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1-000-01
摘 要 体育教学如何才能对学生形成正面的影响,如何才能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个性,是值得每一个体育工作者关心、重视的问题。体育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个性特征,还可以体现学生对美的认识。从体育教学中渗透的道德品质、美育教育,包括学生个性的培养,几个方面探讨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影响。
关键词 高中体育教学 道德品质 美育 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型学科在各领域的广泛运用,要求现代社会培养大批新型优质人才。因此,现代社会新教育的发展,对学校体育赋予新的历史使命。遵照邓小平同志对教育战线提出的“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要求,现代化的体育教学已经不再是过去那种一味强调体能锻炼的教育模式,新型式的体育教学方法把道德品质教育、美育教育贯穿始终,把突出体现学生的个性放在首要位置。体育同学校的其他教育一样,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
一、体育教学中渗透道德品质教育
通过体育能卓有成效地育人,这是不争的事实。体育具有通过各种活动培养一个人的优秀品质和优良道德作风的功能,这种特殊功能,是其他学科和活动无法比拟的。人在从事体育活动,尤其参加运动竞赛时,情绪往往兴奋高涨,其潜在的品质和思想作风最易真实地表现出来,而规则、裁判、道德、精神文明规范等都是有效的教育措施[1]。运动场上不仅可以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顽强的意志品质,而且可以培养遵守纪律,服从裁判、礼貌待人、顾全大局等良好品质,这些,对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塑造“四有”人才的重要方面。
二、体育教学中渗透着美育教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观点和美好姿态的教育过程。由于体育运动本身的特点,可以在体育教学和其他体育活动中进行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美育。越老越多的国家重视利用体育中的美育因素培养学生理解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芬兰明确提出“体育可以为美育提供可能性”。新西兰提出学校体育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学生能轻快,优美地进行运动”。法国强调身体发展在美学方面的重要性,“从古代人体美的形象开始,就列入了人类美学概念中,不懂得协调发展的肌体和健康,就不能理解人的内在美”[2]。
美育是辅助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方法。学校要塑造全面发展的人,美育就是必修的一课。美育与体育相互联结,相互交叉重叠关系。体育中渗透着大量的美育因素。从身体角度可以意识到身体线条美、匀称美、姿势美、健康美、肤色美等;从运动角度可以感受和意识到形态美、跃动美、韵律美、和谐美、敏捷美、柔韧美、力量美等;从行为角度可以感受和意识到协作美、结构美、道德美、忍耐美、热情美、纯朴美、机智美等。更重要的是,运动者在运动中可以在身体和精神上得到满足和充实,感受到享受美[3]。
三、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一)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体育兴趣
兴趣是人对外界环境现象与事物在认识或实践中产生的心理倾向,因此兴趣不能离开具体的对象。在体育教育中培养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选择与确定体育活动内容就十分重要。
中学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是体育兴趣和爱好发展的重要时期。而我们所要面对的正是这一特殊阶段的学生。要使学生对体育课保持浓厚的兴趣和期待心理,就必须靠教师对体育课的精心策划。如小学生天真活泼,具有好动的天性,他们对体育有广泛的兴趣。把体育看成“玩”,只要有活动就感到满心欢喜,表现兴趣盎然、不知疲倦。而高中生体育兴趣比较广泛,但容易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选择的因材施教。
对于高中生男生女生对体育课的心理对待不同,教师应该着重考虑适合男生女生的体育项目,而不是图方便的一种形式教到底。比如男生喜欢打篮球、踢足球,女生就相对喜欢羽毛球、跳跳健美操等,如果教师把男女放一起,都去打篮球,那女生对体育课的兴趣肯定会大减的,相反,如果男生去跳健美操,体育课在学生中就没有吸引力了。教师全面的考虑学生的因素,因材施教,不仅完成了教学大纲的内容,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体育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可尝试用多种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结合体育教材的特点,充分利用竞赛性、娱乐性、趣味性培养和激发学生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体育能力
能力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基本条件之一[4]。在体育教育中,如何让学生学会克服自己的胆怯心理,如何让学生战胜自己的自卑心理,如何才能让学生更有自信,勇敢地克服、战胜,拥有了自信心,这些都是对学生来说难能可贵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性格
人的性格不是天赋的,是可变的、是在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综合形成的。体育教学中通过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们积极、认真、宽容的面对人生,对自己对他人负责任的态度面对生活。
(四)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培养学生优良的性格品质
人的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但气质在影响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品质的形成上。存在着向好、坏两个方向发展的可能。我们在教学中应结合体育教育特点,引导学生气质向优良的性格品质发展。
四、结语
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应以它特有的教育环境、教育方法、教育规律和教育效果,发挥其育人的特殊作用[5]。健康的体魄将为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于社会打下物质基础,而他们从体育教学活动中收获的道德品质教育,美育和个性的树立为他们的事业的成功和开展社会交往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 叶奕乾,祝蓓里.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 祝蓓里,季刘.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社.2001.06.
[3] 贾大.排除学生心理障碍的方法[J].中国学校体育.2000(4).
[4] 季浏.体育与健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05.
[5] 孙秀芝.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3.
