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地区稻麦周年高产栽培模式下小麦越冬期管理技术

来源 :科学种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jie3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根据淮南地区的气候特点、茬品布局及小麦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本文以2013年为例,围绕肥料施用、水分管理、化学除草、防灾减灾等提出了稻麦周年高产栽培模式下小麦越冬期管理的关键技术,强调因苗管理来促进转化,以确保壮苗增蘖安全越冬。
  【关键词】小麦;越冬期;管理技术
  近年来,淮南地区秋冬季气候较为多变,给小麦的生产和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如何根据天气、苗情做好越冬期的管理成为小麦生产上的难点和关键点。本文以2013年为例,介绍了稻麦周年高产栽培模式下小麦越冬期管理的关键技术。
  1 冬前农情分析(以金坛为例)
  1.1 天气特点
  今年小麦秋播期(10月25日11月10日)气温正常、降水量偏少,该阶段总积温267.3℃,较上年的239.4℃多27.9℃;日均温15.7℃,较上年的14.1℃多1.6℃;日照92.6h,较上年的80.2h多12.4h;总降水量9.7mm,较上年的44.2mm少34.5mm。雨日3d,分别出现在10月30、31日及11月10日,为小麦适期播种提供了较好的墒情和天气条件,实现了较好的秋播基础和秋播质量。
  播后至越冬前(11月10日~12月18日)气象特点:低温、少雨。该阶段总积温304.9℃,较上年的284.9℃多20℃;日均温8.0℃,较上年的7.5℃高0.5℃。但11月28日和12月10日连续两次遭遇0℃以下寒流天气,且持续时间较长。其中,11月28日的最低温达-3.5℃,昼夜温差达7.8℃,造成部分麦苗冻害;降水量21.1mm,较上年的89.9mm少68.8mm。其中,11月14日降水0.4 mm ,11月24日降水4.9 mm ,12月16~18日集中降水15.8mm,播后(11月10日~12月16日)降水少,干旱迹象明显,对晚播小麦出苗、齐苗、分蘖有明显影响;日照212.5h,较上年的206.1h多6.4h,无零光照日为7d。
  1.2 苗情特点
  1.2.1 群体较大,叶龄超过往年
  秋播作物适期播栽面积大、比例高,打下了较好的播栽基础。全市小麦基本苗19.53万/667㎡,较上年的17.21万/667㎡多2.32万/667㎡;据苗情哨数据显示:12月15日全市小麦平均总茎蘖数为23.76万/667㎡,较上年同期的18.88万/667㎡多4.88万/667㎡;平均叶龄3.67叶,较上年同期的3.03叶增0.64叶,群体与叶龄均多于上年。
  1.2.2 个体较弱,分蘖不及往年
  由于冬前低温、少雨,因而不利于苗情素质的提升。据12月16日麦油越冬期调查:小麦平均叶龄3.30叶、株高11.86cm、茎粗0.20cm、单株带蘖0.28个、单株带蘖率28.0%,分别较上年少0.17叶、矮0.21cm、粗0.01cm、少0.01个、少6.3%,苗情素质与分蘖率都不及往年。
  1.2.3 播栽时间不一致,不平衡性突出
  由于播栽时间拉得长,晚播田块与适期播种田块间苗情差距较大。据12月15日苗情数据显示:按照叶龄分类,4.5叶以上的占17.14%,4.5~4叶的占31.43%,4~3.5叶的占14.29%,3.5~3叶的占14.29%,3~2.5叶的占11.43%,2.5叶以下的占11.42%,其中最大叶龄为5.12叶,最小叶龄为1.90叶,3.5叶以下的面积占40%。按照总茎蘖数分类,30万以上的占8.57%,30万~25万的占34.29%,25万~20万的占42.86%,20万以下的占14.28%,其中最高苗为38.88万,最低苗为16.07万,25万以下的面积占60%,部分晚播小麦目前仍未齐苗,不平衡性非常突出。
  2 管理重点
  2.1 田间土壤墒情不足,苗肥不能及时施用
  据秋播实绩调查,全市麦油播栽后要及时施用基苗肥,小麦有8833hm2,后期由于少雨干旱,因而土壤墒情不足,截至12月15日,全市仍有4560hm2麦田尚未追施苗肥。
  2.2 麦田旱情露头,洇水抗旱田块隐患重
  据越冬期调查,全市小麦旱情发生3827hm2,主要为晚播麦田。12月上旬,农户自发洇水抗旱面积1500hm2,此类洇水田块遭遇近期(12月15~17日)的连续降雨,土壤中水分含量过高,对小麦根系生长发育不利,可能会带来隐患,应高度关注洇水田块苗情的发展趋势。
  2.3 冬前寒流侵袭时间早,部分早播田块遭受冻害
  由于冬前寒流侵袭较早、时间较长(10月28日最低温为-3.5℃,且连续3d最低温在0℃以下),部分早播田块,特别是秸秆还田量大且铺撒不匀的田块,易出现冻害,有僵苗、死苗现象。
