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鉴赏快速解题技巧揭秘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sna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考场上,一道诗歌鉴赏题留给考生的时间仅有六七分钟,快速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是考生做题的关键,也是鉴赏的基础。那么怎样才算读懂、怎样才能读懂呢?应该先将诗歌浏览一两遍,借助各种暗示,对它有个总体印象与感受。高考诗歌试题本身的一些暗示对我们读懂诗歌很有用,但我们往往会忽略它。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读题,识人,辨文,看注释。
  
  一、读“题”明“眼”可破意
  
  标题是诗歌的眼睛,读懂标题对诗歌鉴赏很关键,因为题目往往含有可资我们理解诗的信息。读题目,可以帮助读者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所抒情感的把握。例如,王维的《过香积寺》,寺,特殊的地点,题目点明了地点、事情(“过”)。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题目不仅交代了人物间的关系,同时,又叙述了情节(“见”——“别”),更重要的是描写了情感的不同特征(喜悦与哀愁)。面对这样的题目,纵然不读诗,也可以引发丰富的联想。
  (1)标题反映诗歌的大意。例如,读唐朝诗人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如果不抓住诗题中的“近试”,就会以为诗歌表现的是洞房之事。(2)标题反映诗歌的抒情范围。例如,鉴赏《出塞》,我们就可以通过标题看出诗歌要反映边塞生活,抒发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或思念家乡的愁思。我们在赏析诗歌之时,要留心诗歌标题,学会分析题目所传达的点滴信息,学会把握题目与诗歌内容间的关系。
  诗眼是一首诗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字眼,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情感趋向,抓住了诗歌的主题。诗眼可以在诗歌标题中,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一个“喜”字直接表达了作者对夜晚一场春雨的喜悦之情;诗眼可以在诗的正文的某句中,如杜甫被称作“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的《登高》诗中“艰难苦恨繁霜鬓”一句,把国家民族命运的艰难和个人前途命运的伤感浓缩在一个“恨”字中,家国之恨让人感到无尽的沉重与辛酸!
  
  二、识“人”明“世”可定格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借景抒情、寄情于物、情景交融,诗人往往用隐晦曲折的手法抒发情感。因此,对那些咏怀、咏史、感遇的作品,应该透过表面的词句揭示其中的深层含义。在鉴赏诗歌时应展开联想、想象,借助一定的表达技巧,分析作者笔下客观物象的特征,找到它与现实世界、作者的主观世界的联系,也就是说注意表达要符合语境。读懂作者就是要知人论世,把握诗作的风格。有时候我们会遇到熟悉的诗人的陌生诗歌,这种情况下,要充分调动与诗人有关的知识储备,联系诗人所生活的时代,诗人作品中一般表达的主旨、情感。用诗作的一般风格去欣赏诗歌,同样会有省时省力的功效,所以日常的学习中要注意知识的积累与梳理。读作者可以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其对待人生的态度,以及他的创作风格等方面入手帮助我们理解诗歌。这方面主要包括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感情、艺术风格等,掌握了这些内容,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就能对诗歌进行居高临下的阅读了,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知人论世”。比如,王维诗含蓄生动,边塞诗(以高适、岑参为代表)雄浑奇拔;李白诗愤世疾俗、清新飘逸,杜甫诗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白居易诗雅俗共赏,欧阳修词清丽明媚而又语近情深;范仲淹词苍凉悲壮,晏殊词明朗疏淡;苏轼词雄健豪放,柳永词缠绵悱恻;黄庭坚词流畅自然,秦观词情真意切;李清照词婉约凄切,杨万里词新鲜活泼。号称小太白的陆游,风格雄浑奔放;明朗流畅;辛弃疾的词风在气势雄壮的主调之外,也不乏婉转悱恻的作品。这样,把握了诗人的创作风格就可以确定解题的方向。
  
  三、辨“文”明“类”可推旨
  
  所谓辨“文”,指从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诗描述的内容各不相同,类别也不相同,有山水田园的、边塞羁旅的、宫廷闺怨的、送别酬答的、咏物写景的、寄兴咏怀的,不一而足。
  通过对诗歌内容的辨认,有助于对诗歌情节的把握和情感的领悟。例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当我们得知这是一首咏史感怀诗,那么,我们就可以较容易地明了所写的史实内容:越王破吴凯旋,战士尽衣锦荣归,如花般的宫女挤满华丽的宫殿,真是荣极盛极一时。掌握了这一叙述情节,再与“只今”一句所写的荒凉形成鲜明的对比,我们就较容易地把握了诗人对盛衰的感慨。
  