摘 要 体育教学如何才能对学生形成正面的影响,如何才能在体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个性,是值得每一个体育工作者关心、重视的问题。体育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个性特征,还可以体现学生对美的认识。从体育教学中渗透的道德品质、美育教育,包括学生个性的培养,几个方面探讨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影响。
关键词 高中体育教学 道德品质 美育 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型学科在各领域的广泛运用,要求现代社会培养大批新型优质人才。因此,现代社会新教育的发展,对学校体育赋予新的历史使命。遵照邓小平同志对教育战线提出的“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要求,现代化的体育教学已经不再是过去那种一味强调体能锻炼的教育模式,新型式的体育教学方法把道德品质教育、美育教育贯穿始终,把突出体现学生的个性放在首要位置。体育同学校的其他教育一样,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
一、体育教学中渗透道德品质教育
通过体育能卓有成效地育人,这是不争的事实。体育具有通过各种活动培养一个人的优秀品质和优良道德作风的功能,这种特殊功能,是其他学科和活动无法比拟的。人在从事体育活动,尤其参加运动竞赛时,情绪往往兴奋高涨,其潜在的品质和思想作风最易真实地表现出来,而规则、裁判、道德、精神文明规范等都是有效的教育措施[1]。运动场上不仅可以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顽强的意志品质,而且可以培养遵守纪律,服从裁判、礼貌待人、顾全大局等良好品质,这些,对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塑造“四有”人才的重要方面。
二、体育教学中渗透着美育教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观点和美好姿态的教育过程。由于体育运动本身的特点,可以在体育教学和其他体育活动中进行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美育。越老越多的国家重视利用体育中的美育因素培养学生理解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芬兰明确提出“体育可以为美育提供可能性”。新西兰提出学校体育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学生能轻快,优美地进行运动”。法国强调身体发展在美学方面的重要性,“从古代人体美的形象开始,就列入了人类美学概念中,不懂得协调发展的肌体和健康,就不能理解人的内在美”[2]。
美育是辅助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方法。学校要塑造全面发展的人,美育就是必修的一课。美育与体育相互联结,相互交叉重叠关系。体育中渗透着大量的美育因素。从身体角度可以意识到身体线条美、匀称美、姿势美、健康美、肤色美等;从运动角度可以感受和意识到形态美、跃动美、韵律美、和谐美、敏捷美、柔韧美、力量美等;从行为角度可以感受和意识到协作美、结构美、道德美、忍耐美、热情美、纯朴美、机智美等。更重要的是,运动者在运动中可以在身体和精神上得到满足和充实,感受到享受美[3]。
三、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一)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体育兴趣
兴趣是人对外界环境现象与事物在认识或实践中产生的心理倾向,因此兴趣不能离开具体的对象。在体育教育中培养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选择与确定体育活动内容就十分重要。
中学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是体育兴趣和爱好发展的重要时期。而我们所要面对的正是这一特殊阶段的学生。要使学生对体育课保持浓厚的兴趣和期待心理,就必须靠教师对体育课的精心策划。如小学生天真活泼,具有好动的天性,他们对体育有广泛的兴趣。把体育看成“玩”,只要有活动就感到满心欢喜,表现兴趣盎然、不知疲倦。而高中生体育兴趣比较广泛,但容易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选择的因材施教。
对于高中生男生女生对体育课的心理对待不同,教师应该着重考虑适合男生女生的体育项目,而不是图方便的一种形式教到底。比如男生喜欢打篮球、踢足球,女生就相对喜欢羽毛球、跳跳健美操等,如果教师把男女放一起,都去打篮球,那女生对体育课的兴趣肯定会大减的,相反,如果男生去跳健美操,体育课在学生中就没有吸引力了。教师全面的考虑学生的因素,因材施教,不仅完成了教学大纲的内容,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体育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可尝试用多种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结合体育教材的特点,充分利用竞赛性、娱乐性、趣味性培养和激发学生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体育能力
能力是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基本条件之一[4]。在体育教育中,如何让学生学会克服自己的胆怯心理,如何让学生战胜自己的自卑心理,如何才能让学生更有自信,勇敢地克服、战胜,拥有了自信心,这些都是对学生来说难能可贵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性格
人的性格不是天赋的,是可变的、是在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综合形成的。体育教学中通过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们积极、认真、宽容的面对人生,对自己对他人负责任的态度面对生活。
(四)根据学生的气质特点培养学生优良的性格品质
人的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但气质在影响人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品质的形成上。存在着向好、坏两个方向发展的可能。我们在教学中应结合体育教育特点,引导学生气质向优良的性格品质发展。
四、结语
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应以它特有的教育环境、教育方法、教育规律和教育效果,发挥其育人的特殊作用[5]。健康的体魄将为他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于社会打下物质基础,而他们从体育教学活动中收获的道德品质教育,美育和个性的树立为他们的事业的成功和开展社会交往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 叶奕乾,祝蓓里.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 祝蓓里,季刘.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社.2001.06.
[3] 贾大.排除学生心理障碍的方法[J].中国学校体育.2000(4).
[4] 季浏.体育与健康[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05.
[5] 孙秀芝.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