  2.4 冬前化除面积较小,草害威胁较大。
  由于田间墒情条件和寒流影响,麦油冬前化除面积少、比例低,据越冬期调查,全市冬前化除的小麦面积有7393hm2,仅占总面积的49.74%,部分田块已出现严重草害。
  3 技术措施
  小麦进入越冬期后,生长量仍然很大,苗情与苗情素质提升空间很足。据近两年的苗情资料显示,2013年小麦越冬期(12月20日~2月19日)每667㎡新增茎蘖数20.56万、增叶龄3.18叶;2012年每667㎡新增加茎蘖数16.53万、增叶龄2.73叶,苗情回旋余地很大。因此,抓好越冬期的田间管理,促进苗情转化,实现壮苗增蘖、夯实苗情基础仍有调控余地。各地要强化分类指导、及时补工补肥,确保小麦安全越冬。
  3.1 因苗补肥促转化
  各地要加强宣传、狠抓分类指导,对适期播种、前期肥料施用到位、长势正常、群体适宜的一类苗,原则上不追肥,以为后期重施拔节孕穗肥攻大穗提供空间;对于长势偏弱,并已形成冻害的二类苗田块,前期基苗肥用量不足(小麦每667㎡施配方肥25kg 尿素10kg、油菜每667㎡施配方肥25~30kg 尿素8~12kg)要及时补足;对前期肥料已用足,但苗情素质仍明显差于常年的,每667㎡追施尿素5~7.5kg,以促进平衡生长;对当前苗少、苗小、苗弱和尚未齐苗的三类苗田块,应立即追肥,毎667㎡补施小麦配方肥15kg 尿素7.5kg,以促进苗情快速转化。补肥时要结合天气条件,趁适宜墒情施用,杜绝春节前后乱施肥料。
  3.2 控旺、促壮、防冻害
  为了积极应对冻害、倒春寒等天气影响,一是对旺长苗和稻草全量还田浅旋耕的悬空苗采取机械镇压或覆盖措施,密实土壤空隙,控上促下,促进根系伸展和分蘖的出生;二是做好油菜中耕松土、培土壅根工作,以促进油菜健壮生长、增强抗冻能力和促进根系发育;三是结合清沟理墒做好麦油田的培土工作,预防冻害。
  3.3 适时化除排障碍
  针对今年低温寒流来得早、冬前化除面积小、比例低的特点,各地要密切关注田间杂草的发生动态。按市植保部门的防治意见,在气温稳定5℃以上时抢中午晴好天气做好杂草化除工作,以保证化除效果和防止药害、冻害发生。
  3.4 理通三沟防渍害
  田内沟:对未开沟田块,要及时进行机械补沟;对已开沟田块,要及时检查沟系质量,对冻融后出现的坍塌淤塞要及时清理。田外沟:广泛宣传发动,及时进行外三沟的疏通清理,确保内外沟系配套,做到水能排、渍能降,从而提高作物根系活力。
  4 小结
  淮南地区2013年的秋播工作动手早、行动快,播栽基础较好。由于播后长时间少雨干旱、土壤墒情严重不足,导致田块间苗情差异较大,适期播种小麦长势良好,基本实现了壮苗目标;但迟播田块小麦,出苗难、齐苗晚、长势较弱。为充分利用好越冬期间的温光资源,促进苗情转化,应结合实际,以降渍、防冻、促平衡为重点,强化分类指导,狠抓田管措施,及时补工补肥,将各项技术措施落实到位,为明年夏熟丰产和丰收夯实基础。
  5 致谢
  本项技术的集成得到了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项目[SXGC(2012097)]“稻麦周年高产高效与防灾减灾技术集成与推广”、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2012BAD04B08,2013BAD07B09)的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从培育壮苗、整地施肥、科学定植、管理和采收等方面详述了大棚辣椒春提早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辣椒;大棚辣椒;春提早栽培  大棚栽培青椒一般在10月中旬播种,翌年1月至2月中旬定值,4月上旬开始收获。春提早栽培可选用苏椒5号、苏椒11号、洛椒98A、红英达、圣方舟等。一般667㎡产量在4000kg左右,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现将大棚辣椒提早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1 培育壮苗  
【摘 要】球虫病是分布很广的一种原虫病,各地均有发生,但过去人们着认为球虫病对大日龄雏鸡的危害最严重,15~50日龄的雏鸡发病率最高,死亡率高达80%以上,而15日龄以内的小雏鸡和成年鸡不发病。成年鸡也只是带虫者,是病源,几乎不发病,存在年龄免疫现象。笔者在近几年的诊疗过程中曾多次遇到本病,发现球虫病也能导致小日龄雏鸡和成年鸡发病,甚至引起较高的死亡率,现将诊治情况作一小结。  【关键词】小日龄雏
【摘 要】本文从微生物肥料的概念、分类、作用和应用这几个方面全面介绍了微生物肥料,以期为其广泛应用提供依据。  【关键词】微生物;肥料;应用;复合微生物肥料  1 微生物肥料的概念  按农业部2000年6月发布的《肥料登记管理办法》,微生物肥料是指应用于农业生产中,能够获得特定肥料效应的含有特定微生物活体的制品,这种效应不仅包括了土壤、环境及植物营养的供应,还包括了其所产生的代谢产物对植物的有益作
