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题异构——让细节绽放光彩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dajiang1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学校和市实验小学开展校际交流研讨活动,由两所学校的两位教师共同执教“认识三角形”一课。在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这一环节时,两位教师以对文本的不同解读,设计出各具特色的教学流程。现结合他们的教学设计,谈谈自己对此的粗浅认识与体会。
  教学片断一(教学材料为4根长度不一的小棒和探究记录单):
  师:同学们,接下来请大家拿出信封里的小棒(4cm、5cm、6cm、10cm),任意取三根看能否围成三角形,并把你的发现填写在探究记录单(如下)中。(用时约2分钟)
  我发现了: 。
  师:同学们都做好了吗?哪一位同学来说说你们小组的发现?
  生1:我们小组发现,当所取的两根小棒长度之和小于第三根小棒长度时,就不能围成三角形,如4cm 5cm﹤10cm。(课件直观显示)
  师:这位同学的意思是说三角形两条边的和小于第三条边时,不能围成三角形。
  生2:不仅所取的两根小棒长度之和小于第三根小棒长度围不成三角形,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两根小棒长度之和等于第三根小棒长度时,也不能围成三角形。(课件直观显示)
  生3:我们这组认为如果两根小棒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根小棒长度时,如4cm 5cm﹥6cm、5cm 6cm﹥10cm,就能围成三角形。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但老师发现在方案2中,长度是5cm和10cm的两条边加起来比第三条边4cm大,为什么不能围成三角形呢?
  生4:老师,我发现虽然5cm 10cm﹥4cm,但4cm 5cm﹤10cm,因此我认为应该把所有的情况都列举出来,而不能仅看其中的一种。
  师:真聪明!其实,在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条边。
  教学片断二(教学材料为小直尺和教学课件):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三角形,知道了三角形的特点,接下来我们继续探讨有关三角形的知识。
  师(屏幕显示5cm、3cm、10cm三根小棒):请看大屏幕,这里有3根小棒,用这3根小棒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
  生1:我觉得不好围,10cm太长了,如果10cm的小棒作为三角形的一条边,把5cm和3cm的小棒接在它的两头,中间就连不到一起。
  师:既然10cm的小棒太长,那我们该想一个什么办法呢?
  生2:可以把10cm的这根小棒缩短。
  师:缩短到什么程度就可以了呢?缩短到9cm,行吗?
  生3:不行,9cm同样也比5cm与3cm的和要大。
  师:那8cm呢?
  生4:也不行,因为5cm和3cm拼起来是8cm,它们和8cm的小棒是“并排”的,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课件直观显示)
  生5:老师,我觉得把10cm的小棒缩短到比8cm小就可以了,比如7cm、6cm、5cm……(师生共同逐个验证)
  师:那缩短到2cm,行吗?1cm呢?
  生6:我看可以的,因为5cm 3cm﹥2cm,同样5cm 3cm﹥1cm。
  生7:不能缩短到2cm,因为2cm 3cm=5cm,不能围成三角形;缩短到1cm更不行。(课件直观显示)
  生8:所以,第三根小棒的长度可以是7 cm、6 cm、5 cm、4 cm、3 cm。
  师:同学们对照这里的数据,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
  师(总结):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
  反思:
  教学片断一中,教师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把探究记录单用于课堂进行辅导教学,让学生自主地实践操作小棒,观察比较数据以及发现得出结论,并引导学生之间互相补充完善。教学片断二中,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和对学生的钻研显得更深入。教师一直在学生的思维最近发展区组织教学活动,不仅使学生知道第三根小棒长度的数据值,而且使学生知道第三根小棒长度的数据值范围,整个教学设计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由这两个教学片断,笔者认为教师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时还需要更进一步挖掘问题资源,设计出更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深入探究,使课堂教学有更精彩的生成。如教学片断一中,在生4回答后教师可进一步提问“同学们,需不需要把所有的情况都列举出来呢”,由此引导学生思考只要用较短的两条边相加的和与最长的一条边比较就行了。教学片断二中,教师在组织学生探讨“缩短长边”这一方法之后,不妨提问“同学们,刚才我们除了可以缩短长边之外,还可以怎样做呢”,引导学生想到还可以“增长短边”来得到相应的答案。课堂教学设计经此一改,学生不仅获得最具科学性的数学方法,而且培养了学生多思善辩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可见,细节决定成败,细节绽放光彩!
