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父亲(一)

来源 :当代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ouopol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怀念父亲之一
  我再过几天,就是父亲去逝二十年纪念日。
  父亲徐始盟,小号井狗仔。老上辈们都喜欢用″叫欠来更好带"的思维逻辑,去给自己的孩子取号。直至沿袭之今,也不忽多忽少叫″狗"叫什么的。当然,当今中国大地,逐渐淡忘了老一辈用来疼爱自己孩子的方式方法了。而是用于疼爱自己的宠物叫儿子,叫孙子。从这一点上来看,很显然,上下代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不搭调,有较多的偏移。所以,当代的代沟也就自然而然显现了出来,并不奇怪。
  父亲的小号叫井狗子的另外一个思维基点,是认为父亲的命中缺水(金,木,水,火,土)。用″井"字,是表示永远不会缺水了,而且永不枯缺的意思。用这个小号,说明祖父母不但从他们的内心对儿子(我父亲)的深深的爱和充满着一生的期盼,还从父亲的生辰八字上,做了比较完美的补充。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的内涵,在这里也做出了淋漓尽至的注释。
  父亲是我家直系祖上(祖父始)单丁独子,所以,父亲的出生,给我祖父母的阳光世界。不言而喻,父亲是得到了祖父母的宠爱的而且是特别的宠爱有加的。在这个层面上来说,父亲的童年是十分幸福的。
  父亲的幸福童年,不是祖父母花了大本钱买小推车,买高档奶粉,每天溜溜市场……等当代享福的儿童的那种。而仅仅是在祖父母手头上闲下来的片刻,能够在祖父母的怀抱里抱一抱,做农活时,方便情况下,背着父亲下田干活(紧贴父母)……等亲密的享受的那种幸福美好的感觉而己。这是父亲的童年年代的享福的童年生活。
  当代青,少年,儿童们,会是怎样理解父亲幸福的童年生活的呢?他们或许会认为:这算幸福吗?他父母这么狠心,也叫疼爱吗?分一个人带孩子不可以吗?这就是代沟的形成原因之一。有的青年人还会问:那时候,不是家家户户各种各的田地吗?为什么还要不管不顧小小孩子们的″死活"呢?这样的青年人,他不知道那段历史,不懂得那时单干种田的贫穷落后的大历史背景。
  那时候,年景好,(靠天吃饭靠年景),要家里人平达到一亩至几亩田地的人家,勤勤恳恳的累死累活,也仅仅能够弄到饭吃。那时,又有多少人家人平有一亩田地或以上的呢?又有?家能够买得起田地呢?
  那时的人民生活,半饥半饿一年是平平常常,平平安安的人户。但是,又有多少人家无法吃米糊喝米粥的呢?所以,贫穷人家遍地都有。可以说无处不会遇上讨米讨饭的丐帮人士。那时,是一九四九年之前的″风貌"。那时,我们中国仅有号称四万万中国同胞(4亿中国人)。
  父亲的童年,能够在父母的精心亲为的养护中(怀抱里)饿了有吃,不舒服了可以尽情的哭,这时,能够得到父母的宠爱,(人生的高级別享受)。所以,父亲的出生,父亲的童年是当时最幸福的了。没有更多一点点的物资和心理享受了吗?再也没有了。所以,从这个疑虑上可以看出,又一条代沟形成了。
  父亲的童年是幸福的。
  怀念父亲之二
  父亲的童年是幸福的。这是站在当时的社会的角度上,是站在当时的家庭条件的度上,是站在当时小孩的欲望角度上,来谈幸福与否的。这样一来,就产生了许多无法沟通的代沟。因为你用当今社会,当今家庭,当今孩子的欲望去衡量同等的孩童而一切生存环境生活条件等都不同而去用等同的视角,等同的眼光去巡视,这代沟就无法沟通了。究其终究,因为当今社会的许多人,把代沟的先决原因一一那时的大社会背景不了解,甚至不想去了解或者了解了也不愿去细细分析进而得出恰当的答案来。而只喜欢用极其简单的:发现问题,得出结论的方式方法,用不能再简单无效的思维逻辑去看待人和事(尤其是历史及历史人物)。我们应该对任何历史中的人和事,都应深入调查了解,都应该注重过程,都应该看重结果。不应只发现问题,就大做文章,这样的思维逻辑和方式方法,是还没有取得表意见资格的,更没有责张三李四的权力的。因为你就只在能看(发现)到问题的人云亦云的堆子里。我们(尤其是当今社会`),应该提倡这样的模式:发现问题,深究问题,特别是分清问题是有普遍性还是有其特殊性呢?问题是全局性呢还是局部性的呢?向题是短暂的呢还是有可能是长时间的呢?向题是个別现象还是有其代表性呢?问题是阶般性的呢还是过程性的呢?……
