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总有一款适合你”,每次看到这句广告语,我的神经总会一次次地被触动。记得去年“六一”节,学校召开运动会,我担任田赛部裁判。因为工作繁琐,所以需要找几个学生来帮忙。找谁呢?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总有一款适合你”,每次看到这句广告语,我的神经总会一次次地被触动。记得去年“六一”节,学校召开运动会,我担任田赛部裁判。因为工作繁琐,所以需要找几个学生来帮忙。找谁呢?我来到五年级学生活动区域,恰巧一个小男孩跑着撞向我,我一把抓住他:“你是运动员吗?”小男孩紧张地站在我面前:“我不是运动员,我……我………‘那好,你跟我去帮忙吧!”“干什么?”他有点茫然地问。我向他的班主任说明来意,不料班主任一下子睁大了眼睛:“他?怎么行?除了话多,干不了正事”。“他撞了我。不撞不相识,就当是他撞我的惩罚吧。小伙子,你说
其他文献
意大利教育学家蒙台梭利主张,“儿童的一切教育都必须遵循一个原则,即帮助孩子身心自然地发展。”帮助,应成为教育最核心的词语。最好的教育就是给孩子需要的帮助,最好的教师是帮助孩子生命成长,帮助孩子成为他本来可以成为的人。当今社会,人们“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由于社会不确定性、多样性和变动性因素的存在,追梦的孩子往往缺乏安全感和适应感
教育是十八般武艺,表扬批评、奖励惩罚,样样都有。我认为,赏识就是孩子成长的“营养剂”,而惩罚就是“除虫剂”。在教育过程中,鼓励、表扬与惩罚运用起来只有有法有节,才能达到预期
小A,平时主动预习,主动复习,字迹漂亮,坚持天天写日记,积极参加各项活动,有多篇作品发表,成绩优秀,是深受老师喜欢的好孩子。可是在一次评选七色花的时候,却只有寥寥几人举手投她票,这是为什么呢?这引起我的思考。 在一次家访中得知,由于父母平时比较忙,由爷爷奶奶带孩子,因此她在幼儿园就养成了自己主动学习的好习惯,现在一回到家就主动学习、练字、写日记。这样的孩子很省心,不过很多时候孩子只顾自己学习了,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把“差异”看作是“差距”,总是尽可能地减少学生之间的差异,对不同的个体采用相同的方法进行教学,形成了全班“齐步走”、“一刀切”的局面,导致有些学生“吃不了”,有些学生“吃不饱”、“吃不好”,学生成了规格统一的“产品”,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而差异教学是一种“在班集教学中立足学生差异,满足学生个别需要,以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方式,数学教学中实施差异教学
近年来,有效教研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教育园地的耕耘者们对有效教研活动投入了极大的热情。然而,也许是由于有效教研一开始就没有得到教育管理部门的行政推动,也没有得到众多专家的大力倡导,因此,对有效教研不同的人往往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读。 一、 现象扫描 【镜头一:好友诉苦,教研问题“暴露”】 在本次活动中,首先执教的是笔者的好友——洁。她执教的《认识几分之一》,课堂一帆
一、 用教育的眼光寻找文化资源 我校是一所乡镇小学,用平常的眼光看,远离县城,交通不便。但从教育的角度看,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我校地处革命老区,抗日战争期间是淮北民主革命根据地,这里有着丰厚的红色文化底蕴。1942年,驻守在曹庙乡朱家岗的新四军四师九旅二十六团的将士,面对突然来犯的1500名日寇,以寡敌众,顽强战斗,取得了朱家岗守备战的辉煌胜利。这片曾经被革命志士鲜血浸染的土地,就是我们开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去进行教学。”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把握学生的学习生长点,即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技能?是否已达到或部分达到了教学目标?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一般情况下,教师会凭自己的主观感觉或教学经验判断学生的这种学习生长点,其实这是错误的。因为成人与儿童的思
这是某校最近发生的真实事件。 中午放学时间,班主任李老师带领路队下楼。学生王某和张某并排走在一起。忽然,王某搞恶作剧,伸腿绊了张某一下。张某没有防备,一个趔趄,差一点撞上楼梯的拐角。张某很生气,便向李老师告状。李老师知道后,询问王某,王某态度强硬,拒不承认。旁边的班干部和同学都作证是王某故意绊人。这时,李老师很生气,狠狠批评了王某,并推了他一下,随后让他们各自回家。 下午,王某的家长气势汹汹闯
肖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思想。”精彩的教学对话,使师生、生生共享彼此的见解与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和观念。这样的课堂是心灵与心灵的融合,灵魂与灵魂的对话,智慧与智慧的碰撞,生命与生命的互动。 一、 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对话的需求 对话首先要有话题,并且是师生需求的,能引起学生兴趣与探究欲望的话题。情境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