  四、看“注”明“景”可释疑
  
  诗注是在一首诗后命题人所给的补注,可能是对作者写这首诗时相关的时代背景的介绍,也可能是诗中难读字句的解释,还可能是诗中涉及的典故等,它往往能帮助我们准确地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感情基调,对阅读整首诗和后面的答题都至关重要,切不可轻易放过。充分地利用注释对我们鉴赏诗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高考中出现的鉴赏古诗词考题,它的注释更具实用性,除了帮助考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外,还往往暗示诗的内容,或意境或其写作风格。如2007年福建省的高考诗歌鉴赏题选的是宋朝谢枋得的《武夷山中》:“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有一道题是: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同样,命题者对原诗给出了两个注释: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佑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有了这两个注释,诗人所抒发的国破家亡之恨和决心学习梅花凌寒独开的不屈的斗争精神,就容易明白了。
  快速鉴赏诗歌的技巧很多,以上四种方法只是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其他文献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由于阅读的方法比较单一,缺乏生动直观的形象,学生只能眼观文字、耳听讲解,依靠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不仅阅读速度缓慢,而且认识也非常模糊,更谈不上理解和掌握。对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如果在教学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则可以给学生以清晰的感性认识,为理解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运用信息技术,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有利于实现阅读教学的最优化,实现阅读教
期刊
随着数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发挥师生互动的作用是促进教学工作、实施素质教育势在必行的一项工作。要真正体现师生互动的有效性,教师不仅要在理念上重视它,更要在实践中处理好互动中形式与实质的关系,构建轻松和谐的数学课堂“学习共同体”。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实施有效的师生互动,使之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呢?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
期刊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和谐的基石,毋庸置疑。作为基石之基础的基础教育,承担着为高等教育输送人才的任务,然而在无形中被赋予预科式的使命。与此同时,往往由于其本身的滞后性,逐渐丧失了自己的独立价值,以及自我的评价标准。甚至在论及“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时候,实施单位或研究主体似乎只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了,所有大学都不能成为基础教育的标准。教育是一种过程,人的发展需要不断丰富和完善的过程,“高素质”也不可能一
期刊
新一轮教学改革的全面展开和信息技术的深人应用,促进了课堂教学模式的變革。本文结合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对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进行整合的必要性、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势、整合的定位和所采用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整合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
期刊
一、案例  星期一早晨,我像往常一样早早到校,准备为学生上早读课。可刚走进教室与学生打过招呼,学习小组的组长就向我报告说:“徐启航又没完成作业。”一个“又”字,再次勾起了我的重重忧虑。这个徐启航是学校出了名的“问题学生”,违反学校纪律、不完成作业是他的“家常便饭”。为了帮助他转化,我对他批评教育过,也找他的家长沟通过。试了很多方法,结果都是当面接受批评,决心下次一定按时完成作业、和同学和睦相处并遵
期刊
职业中学数学教学是一个困扰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的难题。学生厌学、老师怕教、教学质量低下,职中数学似乎一直摆脱不了这样一个尴尬的局面。  我们知道,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因素无非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智力因素,一个是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相比,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要大得多。实际上,很多职业中学学生成绩上不去,并不是智力上存在先天的缺陷,而是因为他们在非智力因素上存在问题。如缺少学习动力、目的不明确、
期刊
语文学科是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基础和根本,而语文教育的现状却不能令人满意。以学科为本位的传统语文教学,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被支解的人、被窒息的人。而人文精神的残缺和人文价值的流失,是影响语文教育的根本原因。如何有效地遏制人文底蕴的流失、避免人文精神的陷落,出路在于教育者自身人文精神的提升以及对受教育者的人文关怀。    一、关注学生人性和个性    语
期刊
摘 要: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并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是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只有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走读写一体化训练之路,才能走出困境,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 写作    事实证明,读和写作是互动促进的关系。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并不断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是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学生不知道阅读哪些读物、如何阅读才更有收获;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也不知道如何指
期刊
课堂教学目标是根据布卢姆的目标教学理论,围绕教学目标,按照各个要素之间的固有联系组织起来的。它的基本步骤为:确立课时教学目标→公布课时教学目标→教师指导学生达标→评价结果是否达标→补救教学达标。   我的尝试和体会如下:     一、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准确制定教学目标     目标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改变旧的思维方式,在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材料的选择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付
期刊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提问要讲究艺术。教师要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所提的问题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启迪思维,能有助于实现教学过程中各个具体目标。如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问,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提问要有针对性     提问是为教学要求服务的,所以课堂提问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明确提问的目标:为引出新课、为突出重点、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