  许多人把能发现问题,就自认为高明了,就骄傲自满了,就以为自已是如同神仙了。有的问题发现之后更要注重解决问题的过程,有的却要更注重结果。因为凡是向题,都极不是简单的。我们要在发现问题之后,在接下来分析问题中以严谨的态度做好做足分析问题的工作。这一步走好了,才有美好的过程和之后的问题的结果。
  父亲的幸福童年,就是以此态度和慎密的思维去加以思想,加以总结归纳得出来的。父亲幸福的童年,是在那个特定的年代而言的(世纪二十年代)。前面己经讲了,祖父是一个既没有同胞兄弟也没有同胞亲姐妹的单丁独子,而且是祖父在少年时始就独自一人的孤独的一人之家过日子。青年时,自己娶妻成家。在这个家底子里,父亲是长子长孙了,站在这个角度来说,按照祖辈的传统,父亲也是幸福的。因为在传统社会里(中华民族),长子长孙就是一个家族的第一线曙光。所以父亲的童年是幸福的。
  父亲在他该入学读书的年龄时,祖父把满心希望寄托在父亲身上,希望他是我们家族中的第一个读书人。有文化了不受人欺负,才不被人压迫,才有出人头地。听祖父讲,父亲小时候,长相标志,性格开朗,小脑袋也挺机灵的,寄希望于他,不会错。后来的几年,父亲没有辜负祖父的希望,读书挺认真挺勤恳的,那几年一直没有挨过先生的板子。(那时学生没有被老师打过的很少)但是,父亲进入少年时期,天生活泼开朗,贪玩的兴趣也随着年月的增长而见长。学习逐渐不想。再后来也遭受到了老师(先生)的惩戒。
  在少年时,父亲的文艺特长也在不断的突显出来。尤其是他能唱能跳。他的唱腔唱调,在同伙伴之中是一贯领先于人。(因那时的教育就是乡村的启蒙学堂,只教识字写字,不讲音,体,美)。所以,父亲除了音体美,识字写字方面,总是与他人有一定差距。   总之,有祖父母的爱,又有自己的腔调的展示,父亲的少年时期也是充实的幸福的。
  怀念父亲之三
  父亲的童年幸福,其实也仅仅在时的年代里,在时的家境中而言的。果放到今的社会环境里,放在当下的家庭条件下,父亲的童年和少年,都是十分悲伤的。
  这里就要我们用当今社会背景下去感悟上世纪二十,三十年代儿童少年的实际生活。用当今的条件去对八,九十年前进行指责评论,显然是不具备资格的。就如同用二十一世纪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等的条件去套改革开放之前的六,七十年的人民生活水平一样,是必须取得评论资格和水平的。这个资格和水平,就是要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世界观,价值观去统览前三十年与后四十年(七十年)的历史史实以及七十年之前的基础状态……等等。要做到这一步,仅有学生考试卷中的给分答案,是远远不够的,是没有指指点点的格的。这里面涉及到学习社会,调查社会,研究社会的前提件问题。涉及到我们的学风,工作作风和思维导图的问题。
