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的深层意蕴论析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xuan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狂人日记》作为第一篇白话文小说,该篇小说以精神病患者的形象的塑造,反映了封建礼教思想与封建家族制度的弊端。
  关键词:狂人日记;精神病心理学;家族制度;礼教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2-0-01
  一、狂人作为鲁迅白话小说主人公的原因
  (一)文化革命主张的影响
  文化大革命期间,胡适首次提出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并且,在同年的《新青年》杂志上陈独秀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表达出了自己对胡适主张的认同。虽然文化革命先驱者对文化大革命的主张大力宣扬,却在社会上得不到较好的反响,人们不能积极地参与到文化大革命中去,社会上一片沉寂。为了打破当时困窘落魄的局面,唤醒更多的中国人,增加中国人对文化大革命主张的认同感,引起人们对文化大革命主张思想上的重视,鲁迅根据当时人们喜欢关注一些社会的奇闻趣事的特点,别出心裁地用《狂人日记》来作为白话小说的题目发表到新青年杂志上,用狂人来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为了响应文化大革命的主张,鲁迅将深奥严肃的主张理论通俗简单化,令社会人们兴趣盎然。
  (二)鲁迅的亲身经历
  鲁迅的表兄曾是一名精神病患者,鲁迅狂人日记的创作觉得主人公就是以其表兄为依据,在狂人日记中对其症状进行了仔细地描述。同时鲁迅有一定的医术基础,这样鲁迅就能对精神病患者描绘得惟妙惟肖,形象生动,对精神病患者的症状表现描绘地得心用手。
  (三)受到外国作家果戈里的影响
  俄国作家果戈里深受鲁迅的喜爱,小说的创作方法、风格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鲁迅。果戈里的《狂人日记》对夸大狂的小人物真实地描写,通过对小人物的描写反映了等级制度社会的极度不公。正是果戈里创作风格的影响,鲁迅选取狂人作为首篇白话小说的主人公,同时也对人物心理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冲突暗示。
  二、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深层意蕴解读
  (一)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内涵
  宋代以后形成的封建家族制度对现代的影响最为显著。形成近代家族制度的最为主要的原因是为了加强封建统治,满足地主阶级时代荣华富贵的需要。近代封建家族制度的形成,既保证了封建国家的收入,又能通过封建伦理道德和剥削阶级的处世哲学来控制农民的思想领域,让农民甘于被封建统治者统治,逆来顺受。家族制度的产生对维护封建统治起到了一个很好的作用,家族制度对维护封建统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封建家族制度提倡三从四德,封建家族制度要求家族成员孝子贤孙、忠臣顺民,对违反封建道德的人们给予惩罚。封建家族制度对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对社会的进步发展有一定的局限与约束作用。
  对于中国的封建礼教,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就第一方面而言,礼教是为了巩固封建等级制度、宗法关系制定的条规。第二方面来讲,适用于对人们的教育,通过“礼”来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三纲五常在封建道德上处于核心的地位,三纲五常的行为准则保证了封建社会的稳定,成为封建统治者用以维持封建社会稳定的有力工具。
  总之,封建的家族制度和封建的礼教的制定,都是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的礼教思想的提出,成为麻痹人们思想,使人们委屈顺从的有力工具。然而鲁迅的狂人日记狂人形象的树立,完全与封建家住制度与礼教思想格格不入,违背了封建制度、礼教思想,鲁迅创作《狂人日记》的本意就是为了唤醒被封建思想麻痹的世人。鲁迅将顺从封建社会统治下的人们归类为正常人,将封建社会下挣脱的人定义为狂人。鲁迅的狂人日记暗示了自己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家族制度的严重不满以及渴望世人反对封建爱你制度,与封建制度作斗争的愿望。《狂人日记》的勇敢发表,也表现了鲁迅作为伟大的额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对历史的洞察力,能够很好地把握历史的发展趋向。
  (二)《狂人日记》展现了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思想的弊端
  鲁迅的《狂人日記》第十一则中有写到:“记得我四五岁时,坐在堂前乘凉,大哥说爷娘生病,做儿子的须割下一片肉来,煮熟了请他吃,才算好人”。从鲁迅的《狂人日记》可以反映出封建家族制度对孝道的理解,封建家族制度将孝道定义为是非曲直绝对服从、顺从的孝,严重颠覆了人们对孝道的正常理解。孝道本应该是子女对父母的关心照顾,父母与子女之间是平等的,没有贵贱之分。然而,在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爱哦下,孝道演变为了一种族权、父权的同志和压迫,子女与父母之间不平等。在封建家族制度与封建礼教思想的影响下,孝道成为了子女对父母的绝对顺从,父母之命只有服从、顺从,不得违背。为了父母的意愿,即使违背意愿,也要上刀山、下火海付诸于努力。封建制度下的孝道成为了不惜牺牲子女生命的绝对服从。
  《狂人日记》中“前面一伙小孩子,也在那里议论我;颜色也同赵贵翁一样,脸色也都铁青”表现了狂人发作前感受到周围人们的深深敌意。在家族制度的要求下,为了让儿童长大后顺从于封建统治者的额约束,儿童自小就要学习四书五经,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纲常名教的教育。封建统治下的人们子啊儿童阶段便成了封建制度的牺牲品,因此,狂人对儿童也会隐约感到深深的敌意。狂人的迫害感都源于封建礼教思想,封建礼教思想对人们的影响较为深刻,它不但要求人们心甘情愿地将自己的肉体贡献给封建统治者,而且还将人们的猪蹄精神、个性意识吞噬掉。
  三、小结
  鲁迅在狂人日记中解释了封建家住制度与封建礼教的弊端,展现了当时社会条件下病态的人格。狂人的思想行为虽然看似怪诞,但是却体现了真正的人格品质。
  参考文献:
  [1]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J].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054期.
