性、蕴涵感情色彩的特点,描写性语言具有描绘性、形象性、寓意性、富有感染力的特点,议论性语言具有简明、概括、准确、翔实、合乎逻辑的特点,抒情性语言具有主观色彩强烈、富有感染力的特点;④修辞手法的运用方面。如果运用了修辞手法,一定要指出用的是何种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①灵活运用淳朴自然的口语,长短句结合,文笔简练;②选取“红”“白”等表色彩的词语,并巧拟比喻,写出了“遍地桃花”鞭的不同凡响。(每点2分)
  14.作者为何花较多笔墨写“八月十六”“放焰火”的情景?(6分)
  学生答案1:①通过对烟花的描写,写出了陶虎臣技术的高超以及烟花形式种类的多样;②重点写这一段表达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为下文陶虎臣的走投无路埋下伏笔;③结尾的“天下太平”表现了人们对和平安定生活的追求,也与下文陶虎臣的悲剧命运形成对比。
  学生答案2:①体现出陶虎臣高超的制炮技巧,令人惊叹;②为下文陶虎臣的悲凉结局做铺垫,以一喜一悲为对比,突出人物的起落人生;③渲染热闹的场景与文章结局形成强烈对比,深化文章主旨。
  问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重要情节的鉴赏。本题6分,实改抽样均分为2.34分,从学生的答案来看,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点:①两生的答案角度虽全面但表述不够精准,丢掉不该丢的分,如:为下文写陶虎臣悲剧结局作铺垫,或埋下伏笔等;将“凸显主旨”答成“升华或深化主旨”等;②本题情节属高潮部分,两生都未答到。
  答题指要:鉴赏文中重要情节,同学们需要对解答此类题做一些全面系统的了解。它包括:①它自身在全文情节中处于何位置;②衬托或烘托主要人物(正衬和反衬);③反映主要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或场景;④从次要人物的角度观察描写主要人物,成为线索;⑤使小说中的人和事更具有真实感(专用于“我”);⑥推动情节发展;⑦凸显(深化)小说主题。
  参考答案:①“放焰火”把故事推向高潮,详写凸显最生动环节,给读者以震撼;②侧面描写(人们的神态、心情和举动)和正面描写(焰火燃放景象)相结合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突出陶虎臣做焰火的才能;③“焰火”的华丽和后文陶虎臣悲惨结局形成映衬,凸显主题。(每点2分)
  15.请结合陶虎臣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点,探究小说的主题。(6分)
  学生答案1:①表达了对宽厚、善良、容易满足的陶虎臣悲剧命运的同情;②表达了对国民党统治下劳动人民的同情和赞美;③表达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太平生活的向往。
  学生答案2:①陶虎臣是一个宽厚、慈祥,与世无争,容易满足的人;②陶虎臣技艺高超,即使炸伤眼睛仍然坚持做烟火,表现了中国人民的坚持和不服输的精神;③陶虎臣的上吊体现了他对生活的不满,表达了对国民党腐败统治的批判。他技艺高超最后却走投无路,反映在那动荡的社会环境之下,百姓生存的艰难。
  问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探究小说中人物形象对表现小说主题的意义。从学生答案来看,问题有:①学生1的答案犯了审题不清的错误,没能研读题干,明确旨意,所以得分仅为1分;②学生2的答案,相比较而言就显出高下了,读懂了题干,按照题干要求分层逐一回答,但是对文本的理解有偏差,将文章的主旨人为地拔高,甚至是无中生有,所以得分为3分。
  答题指要:解答此类“探究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注意:①研读题目,明确旨意。答题时要确定答题的区域,答题的角度等,如“结合陶虎臣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点”;②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侧面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③将人物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④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参考答案:①通过陶虎臣的故事,塑造了一个手艺精妙、与世无争却仍难逃悲惨命运的小人物形象;②反映了特定的历史时期,乡镇经济的萧条,百姓生存的艰难;③流露出作者对主人公为人和才能的赞赏及不幸遭遇的同情。(每点2分)
  (作者:孙大娟,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什么样的问题属于古典概型,什么样的问题属于几何概型?几何概型问题中常见的测度有长度、角度、面积、体积,解题时我们该选谁呢?紧扣定义分析,你就能玩转两种概型.
