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职教育土建类专业要着力培养学生五大基本核心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识图与绘图能力、测量能力、试验检测能力和结构检算能力,以强化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文章阐述了专业基本核心能力的内涵和界定原则,并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培养途径,可供同类院校借鉴。
【关键词】高职 土建专业 基本核心能力 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2011年高教教改项目《高职土建类专业五大基本核心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11GG20)。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从事一种或一类职业的能力,为生产和服务一线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职业能力是高职院校学生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的,并在该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综合能力。其中的专业能力更是学生就业的基本条件,是胜任就业岗位的基本要求,是学生立足社会、取得社会认可、获取生活来源、谋求自我发展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是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是职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重点内容。本文结合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多年来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就高职土建类专业五大基本核心能力的培养进行研究和探讨。
专业基本核心能力的内涵
专业核心能力一般是指大学毕业生在胜任职业岗位、执行岗位任务时所必须具备的诸多能力中最重要、最核心的能力,也有学者将其称为专业“特色能力”或“关键能力”。本文提出的“专业基本核心能力”有别于专业核心能力,特指土建类专业高职学生具有的与职业岗位、职业发展直接相关的,对职业活动起关键作用的普适性能力,突出强调的是就业力和就业面。土建类专业由于涉及内容广泛,学生毕业工作领域也较宽,涉及铁路、公路、城市道路、房屋、地铁、隧道、港口等建设领域。在校学生只有具备了土建行业各种职业岗位普遍适用性的能力,即专业基本核心能力,才能保证毕业后有更宽的择业面,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并保持其专业竞争优势。随着近两年铁路建设步伐的放缓,高职土建类专业学生就业压力骤增。在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竞争环境下,加强对高职土建类专业五大基本核心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专业基本核心能力的界定
在专业能力中,如何界定专业基本核心能力,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一是专业基本核心能力具有针对岗位的实用性,即高职生毕业后所必备的岗位基本技能,能够立即上手顶岗;二是专业基本核心能力具有满足高职教育的适用性,高职人才培养不求“高、大、全”,只求适度够用,并能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三是专业基本核心能力具有符合专业岗位群的普适性,能够满足岗位群多数岗位的主要需求。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自2009年就开始进行了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高职土建类专业基本核心能力定位研究,经过对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交、中建等大型施工企业的充分调研和反复论证,最终确立了土建类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五大基本核心能力”,即:计算机应用能力、识图与绘图能力、测量能力、试验检测能力和结构检算能力。从大量调研反馈的毕业生就业信息、岗位迁移、职位晋升情况来看,土建类专业学生只有具备了上述基本核心能力,才能确保在专业的不同层次和方向找到合适的位置,并拥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对应以上5项专业基本核心技能,确立了5门培养课程,如下图所示。
高职土建类专业五大基本核心能力培养途径
1.围绕五大基本核心能力,创新“项目贯穿、证考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围绕专业基本核心能力培养,创新“项目贯穿、证考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即项目导向贯穿教学全过程,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证书相结合,探索培养路径和有效措施,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在优化过程中,要强调突出四个原则。一是校企合作的紧密性;二是技能训练的渐进性;三是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四是学习环境的仿真性。基于此,学院注重研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课程开发模式,积极探索和实践具有土建类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设计了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在这个框架内,对土建类专业五大基本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都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尤其是对全院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设计了基本框架,使得各专业围绕专业基本核心能力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和教育体系的思路更加明晰,并在制度上加以规范和落实。
2.围绕五大基本核心能力,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
