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的家与国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liansun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是一种认知,是我们理解和体验世界的工具。始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是概念隐喻的核心。《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中的每一所“房子”都被奈保尔赋予了隐喻意义,通过概念隐喻的映射原理,可以分析出小说中的各所房子所蕴含的家庭权力和民族文化意义。
  关键词:奈保尔;《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概念隐喻映射;家庭权力;民族文化
  作者简介:吕莉(1993-),女,壮族,广西百色人,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与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8--02
  《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是维·苏·奈保尔发表于1961年的作品,被评为“二十世纪百大英文小说”,是奈保尔以父亲为原型创作的作品。小说讲述了出生在英属殖民地特立尼达的印度后裔毕司沃斯先生,终其一生都在艰苦追求自己的房子,试图摆脱图尔斯家族对他的掌控,取得自己独立的生存空间和身份。这部作品的房子充满隐喻,这些房子映射出其中蕴含的家庭权力和民族文化意义。
  一、房子与家庭权力的隐喻映射
  空间是任何公共生活形式的基础,空间是任何权力运作的基础。[1]房子无疑是一个空间,在小说中,哈奴曼大宅是家庭权力和地位的一种隐喻。它是生活在特立尼达的印度移民家族的代表,是权力、地位和秩序的隐喻。整个房子的结构就映射了家庭权力的划分,主要呈现出两种极端:以图尔斯太太为代表的统治权力,以及以毕司沃斯先生为代表的被统治地位。
  哈奴曼大宅实际上是由两栋主要建筑构成,表面上看起来,哈奴曼大宅是一栋异军突起的水泥建筑,就像一座白色堡垒;实际上,这栋水泥建筑的后面还隐藏着一栋老旧的被称为“老木板房”的木头房子。在这两栋天差地别的建筑之间,华丽的水泥建筑里的房子“是给图尔斯太太、赛斯和图尔尔斯太太的两个年纪还轻的儿子住的,还有就是预备给来访的客人看的。”[2]而另一栋老旧的木头房子,则是安排给图尔斯太太的女儿们、女婿们以及他们的孩子们居住的。
  从大宅里的房间位置分配也可以看出哈奴曼大宅的权力划分。图尔斯太太住在大厅旁边的一个阁楼上,她的卧室叫玫瑰房间,它位于哈奴曼大宅的中心,也是家庭权力的中心所在。玫瑰房间是一个神圣、肃静的地方,每当图尔斯太太生病、莎玛生产的时候,房间里总有一股力量,可以治疗家庭、缓解冲突。由图尔斯太太卧室的位置特点和功能可以看出,玫瑰房间也是她在家庭权威的一种隐喻。图尔斯太太的两个年轻儿子的房间离玫瑰房间最近,他们在客厅里起居并睡在客厅里的卧室里。对于内部结构而言,哈奴曼大宅的空间布局呈现出以图尔斯太太的玫瑰房间为中心的辐射形态。事实上,住得离玫瑰房间越远,地位就越低。另外,图尔斯太太、赛斯和两个儿子都居住在祷告厅附近。在印度教中,住得离神秘的祠堂越近,他们在空间中拥有的权力就越大。
  而另一栋旧楼肮脏灰暗、拥挤不堪。毕司沃司先生被安置在木头房子的一个长形屋子里,与别人共享生存空间,毫无个人隐私空间,也毫无话语权。从装修风格来看,木头材制的房子成本低,脆弱不牢固,大厅里的装饰也是破旧和粗糙的,映射出哈奴曼大宅低层人贫穷的家庭身份和经济地位。从地理位置上看,这栋旧楼隐蔽且偏僻,远离高街和大厅,是哈奴曼大宅在光鲜华丽表象下隐藏的破败和迂腐的隐喻,映射出图尔斯家族庞大、受敬重的外表下,其实是一个家庭权力集中、家庭地位极度不平等的封建大家族。从房子功能上看,与另一栋水泥房子的神圣肃静不同,这栋木头房子充满着冷漠、争吵和打闹,常常是矛盾和冲突的事发地,映射出了图尔斯家族底层的人素养和地位低下,得不到互相的尊敬,甚至对家族主宰者统治的不满和抵抗。
  二、房子与民族文化的隐喻映射
  《毕司沃斯的房子》中的房子描写交织了印度传统和西方现代文化特色。哈奴曼大宅即印度传统文化的隐喻,西班牙港的房子即西方现代文化的隐喻。
  哈奴曼大宅其实是一个“微型印度”的隐喻,它是一处印度移民的海外故乡。哈奴曼大宅的建筑风格是印度式的,大宅建造充分体现印度婆罗门家族的特色。从门前神猴哈奴曼的雕像,客廳的祷告厅,到庞大的房子构架,再到屋内的各样陈设,都清晰鲜明地体现了印度人的文化特色。除此之外,哈奴曼大宅里的居住者平日诵读的是印度教经典,说印地语,唱印度歌,吃印度餐,行印度礼,人人坚守种姓身份,有敏感的饮食禁忌。哈奴曼大宅在特立尼达的存在,其实是图尔斯家族自我价值的一种隐喻,也是印度民族文化的一种隐喻。
