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红楼梦》大观园的文化内涵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xdn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红楼梦》这部著作中,曹雪芹花了大量的笔墨去塑造跃然纸上,美轮美奂的古典园林建筑,它不仅是红楼梦人物活动的艺术舞台,同时他也是曹雪芹先生结合当时的江南园林和帝王园囿的美学特质而创造出来的世外桃源。他之所以能被世人赞叹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一座建筑,而是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本文通过不同角度解析大观园来使我们从中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关键词:红楼梦;大观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2--01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通过描写贾、史、王、薛四大封建家族的兴衰演变和主人公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三者之间的爱情悲剧深刻展示封建王朝的腐朽没落和它所造成的时代悲剧。而在这部剧作中,作者花费大量笔墨来描写“大观园”,近百年来始终是诸多耆宿的研究对象。“大观园”作为小说人物的主要活动场所,它的建筑都是遵守了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规律,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特点。本文通过对园林艺术的分析来解剖中国的传统文化,从地利、建景、人景这三个方面来感受大观园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一、园林选址的地利合一
  大观园的建造选址,用中国的踏勘选定园林地域的用于来说应该用“相地”这个词,相地的“相”在园林勘测上有查看、分析、选择的意思,通俗讲就是对这座园林的基地进行评估、调查,最后做出一个正确的判断。如果一座园林选址不当,不但不利于作品的意景创作,其景观效果也会大大减弱。大观园位于荣宁二府之间,是贾宅的一部分。在此处建园,既方便了元妃省亲又免去贾母等内眷外出之弊,同时又可利用“会芳园”旧址,一举三得。会芳园本来是从北边墙角下引来一股活水,不必对其进行再改造,可以用沁芳闸控制它的水量。曹雪芹在为大观相地时,主张近宅营造,经贾琏之口道:“正经是这个主意,才省事,盖造也容易;若采置别的地方去,那更费事,且不成体统。”[1]上述可知,大觀园的选址讲究因地制宜。
  在《园治》第一篇的“相地”中,计成把原址的用地归纳为六类,即上林地、城市地、村庄地、郊野地、旁宅地、江湖地。[2]依照《园治》来看,大观园是典型的傍宅地,虽然建造在城市之中,很少有自然景物可以借鉴利用,但却充分利用了会芳园旧址中原来就有的树木山石、亭榭栏杆和园北拐角引下的一道活泉,使得花园的建造有了相应的条件。所谓“天时地利人和”中的“地利”就是对地理位置的合理利用,大观园建于荣宁二府之间,又对会芳园旧址中的自然景物加以利用,使其达到了地利合一的效果。
  二、园林布局的建景合一
  在偌大的大观园中,如果只有建筑,就显得过于单调不符合中国的审美情趣。在我国古代,人们都追求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大观园的建造主要以山水为主,园子的中心有一个大面积的水池,大观园通过水池来分割、贯通各院落,由于园中的水域宽广,支流复杂,所以园中桥梁建设居多,如此一般又给园林增添了别样的景致。除此之外,园林中的楼阁多建在水流边,亭台楼宇与溪涧河流交相辉映,好一副园林水墨画。
  先把建筑融进自然,其后又将建筑物的内部庭院与自然景观合二为一,是大观园的独特之处,他将四季百花,和风细雨包览无遗。大观园虽是人工所为,但其追求的精神是“天开”,目的是以“人做”象征“天开”。这种客观山水和主观感情合一的韵致将道家仰人工而独尊自然、返璞归真的思想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园林配置的人景合一
  《红楼梦》里的建筑都具有人物的个性,看似是一座建筑,俨然人性也。曹雪芹作为艺术创作大师,他在刻画人物性格特点时并不是单刀直入,而是通过描写园林里丰富多彩的植物,然后从侧面反映人物性格特点,这样可以使得人物通过环境的衬托形象更加丰满和生动。例如小说中描写了各种纷繁复杂的植物,贾宝玉的住处“怡红院”,在院中的山石两旁种着芭蕉和西府海棠。海棠别名“女儿棠”,俗传出自“女儿国”,“以此花红若胭脂,弱如扶病,近乎闺阁风度,故以女儿命名”这与宝玉热爱女性、尊重女性、崇拜女性的性格有关。而林黛玉所居住的潇湘馆则是“一带粉墙,有千百竿翠竹掩映”。这也与黛玉孤傲高雅的性格相吻合。蘅芜苑内“只见许多异草:或牵藤,或引蔓,或穿石,或绕柱,如翠带飘飘、如若丹砂,非香花之可比”。从这段描写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居住在这里的主人翁外表朴素大方,但是却从内心散发迷人的性情魅力,综观大观园的众多儿女不难看出这里居住的主人公是薛宝钗。大观园通过给院落配置不同种类的植物从而赋予每个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从而达到人景合一的境界。每一座庭院都与它的主人性格相吻合,建筑就是人,人就是建筑。
  大观园是曹雪芹笔下的一个艺术形象,在这里每天都上演着小说中人物的悲欢离合,大观园里的建筑富丽堂皇,每一位人物生活都很丰富,人物形象具体真切,从这里边隐射出作者对事物的审美情趣以及对未来的美好向往。正如“脂评”所说:“大观园原系十二钗栖止之所,然工程浩大,故借元春之名而起,再用元春之名以安诸艳,不见一丝扭捏”[3]。大观园实为十二钗所造,当它的旖旎风光与十二钗的生活情感融为一体时才会显示其“天上天间诸景备”的魅力。
  注释: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0:107.