  我一再说到父亲\的童年,少`年是幸福的,就是根据了许许多多方面面的情况了解和实际比较的。当然,说父亲的少年幸福的理由,还有父亲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大岭而言)读过高小的人之一。他读高小,也是因祸得福,只要在读书,就不會被捉壮丁。就是蒋介石反动政府,凡男丁十六岁(虚岁)家有兄弟,必定要去当兵,否则,就会鸡犬不宁,深更半夜到家里来捉人送去当兵或白天在田间地头,用围追堵截的办法捉人去当兵。祖父考虑到这点,就决定让己径辍学了的父亲继续就学(读高小)。由于学校离家很远(十多里路),父亲读书也很辛苦。作为长子长孙,不但不能帮助祖父分轻家庭压力的担子,还要让父亲继续读书,这对祖父来说,有点雪上加霜的意味。(当时,父亲之下,弟弟妹妹不是一个两个,而是好几个)。祖父穷怕了,苦怕了,不久,祖父就不让父亲继学了。(高小没毕业)。就又让父亲到钨砂矿山上去加入别人的民营组织(私营的,洪水寨等处)做民工。这样,最少,不需要付学校里的学杂费和书本费了,自己也不再要祖父母来负担其生活费了,无形之中,为祖父分担了一部分担子。
  在这段时间里,父亲是由一个享受者转变为一个自食其力者,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一,两年),祖父还是要每月为父亲交数十斤大米,以保证父亲的最基本存活水平,至于有否挣到钱,是次要的,是不计较的。听祖父说,那时,因父亲还没有离开父母门,生活吃饭还是顶担心的,所以每月供数十斤大米,再没有效益,自己还有饭吃。父亲讲的那段历史(一,两年),是很高兴,很乐观的,不象祖父讲得那么忧心重重的。那时,父亲更有时机一展歌喉,放纵自己的活泼性格,舒心舒服。他说,工余时,大家还喜欢听他唱几句。(歌词是一些不搭调的随口编的,曲调就是地方灯子戏的和釆茶调之类。由于祖父对父亲的疼爱,是在心里,是不外露的,所以表面上看起来祖父与父亲之间关系挺紧张的,其实不是。
  讲到父亲青年代去自谋生路,性格外向,活泼好动,随时随地也能唱上几句。说到这里,百分之九十的熟悉我与父亲的人都睁大眼晴,表示怀疑。其实,如果我没有亲眼所见,也不会相信。也就是在我十岁(虚岁)左右的暑假期间,父亲带我到他单位去度暑假,(属下垅钨矿)其间,南康一个民间戏团(不知有否记锗,是否南康县采茶戏团)来钨矿慰问演出。我人矮小,没有坐位,就站在舞台前沿看(这是个小礼堂,有舞台,也做膳厅有许多餐桌),不知什么时候父亲下班了来找我。他不声不响的站在我身后看戏。不时,台上唱,他也在和唱,还顶难分辨出父亲与演员的唱声。一曲完后,有些看戏的工人大声叫父亲名字,要父亲也上台去唱一首,盛情难却,父亲果然上台唱了一首(釆茶调)。还真难于分伯仲。当然,我也只是听起来的感觉。
  父亲由于为了躲壮丁,躲井了砂子山上(钨矿里),成为了最年青的一代矿山工人(民营),全国解放后(一九四九年后),大概是一九五二年,全部民营矿山全部收归国有(国营),父亲又成为了我们赣南笫一代国家(国营丿钨矿工人。父亲半辈子都与国营钨矿结缘。
  这也是父亲辛勤的,愉快的,欢乐的青年时代。每当回忆这段经历,父亲总是滔滔不绝,讲过没完没了。(随着岁月的经历,后来父亲很少提起那段往事。)
  (待续)
其他文献
三座大山千钧重  救苦脱难斯路长  负汲北大寻马列  秋收起义在萍乡  數度围剿战旗红  两万铁流如金汤  家国不幸群魔舞  倭入中原悲板荡  延安窑洞灯火明  敌后纵横做战场  八年抗战成铁骨  血沃中华叹国殇  三载崎岖解放路  天下一统红旗扬  冷眼世界向海洋  热风吹雨落苍茫  伏笔台海风烟静  暗留跳板是香港  帝国主义纸老虎  出拳朝鲜惊西方  笔走龙蛇皆似电  诗携胆魄出神光  矛盾
期刊
其一  有时候,乡愁  是珍藏许久的一抔黄土  是留着母亲针脚的破旧衣袖  是离别时热辣的老酒  是相逢时暖暖的问候  是朝起的炊烟  是暮归的黄牛  是早已拆除的旧屋  是新修的一座坟头  有时注目远望  有时低眉垂首  有时是酝酿已久的情绪  有时是突如其来的念头  有时是一声轻轻的叹息  有时是热泪橫流  有时觥筹交错  有时一灯如豆  有时沛然而至  有时细如游丝  却怎么也找不到缘由  
期刊
一场疫情,让我们明白:  金钱买不来生命,  利益换不回健康,  最大的财富,就是活着,  最大的幸福,就是平安!  一场疫情,让我们明白:  爱惜身體,才是智者,  身体健康,才是赢家。  健康的身体,  才是家庭的全部。  一场疫情,让我们明白:  世上最贵的床是病床,  世上最好的药是健康,  赚钱不是为了看病,  而是为了享受,  活着不是为了生病,  而是为了生命。  一场疫情,让我们明