课程是专业技能培养的主要载体,以未来目标岗位中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以其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以“项目导向”或“任务驱动”方式为引领组织各专业学习领域的教学内容,在实施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将必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传授给学生,这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的关键所在。基于此,我院各专业按照岗位调研分析→典型任务分析→确定行动领域→划分学习领域→选择学习情境→设计教学情景的课程开发思路,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具体步骤是:(1)深入相关行业企业开展广泛深入的专业调研,在此基础上,确定职业岗位群;(2)分析每个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明确各岗位的工作职责;(3)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其职业行动领域,分析职业行动领域所应具备的核心职业能力;(4)按照职业能力要求确定学习领域,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对课程体系进行整合、重构与序化;(5)按照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对每一学习领域精心设计学习情境,让学生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以达到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为了增强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自主性、灵活性和实效性,同时也与职业教育目标和课程体系改革相适应,各课程积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任务驱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实现“做中学、做中教”。每种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使用场合,在实际运用中,我们会根据课程的不同特点、学生的学习能力等因素,灵活地采用一种或多种教学方法。比如在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中,采用理论实践一体的教学方式,先布置教学任务让学生分析,然后教师对任务涉及的知识点予以讲解,接着在师生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随时解答不同学生存在的问题,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完成项目,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收到了良好效果。 3.围绕五大基本核心能力,构建立体多元的实践训练体系
土建类专业核心技能的形成,基于其特殊的工作过程,不仅需要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更需要的是大量反复的实践技能训练。因此,实践教学在高职土建类专业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我们已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各个专业都增强了实践教学,使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比例占总学时的50%以上,并强调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践。围绕五大基本核心能力的培养,学院构建了立体式、多元化的实践训练体系。
⑴实践全真项目,锻炼学生职业技能。根据教学需要,按照实训室实现仿真、校内实训基地满足实战、校外实训基地即可顶岗的要求,建立了计算机应用实训室、工程制图与识图实训室、测绘实训基地、材料试验与检测实训基地。实践内容的真实性使学生能够真实地感受和体验的整个流程以及相应的岗位设置。实践内容采用全真项目,学生亲自参与项目的整体实施过程,能够全方位地掌握岗位职责,从而使自身的职业技能得到锻炼和提升。同时,学院还选取铁路桥梁、隧道和建筑工程的典型项目,建成了“工程项目施工仿真综合教学平台”。该平台通过虚拟技术的应用,构建仿真的施工环境,使学习者在仿真模拟环境中学习铁路桥梁、隧道和建筑等工程项目完整的施工过程和管理过程,能激发学生探求知识和自主学习的兴趣。
⑵实施课证结合,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将职业资格考证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将职业资格考证的相关标准融入相关的课程中,把课程讲授内容与资格证书考试内容关联匹配。学生学习相应课程之后就可以考取职业资格证书。
⑶发展专业社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有效培养学生的五大核心技能,学院以课程为基础,成立了计算机协会、制图学社、测量协会、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等专业技能型学生社团,并由担任该课程的教师提供相关指导。
⑷引入竞赛机制,提升专业运用能力。学院每年举行一次由企业冠名赞助的“技能竞赛月”活动,举办测量、材料试验、工程制图、计算机应用等十余项学生专业技能竞赛,实现专业技能在赛中练、赛中提升的目标。此外学院还积极选派学生参加由国家、行业企业组织的各级各类竞赛活动。通过技能大赛,综合提高学生的专业运用能力,在竞争的舞台中既训练学生必备的心理素质,也考验学生的专业能力。
我院“五大基本核心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已经结出硕果:在全国铁路职业院校学生铁工类测量大赛中两个队参赛奖均获团体特等奖,两个单项比赛获得3个特等及1个一等奖。2010年以来,学生参加全国“广联达”软件算量大赛先后获得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优秀奖1项,参加全国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比赛获团队三等奖1项,参加陕西省工程造价软件算量大赛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6项、优秀奖2项,涌现了“全国建设类专业优秀大学生”张璐。
综上所述,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涉及多方面、多环节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的探索、实践和完善。高职土建类专业须围绕五大基本核心能力的培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最终使学生能够达到“精施工、懂设计、会管理、综合素质好”的专业培养特色要求,从而实现使学生具备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巩建闽.基于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框架案例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1).
