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weic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采用问题导学法,能够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积极思考、发现规律、归纳总结规律。古人曾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说过“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很好地体现出问题导学法的原理。教师教学的目的首先不是老师讲解书,而是引导学生看懂书、理解书,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解惑能力——亦即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求学素质,获得自学能力、探索能力、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实际加强对问题导学法的初步认识
  
  目前,我们普通高中学生的数学水平参差不齐,知识面也大小不一,就是对同一数学内容在理解上也会有不同侧面、不同深度上的差异。
  数学学科的特征是抽象的,是以先前思维活动的形式或结果作为直接的研究对象,新知识的学习离不开旧知识结构的巩固和完善。多年来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禁锢着许多教师,使他们热衷于讲、满足于灌,不厌其详,滔滔不绝,生怕学生听不懂,唯恐自己讲不细,囿于一种僵化的模式,其结果对于学生来说,是无法消化吸收。数学教师的责任其实不仅是让学生知道所学内容,而且要听懂、理解数学教学的内容,领悟数学学科的基本思想、基本方法,掌握其基本技能。这需要数学教师充分利用发挥导学式教学方法的功能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使用问题导学法是提高学生成绩和能力的有效途径,能从根本上改变以传授为目的的旧教育思想,完全地摒弃满堂灌输的“授鱼式”教学方法或“填鸭式”教学模式,使教学工作真正转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轨道上来,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成为教学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有真才实学的能人、成为新世纪所需要的创造型人才。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实施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使用导学式教学方法是实践新的教育理论的要求。认识不是对于客观存在的简单的、被动的反映,而是主体以自己已有知识经验为依托,对新的刺激或知识同化或顺应,调整原有认知结构或新建认知结构,即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建构主义十分重视已有知识经验、心理结构的作用,十分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所以,数学教师必须彻底更新“以教师为中心”的旧观念,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教学观,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发挥导学式教学方法的作用,上好每一节课。因此,研究班级授课下的因材施教方法很重要。
  
