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南昌起义消灭的是滇军,蒋介石不心疼

来源 :当代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iqianzeq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一南昌起义,又称南昌起义或者八一起义,指在1927年8月1日中共联合国民党左派,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
  1927年3月,蒋介石在南京另立中央,国民党在武汉的汪精卫集团和南京的蒋介石集团的矛盾公开化,即所谓“宁汉分裂”。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不断扩大,从4月起南京等地的国民党开始大量逮捕和处决共产党人,发动了四﹒一二政变,武汉的国民党在7月亦决定“清党”,即七﹒一五事变。一方面解聘共产国际中国代表鲍罗廷的顾问职务,一方面通知各政府部门和军队驱逐共产党人。蒋介石集团和汪精卫集团与帝国主义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勾结,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使中国人民从1924年开始的国共合作的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遭到失败。
  八﹒一南昌起义的目的是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唤醒广大中国人民,表明中国共产党要把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共产党的目的是联合愿意革命的国民党左派,挥师南下广东,建立革命根据地,实行二次北伐。
  李立三、邓中夏、谭平山、恽代英、聂荣臻、叶挺等在九江具体组织这一行动,但发现张发奎同汪精卫勾结很紧,并在第二方面军中开始迫害共产党人。随即向中共中央建议,依靠自己掌握和影响的部队,“实行在南昌起义”。据此,中共中央指定周恩来、李立三、恽代英、彭湃等组成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以周恩来为书记,前往南昌领导这次起义。预定参加起义的部队有: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第11军第10、24师,第20军全部,第4军第25师第73、第75团以及朱德为团长的第五方面军第3军军官教育团一部和南昌市公安局保安队一
  部,共2万余人。从7月25日起,第11、第20军分别在叶挺、贺龙指挥下,陆续由九江、涂家埠(今永修)等地向南昌集中。27日,周恩来等到达南昌,组成前敌委员会,领导加紧进行起义的准备工作。
  当时驻守在南昌的国民党军队是朱培德第五方面军的直属警备团,第三军的两个团,第九军的两个团和新从外地开来的第六军的一个团,加上卫戍队和宪兵营等,共6个团2个营,总共6000余人,几乎全是滇军的班底。
  8月1日深夜2时,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的领导下,南昌起义开始。按照中共前委的作战计划,第20军第1、第2师向旧藩台衙门、大士院街、牛行车站等处守军发起进攻;第11军第24师向松柏巷天主教堂、新营房、百花洲等处守军发起进攻。激战至拂晓,全歼守军3000余人,缴获各种枪支5000余支(挺),子弹70余万发,大炮数门。当日下午,驻马回岭的第25师第73团全部、第75团3个营和第74团机枪连,在聂荣臻、周士第率领下起义,1927年8月2日到达南昌集中。