  特立尼达时属英国殖民地,生活在特立尼达殖民地的人无法避免要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自从图尔斯家族搬迁到西班牙港的房子后,西方现代文化渗透到他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首先,从图尔斯家族在西班牙港的房子风格来看,它没有哈奴曼大宅里典型的印度特色雕像、画像和祷告厅,取而代之的是西方现代化的装修风格,如磨砂玻璃的门窗、打磨上光的地板、精巧的莫里斯家具和带抽水马桶的浴室等。如果说哈奴曼大宅是印度传统的隐喻,那么,西班牙港的房子就是西方现代文化的隐喻。其次,从图尔斯家族在西班牙港的生活方式来看,他们的生活习惯呈现出西方化的趋势。例如,图尔斯家族有体面工作的男士们纷纷穿上西装、领带、衬衫和皮鞋;牛奶、可口可乐和冰淇淋也成了孩子们常吃的食物;女婿们先后买了雪佛兰汽车、普特菲特汽车;此外,图尔斯家族里的人也开始欣赏西方文艺,读西方文学,听西方音乐等。从宗教信仰来看,图尔斯家族曾经坚守印度教信仰,但西方基督教逐渐地感染他们的生活。例如,毕司沃斯先生时而给他的儿子阿南德灌输基督教的思想:“我不是你的父亲,上帝才是你的父亲”,“叶子是上帝的杰作”。[3]受父亲和主日学校的影响,年轻的阿南德甚至在家哼唱起基督教赞美诗。甚至连图尔斯太太也改变了她的宗教信仰,向罗马天主教转变:她派苏诗拉到罗马天主教堂里燃烧蜡烛,她在自己的房间里摆放十字架,每个圣徒纪念日她都让人清理梵学家图尔斯的坟墓。[4]最后,从教育方面来说,图尔斯家族的年轻新一代纷纷到国外留学,接受西式教育。图尔斯太太供自己的小儿子奥华德到英国念书,而毕司沃斯先生也将自己对生活的期待放在他的孩子们身上,供赛薇和阿南德到国外上学,希望他们代替他接触外面的世界,逃离这里。实际上,图尔斯家族到西班牙港的搬迁和西式生活的转变映射了西方文化冲击下印度本土文化的流失和改变。在特立尼达,无论是哈奴曼大宅还是西班牙港的房子,都不可能成为图尔斯家族真正的印度家园,它们只能是一个隐喻,是印度流散者在异国他乡的一块故乡飞地,映射出印度流散者不能落地生根的文化身份。
  主人公毕司沃斯先生一生转辗于多个住所,每一所房子背后都具有不同的隐喻。它们既可以映射一个家庭的权力划分,又可以映射一个民族的文化。毕司沃斯先生对房子的追求映射出了其对家庭权力和地位的追求。哈奴曼大宅对于图尔斯家庭内部而言,是一种权力、等级和秩序的隐喻;而对于印度移民群体而言,它又是一种印度民族身份的隐喻。奈保尔将作品中的“房子”赋予了不凡喻意,让我们更深入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注释:
  [1]米歇尔·福柯. 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M]. 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1999.
  [2]V. S. 奈保尔. 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M]. 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5: 95.
  [3]V. S. 奈保尔. 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M]. 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5: 279.
  [4]V. S. 奈保尔. 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M]. 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5: 516.
  参考文献:
  [1]米歇尔·福柯. 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M]. 刘北成、杨远婴译,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1999.
  [2]V. S. 奈保尔. 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M]. 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5.