[3]付涛,张惠敏等.面向轨道交通领域通信技术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3).
作者单位: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渭南
【关键词】高职 土建专业 基本核心能力 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2011年高教教改项目《高职土建类专业五大基本核心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11GG20)。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从事一种或一类职业的能力,为生产和服务一线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职业能力是高职院校学生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的,并在该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综合能力。其中的专业能力更是学生就业的基本条件,是胜任就业岗位的基本要求,是学生立足社会、取得社会认可、获取生活来源、谋求自我发展的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是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是职业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重点内容。本文结合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多年来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和实践,就高职土建类专业五大基本核心能力的培养进行研究和探讨。
专业基本核心能力的内涵
专业核心能力一般是指大学毕业生在胜任职业岗位、执行岗位任务时所必须具备的诸多能力中最重要、最核心的能力,也有学者将其称为专业“特色能力”或“关键能力”。本文提出的“专业基本核心能力”有别于专业核心能力,特指土建类专业高职学生具有的与职业岗位、职业发展直接相关的,对职业活动起关键作用的普适性能力,突出强调的是就业力和就业面。土建类专业由于涉及内容广泛,学生毕业工作领域也较宽,涉及铁路、公路、城市道路、房屋、地铁、隧道、港口等建设领域。在校学生只有具备了土建行业各种职业岗位普遍适用性的能力,即专业基本核心能力,才能保证毕业后有更宽的择业面,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并保持其专业竞争优势。随着近两年铁路建设步伐的放缓,高职土建类专业学生就业压力骤增。在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竞争环境下,加强对高职土建类专业五大基本核心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专业基本核心能力的界定
在专业能力中,如何界定专业基本核心能力,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一是专业基本核心能力具有针对岗位的实用性,即高职生毕业后所必备的岗位基本技能,能够立即上手顶岗;二是专业基本核心能力具有满足高职教育的适用性,高职人才培养不求“高、大、全”,只求适度够用,并能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三是专业基本核心能力具有符合专业岗位群的普适性,能够满足岗位群多数岗位的主要需求。
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自2009年就开始进行了基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高职土建类专业基本核心能力定位研究,经过对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交、中建等大型施工企业的充分调研和反复论证,最终确立了土建类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五大基本核心能力”,即:计算机应用能力、识图与绘图能力、测量能力、试验检测能力和结构检算能力。从大量调研反馈的毕业生就业信息、岗位迁移、职位晋升情况来看,土建类专业学生只有具备了上述基本核心能力,才能确保在专业的不同层次和方向找到合适的位置,并拥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对应以上5项专业基本核心技能,确立了5门培养课程,如下图所示。
高职土建类专业五大基本核心能力培养途径
1.围绕五大基本核心能力,创新“项目贯穿、证考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围绕专业基本核心能力培养,创新“项目贯穿、证考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即项目导向贯穿教学全过程,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证书相结合,探索培养路径和有效措施,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在优化过程中,要强调突出四个原则。一是校企合作的紧密性;二是技能训练的渐进性;三是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四是学习环境的仿真性。基于此,学院注重研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课程开发模式,积极探索和实践具有土建类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设计了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在这个框架内,对土建类专业五大基本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都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尤其是对全院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设计了基本框架,使得各专业围绕专业基本核心能力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和教育体系的思路更加明晰,并在制度上加以规范和落实。
2.围绕五大基本核心能力,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