  起义成功后,中共前委按照中共中央关于这次起义仍用国民党左派名义号召革命的指示精神,发表了国民党左派《中央委员宣言》,揭露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的种种罪行,表达了拥护孙中山“三大政策”和继续反对帝国主义、新旧军阀的斗争决心。8月1日上午,召开了有国民党中央委员、各省区特别市和海外党部代表参加的联席会议,成立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推举邓演达、宋庆龄、何香凝、谭平山、吴玉章、贺龙、林祖涵(伯渠)、叶挺、周恩来、张国焘、李立三、恽代英、徐特立、彭湃、郭沫若等25人为委员。革命委员会任命吴玉章为秘书长,任命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等组成参谋团,作为军事指挥机关,刘伯承为参谋团参谋长,郭沫若为总政治部主任,并决定起义军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番号,贺龙兼代方面军总指挥,叶挺兼代方面军前敌总指挥。所属第11军(辖第10、第24、第25师),叶挺任军长、聂荣臻任党代表;第20军(辖第1、第2师),贺龙任军长、廖乾吾任党代表;第9军,朱德任副军长、朱克靖任党代表。全军共2万余人。
  1927年8月2日,南昌市各界群众数万人集会,庆祝南昌起义的伟大胜利和革命委员会的成立。会后各界青年踊跃参军,仅报名的学生就有数百人。
  从客观上来讲,八﹒一南昌起义歼灭的是国民党杂牌部队,战果并不显著;蒋介石历来培植嫡系,排斥异己,八﹒一南昌起义客观上消弱了滇军的实力,没准蒋介石正躲在暗地里偷偷捂着嘴乐呢。事实证明,蒋介石对滇军并不放心。八﹒一南昌起义之后,蒋介石对国民党军进行编遣,滇军首当其冲。第3军缩编为第7师,原军长王均任师长,原辖第7、第8、第9师,依次改编为第19、第20、第21旅,由李世龙、祝膏如、李文彬分任旅长。后来,由于讨伐桂系的需要,又恢复第3军建制。第9军的命运也很不妙,蒋介石指责该軍对南昌起义部队阻击不力(实际上是军长金汉鼎暗中与朱德有约,不愿阻击),下令将其番号撤销,所部缩编为第12师。曾与朱德“勾结”的范石生部第16军就更惨了,在参与“讨唐”(生智)战役之后,该部由湘返粤后被蒋介石撤销。
  诚然,八﹒一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新型人民军队的开始,为人民军队的发展和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不可磨灭的伟大功勋,其历史地位和作用绝对不容低估;而且八﹒一南昌起义将士在斗争实践中还形成了“信念坚定,敢于斗争,勇于创新,百折不挠”的八一精神。我们要铭记八﹒一南昌起义的光荣历史,继承和弘扬八一精神,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军梦而努力奋斗!
  注: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批评指正。
  ——作者
  作者简介:
  李国庆,男,汉族,上海市人。自1972年以来,在《电影文学》《中国青年报》、香港《文汇报》、美洲《亚美导报》《金山》《边疆文学》《滇池》等省内外报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寓言、童话、杂文、随笔、剧本、论文、报告文学、民间文学、文艺评论计500余万字,获国家、省、市级奖励50余项,现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作家传略》《云南作家传略》《云南当代作家、评论家传略》收有小传。现为云南省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昆明盘龙江文艺创作中心主任。
其他文献
桃花开了  又想起了您  瓜果熟了  又想起了您  枫叶红了  又想起了您  河水封了  又想起了您  四季轮回  三十载的守望  三十载的漂泊  游子啊  梦里梦外念故乡  步入夕阳  蓦然回首  人生的足迹又短又长  遗憾啊  路上停歇的是牵手的爹娘  欣慰啊  落叶寻根还有养育的故乡  依稀记得  离别时多么的惆怅  慢慢的转身  轻轻的挥手  盈盈的泪光  悄悄的流淌  前行的步履是那么的
期刊
2021.09.08 11:35看一点资讯“虹新闻”视频“22岁女研究生被圆通快递车碾压”评论:  圆通快递公司真的应该反思啦!一味纵勇员工骄横跋扈,早晚出事!如果教育员工时时态度和蔼的对待客户?绝对不会出现快递车碾压女研究生!因为,员工心中总想“出了再大的事,公司负责!”他们她们不想太多事,公司无法为员工担责!因为,罪责自负是中国法律的一贯原则!……  正是:  圆通快递太骄横,竟然轧死女学生!