其他文献
终无法阻止一枚星星对夜晚的投靠  至于雪花中的那朵腊梅  我也说服不了 它淡淡的忧伤  我要回家 即使没有火把或者灯笼  即使暗夜吞没了远山 即使我的目光  无所旁落 那無名的村庄  我怎么形容这村庄呢  它仿佛莲花的开落 于白水  仿佛一滴露珠于清晨  降落他游子的梦
平生野鹤驾云头,纸上生云作素秋。  晨雾初开听水笑,山光暗敛看云愁。  途中客影陪征雁,卷上笔风惊水鸥。  万里关河咸入画,一峰山水誉方州。  严天池  琴川七水去迤迤,风动宫商荡泽陂。  琴学千家朝北斗,吴歌一曲锁南枝。  音通河汉濤声涌,夜泊潇湘月影移。  淡雅轻微余韵远,松弦从此达天垂。  注:琴川七水, 常熟别称“琴川”。潇湘,严天池主持编订的《松弦馆琴谱》有《潇湘水云》一曲,此处有意借用
一棵大树 斑驳陆离的光影  在河水里一波波地 清洗着情殇  伫立的故事 写满了年轮  一圈圈记录破碎的思想  生长在一节节拔高的脆响  和鳥儿凌晨的清唱  鸽哨 划过一丝归来的畅想  或远或近 盘旋在日渐光秃的枝头  落叶知秋 掉落一地的内容  所有的过往 凌乱成泥  被踩在脚下
脚踩污泥 头顶烈日  一生 活在水深火热中  开一朵半夏 谢一朵半夏  还黑泥以白藕 还炙热以静焰  还青蛙以绿荫 还月亮以倩影  只留下生命的坚核  将所有苦难收藏于莲心  秋后的池塘无力挽住月光  残荷在千疮百孔里  向世間作出最后的陈述
摘 要:《多佛海滩》的主题乃是信仰的缺失及其严重后果。它寄托了马修·阿诺德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怀,表现了阿诺德对基督信仰的忧郁的内心冲突以及他对人类生命的焦虑。《多佛海滩》给当今世界最为重要的启示和警示乃是:一个民族如果丢掉信仰,必然会失去对生命自由的敬畏,丢掉道德尊严的底线,带来全民的腐败和危机甚至灭亡。信仰是人类最重要的成果,人类只有通过悔罪的信仰来追求自身的完善以及共存之和谐。  关键词:
折柳西河忍泪泉,送君燕赵喜乔迁。  相知数载如前日,莫逆今生胜百年。  禮让平和真雅士,才高德厚挚良贤。  举杯邀月留诗话,恭祝青松秀岭巅。  游轮首航黑龙江  猎猎旌旗两岸红,界江巡礼韵秋枫。  褐黄熠熠东方拜,青墨幽幽旭日躬。  异国风情收眼底,家乡美趣入诗中。  和平使者谐鸥唱,碧海蓝天映雁鸿。
山峰映水天,叠翠复相连。  东阁红墙瓦,廊亭夜烛篇。  渔帆千种乐,菡萏半修仙。  游客欢无尽,氤氲醉画船。  蝉  晨棲露海暮乘风,碧影幽居谁识容?  众里寻它千百度,歌声起处在高峰。
那种姿势划拉得齐崭  美得让舞池悸颤  跳舞的白天 光耀女子鲜活动态  而她写诗的夜晚 是静态的别样表现  稿纸上铺开的诗行  蔚为血肉镶架的楼梯  爬上楼梯顶端眺望 看到远处的田畦  长势最好的一畦 种植读者的艳羡  而当她转换舞蹈  看台上的千百双目光 无法移动半步  舞池里灯光很硬 光线撒出钉子  颗颗钉入观众的器官  事实上人的思维很无奈  我試图写照的此间 室外响起了闷雷  头顶上奶牛式
年轻时爱大海 在三亚  睡在天涯海角的沙滩上  我不知道夏天的海风那么冷  挖个坑把自已埋了 现在  我爱村里那口老井  像村上老人的眼睛  深度刚好见底 温度知冷知热  曾经也爱高山 爱一览众山小的山  爱恐惊天上人的高 却发现  我爱的不过是落寞 现在  我只爱故乡的葡萄山  满山的野葡萄喂养了我的童年  野葡萄早没了 只有  奶奶睡在那 父親也是  也曾爱过大城市 他们不爱我  我的小村庄年
摘 要:《爱药》是美国作家厄德里克描写印第安人生活的代表作。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就小说中体现的传统父权社会中人类/自然及男人/女人的二元对立现象进行分析和解构。通过解构揭示了作者对女性和自然的重视和小说中女性角色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紧密联系,从而体现了作家在文中表现出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即女性、自然和男性是平等的,有时自然和女性甚至是优于男性的。  关键词:《爱药》;生态女性主义;二元对立;解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