数列高考题虽然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我们抓住三类问题,就可稳操胜券.  一、等差、等比数列的基本运算  等差、等比数列是重要的数列类型,高考命题主要考查等差、等比数列的概念、基本量的运算及由概念推导出的一些重要性质,灵活运用这些性质解题,可达到避繁就简的目的.  解决等差、等比数列的问题时,通常考虑两类方法:①基本量法,即运用条件转化成关于a1和d(q)的方程(组);②巧妙运用等差、等比数
新课标下的高考越来越注重对考生的综合素质的考查,恒成立问题便是一个考查考生综合素质的很好途径,它常以函数、方程、不等式和数列等知识点为载体,渗透着换元、化归、分类讨论、数形结合、函数与方程等思想方法,在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近几年的数学高考中频频出现恒成立问题,其形式逐渐多样化,但都与函数、导数知识密不可分.解决高考数学中的恒成立问题常用以下几种方法:①函数性质法;②主参
【摘 要】 此文根据日本知名经济学者速水佑次郎和神门善久著《新版农业经济论》一书中所提到的“二兼滞留”现象对日本农业发展的影响,根据速水等学者的理论,日本要解决第二种兼业农民大量滞留导致的农业结构改革失败的问题,最主要是解决农地制度上的阻碍,其次要通过政策引导“能者务农”的农业结构发展趋势,结合日本大阪府的城市农业发展现状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确认关于日本大阪府城市间隙农业发展的趋势以及根据趋势推理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5分,共70分)  1.若Cn18-C2n 918=0(n∈N*),则n= .  2.(2x-1x)6的二项展开式中的常数项为 .  3.甲、乙两种水稻试验品种连续4年的单位面积平均产量如下:  品种第1年第2年第3年第4年  甲9.89.910.210.1  乙9.7101010.3  其中产量比较稳定的水稻品种是 .  4.从5名男生和5名女生中任选3
【摘 要】 永生花产品作为一种中高端消费逐渐进入中国花卉市场,相较于鲜花、盆花等,永生花应用范围更加广泛,引起更多手工艺爱好者的追捧和制作。文章中将针对家庭内低成本纯手工的制作要点进行分析深入。  【关键词】 永生花;染色;手工制作  1 制作永生花的花卉选择  从上世纪德国兴起永生花开始,出现的永生花卉品种有玫瑰、菊花、康乃馨、兰花、马蹄莲、康乃馨、紫阳花、栀子花、大丽花、月季花等[1]。但主要
Ⅰ. 单项填空  1. It is really of you to try to schedule appointments or meetings at others convenience.  A. considerateB. punctual  C. ambitiousD. outgoing  2. —Its so hot!  —Well, it . I just took it out
一、重温古典概型  一个试验是否为古典概型,在于这个试验是否具有古典概型的两个特点——有限性和等可能性,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特点的概型才是古典概型.我们把在一次试验中,等可能出现的全部结果组成的集合记为I,基本事件的个数n就是集合I中元素的个数,事件A是集合I的一个包含m个元素的子集,则P(A)=car(A)car(I)=mn.  解决古典概型问题通常分为四步:第一步,分析本试验是否是等可能的;第二
二、最近5年高考作文命题的两大导向  1.指向生活实际,引领同学们展示个性魅力,考查同学们的思维品质。  高考作文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考试题型:“它既能考查出一个人的观察提炼、命题立意、布局谋篇及想象联想的创造思维能力,又能反映出一个人的语言表达及社会文化知识水平的高低。因此,作文基本上能代表一个人的语文水平,尤其是运用语言的水平。”(谷衍奎、赵祖谟《全国高考作文分类评析》)语文教育家于漪说:“要把
一  散千金而向道  文/翁思再  在星汉灿烂的皮黄名家系列中,孟小冬是女老生一脉的代表。更可贵的是,为求艺术真谛,她不惜牺牲自己大好的赚钱机会,向道至诚,为今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散千金而向道,必先认识“道”为何物。孟小冬评判眼光的确立,有一个合理的过程。她少年学戏的第一个师傅是仇月祥,属于从张二奎传至孙菊仙的那一路,保留着皮黄草创时期“时尚黄腔喊似雷”的遗风。随着艺术的逐渐成熟,剧场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