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社会助长效应和社会抑制效应进行有效教学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lq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助长效应和社会抑制效应在教学中都会给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带来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利用社会助长效应服务于教师的教学工作,将对教师的教育艺术和教育效果产生重大的影响。
  社会助长效应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普里特研究发现,别人在场,或群体性的活动,会明显促进入们的行为效率,他让被试在三种情境下骑车完成25英里路程。第一种情境是单独骑行计时;第二种情境是骑行时让一个人跑步伴同;第三种情境是与其他骑车人竞赛。结果显示,在单独计时的情况下,平均速度为每小时24英里;在有人陪伴跑步时,时速达到31英里;在竞争情境下并无明显的改善,平均时速为32.5英里。特利普里特在实验室条件下,让被试完成计数和跳跃等工作,也发现了同样的社会助长作用。
  一方面,社会助长作用的确广泛存在,不仅可以引起人行为效率在量上的增加,而且可以在有些工作上提高行为的质量。但是,另一方面,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工作,并不总是带来社会助长作用。随着工作难度的增加,社会助长作用会逐渐下降,乃至最终变为社会抑制效应。
  目前,学校教育普遍以班级为单位,班级与班级之间存在着竞争,比如班级之间的级格率、平均分、优秀率、总体操行评定等,都促使教师及学生为能在学校或年级中名次排上前列而努力。可以说,这时我们一个班级就好比学校里的一个个体,只有在个体与群体之间进行大比拼,才能有效促进彼此之间的竞争。不比分不出优劣,更难促使群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个体之间的竞争,俗话说得好:“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可以说,有效利用社会助长效应,更有利于促进群体之间的奋进。
  有效利用社会助长效应促进行为效益,无论在工作难度及个体之间是否存在着重大差异,工作环境都会对学生之间的助长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引导者,能否在特定的环境下利用社会助长效应实施有效教学,是教育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体现。
  社会抑制是由于他人在场而导致个体作业水平降低的现象。社会抑制在个人生活、学习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有效防止社会抑制所带给人们的负作用,将有助于我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利用社会抑制服务于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社会抑制跟个体的心理素质有关
  心理素质可以简单地说是一个人受到外界的刺激所具有的心理承受能力。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社会、家庭及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使心理素质有差异。心理承受能力较强的同学,抗挫折能力自然就会强些,遇到烦恼的事情会用自己独有的方式来舒缓心理压力。比如,上课时有的同学喜欢举手回答问题,有的则除非老师叫到才会起来回答问题,虽然在表面上看来是个体表现欲望的问题,但实则有的同学害羞。
  二、社会抑制与个体的知识水平有着重要联系
  个体知识水平充分地表现为办事能力、工作效能,虽然两者在比例上不能形成正比关系,但知识水平对技能的助长效应是明显的。在某些方面掌握知识较多的同学或者知识面比较广的同学,社会抑制带给他的影响可能就会比较小些。课堂教学是不能全面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的,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及途径多种多样,因此,在教学中,学会有效利用学生的知识面及知识水平进行教学,防止社会抑制带给学生个体尽可能少的影响有着重要的价值。
  三、社会抑制与周围人们的评价方式有关
  评价方式是人们对个体、社会及群体所做出的成果或影响力的肯定或否定。在相信自己所做的事的正确性及成果的同时,社会群体对于个人的评价有着重要的影响。比如同学与同学之间的评价,教师评价同学,等等,这些评价也会影响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及其价值体现。“自己要行;别人要说你行;说你行的人要行。”这就是最好的论证。
  四、社会抑制与自己的隐私及秘密有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及秘密,也就是说每个都有自己的心理防线的底限,当自己的心理防线底限被突破时会有恐惧感和不安。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往往忽视别人的感受而要求别人来回答某些并不至关重要的问题。比如有的老师就喜刨根问底,提问学生时还要求学生说明答题的原由。人生好比做选择题,有时选择某个答案是不需要理由的,可以说,在理由中找到答案难以有很好的创新,创新思维和创新教学某些时候是需要用跳跃式思维方式的,循序渐进往往会给解决某个问题增加难度。
  五、社会抑制与个人的表现欲有关
  同学之间由于性格的不同,每个人爱张扬的程度也会不同,有的同学天生就好动,“爱出风头”,在任何时候都要通过某些表现来显示自己的存在,这时,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给那些爱表现的同学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如上台演讲、主持节目、文艺展示等,充分利用学生个体所具有的可开发潜能进行有效引导,使其有所才必将有所用,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及天赋。
  六、社会抑制与周围的环境有关
  周围环境会影响人的思维活跃程度,科学家做过相应的实验,噪音量(分贝)对人体影响:0—50分贝,舒适、细语声;50—90分贝,妨碍睡眠、难过、焦虑;90—130分贝,耳朵发痒、疼痛;130分贝以上,耳膜破裂、耳聋。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都将给人们带来更大的工作效益及创作灵感。比如写作、创意和灵感都是来自于一时之间,甚至有的创意来自于人的梦境,例如,许多杰出的创作是在人少的时候和夜间而不是在专门的办公室产生的。虽然办公室是一个较好工作的环境,但它只不过是为我们提供了正常工作时间内一个学习和工作的普通环境罢了。人们都渴望有个舒适、安静的学习和工作环境。
  在教学工作中,合理利用社会助长效应和社会抑制效应的影响因素将会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预想不到的效果。创造条件,学会利用相应的环境条件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是一个教师应有的教育艺术,也是怎样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平台和生活空间的一门重要学问,只有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才能使我们明天的教学效果更辉煌。
其他文献
摘 要: 如何上好复习课,提高复习课的效率一直是广大化学教师探索和研究的课题。本文主要从复习课的知识梳理、教学设计和反馈练习三个方面例述了进行有效复习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 化学复习课 知识梳理 教学设计 反馈练习    复习是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不但要巩固过去所学的知识,而且要通过复习让学生加深、扩展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决新的问题。有效的复习方
为了研究西太平洋西菲律宾海东板比科尔陆架泥质区的不同层位沉积物中的古菌群落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特征,本文在以PCR技术为主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古菌16SrRNA基因文库,扩增了古菌16
“教育给予人的无非是一些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掉的时候所剩下来的东西”,剩下来的东西就是科学素养(scientific literacy)。科学素养是人的知识能力的总和,即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我国教育部在2001年和2003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将“生物科学素养”这一概念引入中学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
摘 要: 多媒体课件可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像等,便于创设问题情境、突破教学重难点。合理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为学生提供探究微观生命现象、深入理解生物学思想的机会,从而促进课堂的有效教学。  关键词: 多媒体课件 合理运用 生物课堂 有效教学    课程标准提出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最佳学习环境,在此背景下,多媒体课件越来越多地被引入课
所谓的“导学”策略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主动、热情、高效地投入学习的教学过程系统。“导学”的策略应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感三方面的内容。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会学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的各种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从小学的依靠教师学习向相对独立学习或独立学习的转化时期,此时教师若未能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学生实现这一转化,则学生也许将推迟或永远不能达到
摘 要: 《工业用电设备》是供用电技术专业的必修课之一,本文从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和学生角度出发,根据供用电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职业能力需要,分别从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教学目标、教材选取、课程安排、课时分配、学情分析与对策、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对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 高职供用电技术专业 《工业用电设备》 课程教学 探讨与提高    《工业用电设备
摘 要: 高校图书馆工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才能步入持续发展的快车道。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科学发展观 社会发展目标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可以发现,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