  (责编 杜 华)
其他文献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增设了“综合与实践”这一新的学习内容和形式,既是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又是数学课程内容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是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主要载体,实现学生学习数学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有效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关键词]综合与实践 探究 创新能力 数学价值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
[摘 要]课程改革强调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数学学科,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是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与实验,鼓励学生猜想,开展建模活动,促进学生认知的生长和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思维方法 认知生长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3-046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核心素养”被越来越多的提起,对于小学数学而言,学
[摘 要]通过变式教学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变”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究“变”的规律,可以帮助学生沟通各知识点间的联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在“搭配问题”的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熟悉的情境变换、层层递进的变式学习、符号化的呈现形式和数学模型的逐步构建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思维活动逐步走向深入,凸显有序、全面的思维,并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关键词]变式教
在我的鼓励下,小陈第一次向所有人说出了一切,这也是他经过思考后做出的慎重决定,因为他不想再向身边的人隐藏自己,他想试着去信任这个世界。说出自己的经历后,小陈渐渐变得活跃起来,与同龄人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多。心理困扰:重要亲人两次离去性格变得愈发叛逆  “老师,您这样做是什么意思?我和小娅谈戀爱的事情您跟我说就好了,她是个女孩子,您让她以后在学校里怎么见人?”  对班主任发出质问的学生叫小陈,就读于一
现行苏教版低年级数学教材的特点之一就是有别于旧教材的内容展现大都是纯文字,而是通过图文并茂、形式多样、富于趣味、可读性强的主题图来呈现数学问题。这种编排符合低年级儿童的形象思维占主导的认知特点。因此学生能否有效地读图,并从中提炼相关的数学信息,从而解决问题,决定了低年级数学教学效率的高低。下面就以一年级数学教学为例,谈几点看法。  一、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读  刚入学的学生看图往往没有针对性,目的性不
[摘 要]现代教育学认为,进入课堂前每位学生的头脑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相关知识和经验。因此,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创建一个符合成长的环境,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尝试、探索,获得智慧和认知的生长。通过教学“体积与容积”一课,从理性剖析数学的本质、冷静审视当前教学的一些“热”现象以及创新实践这三个方面来阐述一些思考和做法,意在表明把握数学本质、巧设数学活动是促进学生智慧自主生长的关键。  [关键词]
在小学阶段,口算是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数学教学的基础,更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抓好专项训练,提高学生口算能力  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也是计算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坚持经常练习,才能逐步达到熟练的程度。在每次讲授新课之前,坚持用5分钟的时间进行口算基本训练,逐步调整为让学生在预备铃响后的2分钟之内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能较好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现代数学教育观的引领下,引进其他领域的成熟先进思想,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之一。而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也应该是一个个PDCA循环,不停地巩固和提升。    一、有效策划    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的,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
教学案例一:主题图中找规律  片断A:   师(出示主题图):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它们是怎样排列的?  生1:图中有彩旗、彩灯和盆花。彩旗是按“红红黄黄”的规律排列的,彩灯是按“红紫绿”的规律排列的,盆花是按“蓝红”的规律排列的。  师:照这样排下去,左起第15盆花是什么颜色?请你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后进行交流)  生2:我是画图的发现的,即○●○●○●○●○●○●○●○(○表示
教学是一门艺术。第斯多惠也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曾听过黄丽娟老师执教“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下课铃声虽然响起了,但学生喜悦兴奋的面庞,让人知道他们意犹未尽。黄老师用数学的理性之美和教学的情感之美感染、激励着学生,让我为之感叹:新课程、新理念,让课堂如此美丽!我想留住这份美丽和精彩,故撷取其中几个精彩的教学片断,与大家回味、共享。  精彩一:从科学世界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