课程是专业技能培养的主要载体,以未来目标岗位中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以其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以“项目导向”或“任务驱动”方式为引领组织各专业学习领域的教学内容,在实施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将必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传授给学生,这是“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的关键所在。基于此,我院各专业按照岗位调研分析→典型任务分析→确定行动领域→划分学习领域→选择学习情境→设计教学情景的课程开发思路,建设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具体步骤是:(1)深入相关行业企业开展广泛深入的专业调研,在此基础上,确定职业岗位群;(2)分析每个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明确各岗位的工作职责;(3)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其职业行动领域,分析职业行动领域所应具备的核心职业能力;(4)按照职业能力要求确定学习领域,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对课程体系进行整合、重构与序化;(5)按照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对每一学习领域精心设计学习情境,让学生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以达到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为了增强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自主性、灵活性和实效性,同时也与职业教育目标和课程体系改革相适应,各课程积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任务驱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方法,实现“做中学、做中教”。每种教学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使用场合,在实际运用中,我们会根据课程的不同特点、学生的学习能力等因素,灵活地采用一种或多种教学方法。比如在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中,采用理论实践一体的教学方式,先布置教学任务让学生分析,然后教师对任务涉及的知识点予以讲解,接着在师生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随时解答不同学生存在的问题,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完成项目,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收到了良好效果。 3.围绕五大基本核心能力,构建立体多元的实践训练体系
土建类专业核心技能的形成,基于其特殊的工作过程,不仅需要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更需要的是大量反复的实践技能训练。因此,实践教学在高职土建类专业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我们已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各个专业都增强了实践教学,使实践教学环节的课时比例占总学时的50%以上,并强调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践。围绕五大基本核心能力的培养,学院构建了立体式、多元化的实践训练体系。
⑴实践全真项目,锻炼学生职业技能。根据教学需要,按照实训室实现仿真、校内实训基地满足实战、校外实训基地即可顶岗的要求,建立了计算机应用实训室、工程制图与识图实训室、测绘实训基地、材料试验与检测实训基地。实践内容的真实性使学生能够真实地感受和体验的整个流程以及相应的岗位设置。实践内容采用全真项目,学生亲自参与项目的整体实施过程,能够全方位地掌握岗位职责,从而使自身的职业技能得到锻炼和提升。同时,学院还选取铁路桥梁、隧道和建筑工程的典型项目,建成了“工程项目施工仿真综合教学平台”。该平台通过虚拟技术的应用,构建仿真的施工环境,使学习者在仿真模拟环境中学习铁路桥梁、隧道和建筑等工程项目完整的施工过程和管理过程,能激发学生探求知识和自主学习的兴趣。
⑵实施课证结合,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将职业资格考证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将职业资格考证的相关标准融入相关的课程中,把课程讲授内容与资格证书考试内容关联匹配。学生学习相应课程之后就可以考取职业资格证书。
⑶发展专业社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为有效培养学生的五大核心技能,学院以课程为基础,成立了计算机协会、制图学社、测量协会、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等专业技能型学生社团,并由担任该课程的教师提供相关指导。
⑷引入竞赛机制,提升专业运用能力。学院每年举行一次由企业冠名赞助的“技能竞赛月”活动,举办测量、材料试验、工程制图、计算机应用等十余项学生专业技能竞赛,实现专业技能在赛中练、赛中提升的目标。此外学院还积极选派学生参加由国家、行业企业组织的各级各类竞赛活动。通过技能大赛,综合提高学生的专业运用能力,在竞争的舞台中既训练学生必备的心理素质,也考验学生的专业能力。
我院“五大基本核心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已经结出硕果:在全国铁路职业院校学生铁工类测量大赛中两个队参赛奖均获团体特等奖,两个单项比赛获得3个特等及1个一等奖。2010年以来,学生参加全国“广联达”软件算量大赛先后获得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优秀奖1项,参加全国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比赛获团队三等奖1项,参加陕西省工程造价软件算量大赛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6项、优秀奖2项,涌现了“全国建设类专业优秀大学生”张璐。
综上所述,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涉及多方面、多环节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的探索、实践和完善。高职土建类专业须围绕五大基本核心能力的培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最终使学生能够达到“精施工、懂设计、会管理、综合素质好”的专业培养特色要求,从而实现使学生具备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巩建闽.基于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设计框架案例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1).
[3]付涛,张惠敏等.面向轨道交通领域通信技术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3).
作者单位: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