  [2]计成.园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98.
  [3]郑红枫,郑庆山辑校:第23回.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284.
  参考文献:
  [1]黄云浩.图解红楼梦建筑意象[M].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2006年.
  [2]何永康.红楼美学[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1年.
  [3]世界园林:文化与传统[J]罗利.斯图尔特.
  [4]段聚佳.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园林艺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08期.
其他文献
摘 要: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别具一格的一段时期,产生了名教与自然的辩论。名教所包含的概念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巫术祭祀礼仪,随着历史发展这个概念的外表有所变化,但内核一直是一种维持社会秩序的规则。先秦各家思想在汉初就已形成融合的趋势,名教与自然的探讨不能简单看作儒家与道家思想的争论。  关键词:魏晋时期;名教;演变  作者简介:徐丽(1990.2-),女,甘肃陇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
摘 要:青溪小姑是六朝时期建康一带颇受民间信仰的一位女性鬼神,其庙宇建立在青溪河畔。由于地域关系密切,民间信仰具有多元性、民间性的特点,再加上历代文人对史书记载的模糊引用,从古至今,青溪小姑都被认为是蒋子文的三妹。本文试图从“蒋三妹”说的源头、青溪小姑庙号和蒋子文这三个方面来详加探究,从而揭去青溪小姑是“蒋三妹”说法的朦胧面纱。  关键词:青溪小姑;蒋三妹;蒋子文  作者简介:齐迎华(1992.1
作者简介:唐亚薇(1992-),女,汉族,湖南邵阳人,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2-0-01  滕肖澜笔下的上海外来媳妇,“她们大多出身于普通百姓家庭,具有本质的善良与朴素,在人生的磨难中她们往往形成了一种要强执著的个性,为达到目的她们会施展心计与小手腕,在社会旋涡中寻求自
期刊
摘 要:福贵是余华《活着》一文中的主人公,福贵一生遭遇了无数的苦难,身边的亲人都相继离他而去,最后只剩下一只老牛与他相依为命。这个本该有着最多理由去死的人却仍坚强地活着,平和地面对生命中一个又一个的苦难。他乐观,坚强的生活态度,给予我们无限的生命启示!  关键词:活着;福贵;苦难;坚强  作者简介:吴铭月(1996.11-),女,浙江省绍兴人,衢州市柯城区衢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中图分
摘 要:《狂人日记》作为第一篇白话文小说,该篇小说以精神病患者的形象的塑造,反映了封建礼教思想与封建家族制度的弊端。  关键词:狂人日记;精神病心理学;家族制度;礼教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2-0-01  一、狂人作为鲁迅白话小说主人公的原因  (一)文化革命主张的影响  文化大革命期间,胡适首次提出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
摘 要: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对于文人的精神世界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特别是那种变化万千、姿态迥异的水更是滋养了艺术的精华。本文浅析了李白诗中“水”意象的功能,诗因水的存在而增灵魂,水因诗的参与而生灵气。  关键词:李白诗歌;水;意象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2--01  诗仙李白以其雄浑瑰丽的诗歌展现出了璀璨的浪漫主义光
摘 要:悼祭文是以言辞文字向亡人致哀悼之意的一种应用文体,优秀的悼祭文感情沉痛真切,具有催人泪下的力量。刘禹锡的悼祭文思想内涵丰富,不仅表达了对亡友的追悼,也融入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叹和对黑暗政治的指斥,表现了人生失意的宿命悲慨意识。  关键词:刘禹锡;悼祭文;思想内容  作者简介:刘梦圆(1994-),女,辽宁沈阳人,研究方向为明清诗文。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摘 要:分析研究《三国演义》中人物名与字的语义关系,旨在进一步学习古代汉语的语义系统,并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同时了解这些姓名文化现象背后所隐含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本文从《三国演义》中三种主要的名与字的语义关系入手,即名与字语义关系相同或相近,名与字语义关系相辅,名与字语义关系相反,通过查阅搜集资料,整理分析单个人物中名与字的语义关系,并分析了这些姓名文化由来已久的成因。文中就语义相同和相辅所依赖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