【摘 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双斑长跗萤叶甲不同生长阶段的形态特征、生活规律和发生为害的特点,并就此提出了相应的综防措施,以期为其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双斑长跗萤叶甲;发生特点;综防措施  双斑长跗萤叶甲,又名双斑萤叶甲、四目叶甲,属昆虫纲、鞘翅目、叶甲科,主要为害作物有谷子、大豆、花生、玉米、马铃薯和高粱等,具有突发性、群集性、趋嫰叶为害习性,可造成大面积减产,严重的甚至绝收。特别是近几年,长治
【摘 要】安徽省常年种植面积达66667hm2有余,它不仅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和动物饲料。长期以来,病虫害问题一直是玉米稳产、高产的限制因素。因此,防治玉米病虫害已成为玉米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淮北地区;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  玉米在我国种植面积仅次于水稻、小麦,居第3位。自2003年开始,我国玉米的生产已超过小麦,成为第二大粮食作物。安徽省常年种植面积为66667hm
【摘 要】水稻智能化浸种催芽中心的辐射带动,能全面提高哈市水稻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设施化和品牌化水平,加快水稻生产的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步伐,提高水稻的产量和改善水稻品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稻;智能化育苗;浸种催芽  1 水稻智能化温室浸种催芽技术的使用效果  (1)水稻智能化温室浸种催芽达到统一浸种、催芽、育苗,有利于统一品种,保证生产用种质量。  (2)保证浸种、催芽、育苗质量
在山东省平邑县临涧镇涝滩村,一提起张勇华,大伙都会伸出大拇指说:“一个了不起的年轻人!”的确,张勇华两年间开垦荒山、荒地200亩,种植的丹参长势良好。  在外闯荡将近十年、今年31岁的张勇华长期推销中药材。2010年春节他回家过年,看到村里很多壮劳力都外出打工,大片土地荒芜,感觉很可惜。涝滩村地处丘陵地区,适宜药用植物生长,于是他找到村干部,提出承包荒山,种植易成活、成本低、高回报的丹参,得到了村
【摘 要】丝黑穗病是玉米的重要病害,在我国的春玉米区发生较重,其主要是由种子选育不当、药剂使用不合理、气候条件差的因素导致的,通过选育良种、合理轮作和科学使用药剂等措施可有效控制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下文将对此进行详述。  【关键词】玉米;丝黑穗病;发生;防治  玉米丝黑穗病俗称乌米,是我国春玉米产区的重要病害,一般年份的发病率在2%~8%。该病也为害高粱属和黍属的一些植物,是典型的土传病害。只要播
【摘要】本文概述了广水市农民教育培训的现状,分析了当前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发展对策,为今后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民;教育培训;现状;对策  广水市地处桐柏山脉南麓、大别山西端,属低山丘陵地带。全市国土面积2647平方千米,辖17个乡镇,366个村,总人口94.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7.3万人,耕地面积43400公顷,是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市。
【摘要】水稻作为我国三大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的种植面积广阔,这大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作为人们生活的主要食粮,关于水稻的产量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只有将影响水稻的具体因素严格地控制好才有可能从源头保证水稻能有很高的产量,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从本质上促进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水稻;产量;影响因素  1 我国水稻产量的现状分析  水稻是我国的三大主要粮食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