其他文献
摘 要:从《水浒传》原著到社会意识,由民间传说及影视剧,而学子孩提至街头巷陌,潘金莲一直被视作“淫妇”的代名词,长期被定格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随着社会与时代观念的更新,人们逐渐层层抽析封建社会及其庇护下那一套等级森严的礼教体系,从而还饱受历史憋屈的人物应有的合理评价,给当下人物更多的真实与客观定论。  关键词:潘金莲;悲情声色;当代理性;正言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要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推进工业化进程,缩短居民城乡收入差距,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是关键。从全局看,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由农村农业人口向非农业
摘 要:国内的现代学者对于孔子对人的认识持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认为孔子开创了人性论,另一种则认为孔子几乎未阐述过人性。本文在搁置上述分歧的前提下,通过梳理《论语》中记录的孔子言论,试图分析孔子在对人的认识方面所阐述的观点。  关键词:孔子;《论语》;认识;人  作者简介:岑益郎(1980-),男,浙江慈溪人,硕士研究生,浙江大学六级职员,主要从事党政管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
摘 要:边塞诗展现出了绵延不绝的中华历史,它是对中华民族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的描述,它的产生与历史文化积淀和文化底蕴息息相关,边塞诗是在特定人文社会和深厚历史土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适和岑参是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两人有着相似的出身和生活经历,其诗歌内容也都是歌颂将士们不畏生死的精神,展现出了慷慨悲壮的格调,但他们作品的艺术风格又各具特色,独具匠心,他们以不俗的艺术才情为边塞诗的发展做出了极
在“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宣传如火如荼开展之时,一些演艺界形象正面、知名度高的艺人也积极投身于公益广告拍摄,明星的加盟进一步增强了“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宣传
摘 要:中国是诗的国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一支,一直在中国的文化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位。简短的几个字、几句话却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意蕴,言约义丰、含蓄凝练、含混模糊、朦胧多义、象征暗示,都是其显著的特点。  杜甫,中国盛唐时期的一位伟大的诗人。从他的诗中我们可以充分的看到诗创的特点,感受话语蕴藉,充分领略到诗中的蕴藉美。  关键词:诗语欣赏;话语蕴藉;蕴藉美  作者简介:宋鸽(1994.4-)
摘 要: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别具一格的一段时期,产生了名教与自然的辩论。名教所包含的概念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巫术祭祀礼仪,随着历史发展这个概念的外表有所变化,但内核一直是一种维持社会秩序的规则。先秦各家思想在汉初就已形成融合的趋势,名教与自然的探讨不能简单看作儒家与道家思想的争论。  关键词:魏晋时期;名教;演变  作者简介:徐丽(1990.2-),女,甘肃陇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
摘 要:青溪小姑是六朝时期建康一带颇受民间信仰的一位女性鬼神,其庙宇建立在青溪河畔。由于地域关系密切,民间信仰具有多元性、民间性的特点,再加上历代文人对史书记载的模糊引用,从古至今,青溪小姑都被认为是蒋子文的三妹。本文试图从“蒋三妹”说的源头、青溪小姑庙号和蒋子文这三个方面来详加探究,从而揭去青溪小姑是“蒋三妹”说法的朦胧面纱。  关键词:青溪小姑;蒋三妹;蒋子文  作者简介:齐迎华(1992.1
作者简介:唐亚薇(1992-),女,汉族,湖南邵阳人,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教育硕士,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2-0-01  滕肖澜笔下的上海外来媳妇,“她们大多出身于普通百姓家庭,具有本质的善良与朴素,在人生的磨难中她们往往形成了一种要强执著的个性,为达到目的她们会施展心计与小手腕,在社会旋涡中寻求自
期刊
摘 要:福贵是余华《活着》一文中的主人公,福贵一生遭遇了无数的苦难,身边的亲人都相继离他而去,最后只剩下一只老牛与他相依为命。这个本该有着最多理由去死的人却仍坚强地活着,平和地面对生命中一个又一个的苦难。他乐观,坚强的生活态度,给予我们无限的生命启示!  关键词:活着;福贵;苦难;坚强  作者简介:吴铭月(1996.11-),女,浙江省绍兴人,衢州市柯城区衢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  [中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