期刊
三座大山千钧重  救苦脱难斯路长  负汲北大寻马列  秋收起义在萍乡  數度围剿战旗红  两万铁流如金汤  家国不幸群魔舞  倭入中原悲板荡  延安窑洞灯火明  敌后纵横做战场  八年抗战成铁骨  血沃中华叹国殇  三载崎岖解放路  天下一统红旗扬  冷眼世界向海洋  热风吹雨落苍茫  伏笔台海风烟静  暗留跳板是香港  帝国主义纸老虎  出拳朝鲜惊西方  笔走龙蛇皆似电  诗携胆魄出神光  矛盾
期刊
其一  有时候,乡愁  是珍藏许久的一抔黄土  是留着母亲针脚的破旧衣袖  是离别时热辣的老酒  是相逢时暖暖的问候  是朝起的炊烟  是暮归的黄牛  是早已拆除的旧屋  是新修的一座坟头  有时注目远望  有时低眉垂首  有时是酝酿已久的情绪  有时是突如其来的念头  有时是一声轻轻的叹息  有时是热泪橫流  有时觥筹交错  有时一灯如豆  有时沛然而至  有时细如游丝  却怎么也找不到缘由  
期刊
一场疫情,让我们明白:  金钱买不来生命,  利益换不回健康,  最大的财富,就是活着,  最大的幸福,就是平安!  一场疫情,让我们明白:  爱惜身體,才是智者,  身体健康,才是赢家。  健康的身体,  才是家庭的全部。  一场疫情,让我们明白:  世上最贵的床是病床,  世上最好的药是健康,  赚钱不是为了看病,  而是为了享受,  活着不是为了生病,  而是为了生命。  一场疫情,让我们明
期刊
91年前  秋收起义  南昌一枪  伟人相拥  会师井冈……  从此——  开始艰苦卓绝的长征……  南瓜野菜  草鞋土枪  越雪山草地  跨黄河长江……  为了国家的兴亡  为了人民的解放……  抵风雨  砺刀枪  驱日寇  打豺狼……  军旗飘扬  军歌嘹亮  冒着敌人的炮火  前进!前进!!前进!!!  向最后的胜利!  为全国人民的解放!  挥师逐强虏  卫国保安邦  自卫驱鬼蜮  除妖戍
期刊
话说唐僧师徒取经到达灵山以后,佛祖如來按照功劳大小,将唐僧封为旃檀功德佛,孙悟空为斗战胜佛,猪八戒为净坛使者,沙和尚为金身罗汉,白龙马为八部天龙马。又专门分设了几个奖金丰厚的个人奖项,择优表彰五人取经团体中的佼佼者,计有:1.最佳领导艺术奖一名,奖金10000两白银;2.最佳敢斗敢冲奖一名,奖金8000两白银;3.最佳生活作风奖一名,奖金6000两白银;4.最佳默默奉献奖一名,奖金5000两白银。
期刊
我们家有一个“老猫鱼缸”,他和猫一点都不像,要说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就是下巴上都留着胡子。  說起“老猫鱼缸”这个外号的来历,还得从头说起。  有一天,外公带我去水库边钓鱼。  外公递给我一根鱼竿,我特意挑了一条又肥又大的蚯蚓穿在鱼钩上,用挑战的语气对外公说:“外公,我要和您比一比,看谁钓得鱼多。”外公点点头,痛快地答应道:“好啊,你敢跟我比,说明你有勇气,这一点就应该肯定。”  比赛开始了,没多会
期刊
家母,侯玉清,生于公元一九二九年农历六月二十五,卒于公元二0二一年九月五日(农历七月二十九),享年93周岁。  老母亲活成了村里最年长的近百岁老人!  老妈的一生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家国风雨风云……  老妈自幼至18岁生长在家境殷实的优越环境,打下了良好过硬的身体基础和健康阳光乐观的心理基础,也遗传了家族的优秀基因:头脑灵活清晰,思路开阔,有境界,大气通透……  老妈18岁那年有幸嫁给了真爱老爹:一
期刊
“爱是人间的春风、爱是生命的源泉”  七十年人间沧桑;七十年世事多变;老家门前那条常年流淌着溪水的沙沟已不复存在,老家对门浓密的山林已不复存在,一起出生、长大的儿时伙伴更是寥寥无几。不变的只有那些存在记忆深处的东西和没有改变的山形。  2021年4月10日时年90岁的大姨妈回到她渴别七十多年的家乡,姐弟四人齐聚在她们出生、长大之地,畅谈人生酸甜苦辣、回味艰难的岁月的点滴。   外婆一生育有子女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