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改的指导思想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加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是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在新课改理念下,如何实行有效的语文教学:一、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二、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三、关注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新课改 语文教学
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旧模式的变革。语文课改的指导思想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加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是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教师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丰富的人文内涵,熏陶感染学生,使他们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在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方面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在教学活动中,教材、教师和学生三者,教师不再是主导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学生是中心,一切围绕怎样学,怎样才能学好这个中心进行。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通过交往,重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的角色要从传统的传授者转向现代的促进者。
那么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个怎样的课堂?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学习就成为了大家探讨的问题。下面我就谈谈在课改新理念下的语文教学:
一、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
课程标准以“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来设计,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把视角中心转移到学生身上,要课堂上给学生创设大量的语文实践机会来运用、提高。
如教学《葡萄沟》,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充分领略葡萄沟的美,充分感受葡萄沟的特点,学生理解得相当深刻,并结合实际谈到家乡的美,家乡的特产。这样,教师真正把课堂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活动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促使老师把重点落实在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上来,如快速阅读方法、背诵方法、积累方法,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激发创新兴趣,营造创新氛围
引起兴趣,是激发学生创造的良好的开端。每一个孩子都容易对新事物产生好奇心,一旦设置了疑点,他们常常会渴盼得到结论,会认真、积极地去探究。例如在教学《颐和园》一课时,我先请学生说说,谁去过颐和园?里边有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颐和园有昆明湖,上面有石桥,昆明湖的水很清”“颐和园有万寿山,山上有很多树木,郁郁葱葱。”……我适时夸奖,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我们今天要学一篇课文,就是有关颐和园的。出示课题后问你想了解些什么呢?大家情绪高涨,主动发言:“我想知道还有哪些景物?”“长廊什么样?”我则抓住契机,鼓励说:“那就让我们赶快来阅读课文,寻找一下答案吧。”此时,学生迫不及待地打开书本,带着浓厚的兴趣认真地研读开来,切实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把“要我知道”变成“我要知道”,充分尊重每个个体的需要。
2、注入情感,大胆想象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力。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感知课文所蕴含的感情,进行想象能力锻炼,教师加以点拨,努力培植。教学《再见了,亲人》课文,在第一段中可让学生根据其中的有关描述思考想象:当时的战斗形式是如何的激烈;战士们的处境如何艰难;大娘一行人是怎样冒着炮火,穿过硝烟来到阵地的;阵地上的情景怎样?战士们是如何被感动的……然后,练习想象性扩写。如课文讲了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战士做了许多事,你能想象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吗?让学生先进行讨论交流,再写出来。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阅读能力
知识的理解、内化、运用有其过程。语文教学应体现诵读、积累、迁移,实现语文教学引路的目的。教师要正确分析,关注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更应根据学生阅读经验和审美经验呈现阅读内容,共同构建学生的期待视野,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学生阅读审美认同能力。
学生有了一定阅读能力,才有兴趣延伸课堂阅读量。例如学了老舍的作品《猫》,通过教师的阅读提示,去阅读《草原》、《趵突泉》、《养花》,达到语文教学抛砖引玉的作用;反之学生读了相关资料,搜集了有关信息,课堂教学也会如沐春风,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阅读兴趣会更加浓厚。
面对新课改,教师必须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拓展自己的学科知识,大量阅读相关书籍,才能从容驾驭日益开放的课堂,这就对全体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施新课程,教师不仅要“洗脑”,更要“充电”。因此,发展教师的阅读意识与能力至关重要。教师只有在长期的主动阅读中,才有可能掌握更多先进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的改革才能有新思路、新视角,教师也才能逐渐走上时代所要求的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龚永宏<新理念下的语文教学>2011.3.14
【关键词】新课改 语文教学
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旧模式的变革。语文课改的指导思想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加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是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教师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丰富的人文内涵,熏陶感染学生,使他们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在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方面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在教学活动中,教材、教师和学生三者,教师不再是主导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学生是中心,一切围绕怎样学,怎样才能学好这个中心进行。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通过交往,重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的角色要从传统的传授者转向现代的促进者。
那么我们应该给学生一个怎样的课堂?如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学习就成为了大家探讨的问题。下面我就谈谈在课改新理念下的语文教学:
一、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
课程标准以“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来设计,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把视角中心转移到学生身上,要课堂上给学生创设大量的语文实践机会来运用、提高。
如教学《葡萄沟》,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充分领略葡萄沟的美,充分感受葡萄沟的特点,学生理解得相当深刻,并结合实际谈到家乡的美,家乡的特产。这样,教师真正把课堂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活动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促使老师把重点落实在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上来,如快速阅读方法、背诵方法、积累方法,运用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激发创新兴趣,营造创新氛围
引起兴趣,是激发学生创造的良好的开端。每一个孩子都容易对新事物产生好奇心,一旦设置了疑点,他们常常会渴盼得到结论,会认真、积极地去探究。例如在教学《颐和园》一课时,我先请学生说说,谁去过颐和园?里边有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颐和园有昆明湖,上面有石桥,昆明湖的水很清”“颐和园有万寿山,山上有很多树木,郁郁葱葱。”……我适时夸奖,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我们今天要学一篇课文,就是有关颐和园的。出示课题后问你想了解些什么呢?大家情绪高涨,主动发言:“我想知道还有哪些景物?”“长廊什么样?”我则抓住契机,鼓励说:“那就让我们赶快来阅读课文,寻找一下答案吧。”此时,学生迫不及待地打开书本,带着浓厚的兴趣认真地研读开来,切实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把“要我知道”变成“我要知道”,充分尊重每个个体的需要。
2、注入情感,大胆想象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力。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感知课文所蕴含的感情,进行想象能力锻炼,教师加以点拨,努力培植。教学《再见了,亲人》课文,在第一段中可让学生根据其中的有关描述思考想象:当时的战斗形式是如何的激烈;战士们的处境如何艰难;大娘一行人是怎样冒着炮火,穿过硝烟来到阵地的;阵地上的情景怎样?战士们是如何被感动的……然后,练习想象性扩写。如课文讲了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战士做了许多事,你能想象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做了哪些事吗?让学生先进行讨论交流,再写出来。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阅读能力
知识的理解、内化、运用有其过程。语文教学应体现诵读、积累、迁移,实现语文教学引路的目的。教师要正确分析,关注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更应根据学生阅读经验和审美经验呈现阅读内容,共同构建学生的期待视野,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学生阅读审美认同能力。
学生有了一定阅读能力,才有兴趣延伸课堂阅读量。例如学了老舍的作品《猫》,通过教师的阅读提示,去阅读《草原》、《趵突泉》、《养花》,达到语文教学抛砖引玉的作用;反之学生读了相关资料,搜集了有关信息,课堂教学也会如沐春风,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阅读兴趣会更加浓厚。
面对新课改,教师必须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拓展自己的学科知识,大量阅读相关书籍,才能从容驾驭日益开放的课堂,这就对全体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施新课程,教师不仅要“洗脑”,更要“充电”。因此,发展教师的阅读意识与能力至关重要。教师只有在长期的主动阅读中,才有可能掌握更多先进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的改革才能有新思路、新视角,教师也才能逐渐走上时代所要求的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龚永宏<新理念下的语文教学>201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