  二、针对学生的特点,对问题导学法的实践
  
  在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导学式教学方法主要是对学生启发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用布鲁纳的“发现式”学习方式,产生学习需要。根据教学规律,导学式教学方法体现在以下三个阶段:
  1、创设情境。
  任何一门课程都有一定的课堂教学环节,转入新课之前都要求学生进行预习。在预习阶段,教师应极力培养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提高其自学能力和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预习兴趣的方式可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多变。例如,学习椭圆知识时,我们可从前不久我国“嫦娥一号”卫星开始谈起,畅谈我国的科技进步以及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问:“大家知道我们的地球卫星如何运行吗?”我们这时可谈卫星轨道是椭圆曲线,再联系到行星轨道等等。此时,学生通过内心爱国、爱科学的思想,慢慢产生了对椭圆知识的学习动机,进而对数学整体知识产生了兴趣。
  2、课堂中思索、研讨。
  在二项式定理教学中,教学实录:那么在(a+b)n的展开式中,大家能猜想出a、b的指数规律吗?
  S:a、b的指数规律——a的指数,从n逐一减少到0,且等于组合数的“下标-上标”;b的指数,从0逐一增加到n,且等于组合数的上标;每一项a的指数与b的指数之和等于n。
  T: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能有伟大的发现和发明。”请大家大胆地猜想二项式定理。
  S:猜想:
  评述:认识事物的规律,遵循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在这里,考察二项展开式的系数和字母结构,猜想二项式定理,就是这样的认识过程。归纳思想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
  这一阶段是整个课堂教学链的关键一环,也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育思想的最好体现,因而须力求做到引之有理、导之有序,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不要老等人家给,要学会自己拿。
  3、拓展互动。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启发引导,完成了精讲、设疑、释疑、讨论、答辩等一系列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课堂教学进入了尾声,课堂教学阶段基本完成了任务。此时,教师可将课后练习题交给学生去解决,去体会“渔鱼”之乐。最后,少而精地选择作业题,让学生巩固提高。
  总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比教更为重要,这是因为学是内因,教是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起作用。运用上述“导学式”教学方法的宗旨,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挖掘学生的最大潜能,培养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提高数学应用能力。其最终目的可用叶圣陶先生的至理名言概括:“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就是通过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的方式,达到“不需要教”之最高境界,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其他文献
随着数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发挥师生互动的作用是促进教学工作、实施素质教育势在必行的一项工作。要真正体现师生互动的有效性,教师不仅要在理念上重视它,更要在实践中处理好互动中形式与实质的关系,构建轻松和谐的数学课堂“学习共同体”。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实施有效的师生互动,使之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呢?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
期刊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和谐的基石,毋庸置疑。作为基石之基础的基础教育,承担着为高等教育输送人才的任务,然而在无形中被赋予预科式的使命。与此同时,往往由于其本身的滞后性,逐渐丧失了自己的独立价值,以及自我的评价标准。甚至在论及“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时候,实施单位或研究主体似乎只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了,所有大学都不能成为基础教育的标准。教育是一种过程,人的发展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高素质”也不可能一
期刊
新一轮教学改革的全面展开和信息技术的深人应用,促进了课堂教学模式的變革。本文结合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对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进行整合的必要性、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势、整合的定位和所采用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整合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
期刊
一、案例  星期一早晨,我像往常一样早早到校,准备为学生上早读课。可刚走进教室与学生打过招呼,学习小组的组长就向我报告说:“徐启航又没完成作业。”一个“又”字,再次勾起了我的重重忧虑。这个徐启航是学校出了名的“问题学生”,违反学校纪律、不完成作业是他的“家常便饭”。为了帮助他转化,我对他批评教育过,也找他的家长沟通过。试了很多方法,结果都是当面接受批评,决心下次一定按时完成作业、和同学和睦相处并遵
期刊
职业中学数学教学是一个困扰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的难题。学生厌学、老师怕教、教学质量低下,职中数学似乎一直摆脱不了这样一个尴尬的局面。  我们知道,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无非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智力因素,一个是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相比,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要大得多。实际上,很多职业中学学生成绩上不去,并不是智力上存在先天的缺陷,而是因为他们在非智力因素上存在问题。如缺少学习动力、目的不明确、
期刊
语文学科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和根本,而语文教育的现状却不能令人满意。以学科为本位的传统语文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支解的人、被窒息的人。而人文精神的残缺和人文价值的流失,是影响语文教育的根本原因。如何有效地遏制人文底蕴的流失、避免人文精神的陷落,出路在于教育者自身人文精神的提升以及对受教育者的人文关怀。    一、关注学生人性和个性    语
期刊
摘 要: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并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是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只有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走读写一体化训练之路,才能走出困境,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 写作    事实证明,读和写作是互动促进的关系。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并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是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学生不知道阅读哪些读物、如何阅读才更有收获;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也不知道如何指
期刊
课堂教学目标是根据布卢姆的目标教学理论,围绕教学目标,按照各个要素之间的固有联系组织起来的。它的基本步骤为:确立课时教学目标→公布课时教学目标→教师指导学生达标→评价结果是否达标→补救教学达标。   我的尝试和体会如下:     一、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准确制定教学目标     目标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改变旧的思维方式,在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材料的选择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付
期刊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提问要讲究艺术。教师要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所提的问题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启迪思维,能有助于实现教学过程中各个具体目标。如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问,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提问要有针对性     提问是为教学要求服务的,所以课堂提问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明确提问的目标:为引出新课、为突出重点、为
期刊
在考场上,一道诗歌鉴赏题留给考生的时间仅有六七分钟,快速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是考生做题的关键,也是鉴赏的基础。那么怎样才算读懂、怎样才能读懂呢?应该先将诗歌浏览一两遍,借助各种暗示,对它有个总体印象与感受。高考诗歌试题本身的一些暗示对我们读懂诗歌很有用,但我们往往会忽略它。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读题,识人,辨文,看注释。    一、读“题”明“眼”可破意    标题是诗歌的眼睛,读懂标题对诗歌鉴赏很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