期刊
91年前  秋收起义  南昌一枪  伟人相拥  会师井冈……  从此——  开始艰苦卓绝的长征……  南瓜野菜  草鞋土枪  越雪山草地  跨黄河长江……  为了国家的兴亡  为了人民的解放……  抵风雨  砺刀枪  驱日寇  打豺狼……  军旗飘扬  军歌嘹亮  冒着敌人的炮火  前进!前进!!前进!!!  向最后的胜利!  为全国人民的解放!  挥师逐强虏  卫国保安邦  自卫驱鬼蜮  除妖戍
期刊
话说唐僧师徒取经到达灵山以后,佛祖如來按照功劳大小,将唐僧封为旃檀功德佛,孙悟空为斗战胜佛,猪八戒为净坛使者,沙和尚为金身罗汉,白龙马为八部天龙马。又专门分设了几个奖金丰厚的个人奖项,择优表彰五人取经团体中的佼佼者,计有:1.最佳领导艺术奖一名,奖金10000两白银;2.最佳敢斗敢冲奖一名,奖金8000两白银;3.最佳生活作风奖一名,奖金6000两白银;4.最佳默默奉献奖一名,奖金5000两白银。
期刊
我们家有一个“老猫鱼缸”,他和猫一点都不像,要说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就是下巴上都留着胡子。  說起“老猫鱼缸”这个外号的来历,还得从头说起。  有一天,外公带我去水库边钓鱼。  外公递给我一根鱼竿,我特意挑了一条又肥又大的蚯蚓穿在鱼钩上,用挑战的语气对外公说:“外公,我要和您比一比,看谁钓得鱼多。”外公点点头,痛快地答应道:“好啊,你敢跟我比,说明你有勇气,这一点就应该肯定。”  比赛开始了,没多会
期刊
家母,侯玉清,生于公元一九二九年农历六月二十五,卒于公元二0二一年九月五日(农历七月二十九),享年93周岁。  老母亲活成了村里最年长的近百岁老人!  老妈的一生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家国风雨风云……  老妈自幼至18岁生长在家境殷实的优越环境,打下了良好过硬的身体基础和健康阳光乐观的心理基础,也遗传了家族的优秀基因:头脑灵活清晰,思路开阔,有境界,大气通透……  老妈18岁那年有幸嫁给了真爱老爹:一
期刊
“爱是人间的春风、爱是生命的源泉”  七十年人间沧桑;七十年世事多变;老家门前那条常年流淌着溪水的沙沟已不复存在,老家对门浓密的山林已不复存在,一起出生、长大的儿时伙伴更是寥寥无几。不变的只有那些存在记忆深处的东西和没有改变的山形。  2021年4月10日时年90岁的大姨妈回到她渴别七十多年的家乡,姐弟四人齐聚在她们出生、长大之地,畅谈人生酸甜苦辣、回味艰难的岁月的点滴。   外婆一生育有子女五
期刊
八﹒一南昌起义,又称南昌起义或者八一起义,指在1927年8月1日中共联合国民党左派,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  1927年3月,蒋介石在南京另立中央,国民党在武汉的汪精卫集团和南京的蒋介石集团的矛盾公开化,即所谓“宁汉分裂”。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不断扩大,从4月起南京等地的国民党开始大量逮捕和处决共产党人,发动了四﹒一二政变,武汉的
期刊
1  我有两个舅老爷。一个是刘氏舅老爷,此老爷子,我有过多次相见,且同桌共櫈吃过饭。他是赣县区的储潭人。终生以农业为主业,以裁缝为副业。如果他是个百岁老寿星的话,今年也该是一百一十五岁了。  刘氏舅老爷,他人长得瘦高个子,(约有近一米八〇)。他最大的特点有二:其一是瘦高,喉结很突显,就是三叔的那个样子。其二是慈善,连说话都轻声细语。从来都没有发现过他的另外的一面。当然,每当刘氏舅老爷到我家来,他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