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戴安邦指出:“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是化学学科素质教育的有效组成部分.化学实验以其丰富的内涵在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的素质中发挥独特的功能.”由此可见,化学实验教学在化学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
由于影响化学实验的因素很多,在实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现象,甚至会出现实验失败的情况,这些一般都蕴藏着丰富的教育价值,一方面,我们要注重“生成”资源的开发,另一方面,我们要运用教学机智,引导学生用他们的理智、经验、情感去感受、领悟、解决课堂中不断的、即时生成的问题.
一、抓“意外”,促生成
丹麦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不小心打碎了一只大花瓶.他既没有懊恼,也没有等闲视之,而是精心收集起满地的碎片,并将这些瓷片按大小分类,分别称出重量,他惊奇地发现,依次大小的碎片重量均为16倍的关系,从而得出了对恢复不知其貌的文物、陨石有重大帮助的著名的“碎花瓶理论”.
化学实验中也常出现一些意外,我们可以机智地将课堂上的这些“意外”转化成探究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下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将对课堂带来尴尬的因素转化成动态生成的资源.
二、抓“异常”,促生成
爱迪生为了寻找适合做灯丝的材料,曾对1600多种耐热材料进行试验,别人对他的研究失去信心,甚至是嘲笑他,但他自己却并不认为自己失败了1600多次,而是已经证明1600多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
在教学中,尽管教师在课前已预测学生的信息走向,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了分析,但仍然会遇到一些失败的实验,我们应像爱迪生一样,对失败进行总结,抓住这些稍纵即逝的信息,反思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
例如,一个失败的但又相当成功的探究实验.
“呀,我们的气球烧穿了!”整个实验室沸腾起来了.这是发生在“质量守恒定律”实验探究课上的一幕.
稍把同学安顿好之后,我赶快走到那组同学处查找原因.看到玻璃管上布满了磷,我认定是燃着的白磷把气球烧穿的.是这组同学“太贪心”,挑了最大颗的白磷,玻璃管又对准白磷加热,白磷剧烈燃烧,迅速往上窜,把气球烧穿了.
我急中生智,要求那组同学先不要称量,在其他同学称完,并得到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后,我请那组同学报告他们的实验现象,并让大家猜测实验结果,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白烟的冒出,会使质量减少.但当锥形瓶放上托盘,指针偏向左盘——质量变大了!课堂再次沸腾起来了,同学们争相讨论,结果有不少同学联系“空气成分测定”实验,得到了正确解释——磷燃烧后,瓶内压强减少,气球穿了,空气进入瓶中,使质量变大了.
用白磷燃烧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中气球破了,装置内外的物质发生了交换,实验肯定是失败的,但关键是如何处置这一“失败”,是责怪学生,对此一言带过?还是把它当成一种资源?不同的处理方式,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我们应将它当成一种资源,把这组同学的实验设计成其他小组的对比实验,让学生掌握了“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如果反应中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应该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掌握了实验中气球的作用,通过对这一“失败”实验结果的猜想与进一步探究,又培养了学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些现象的能力.
三、抓“精彩”,促生成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有时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精彩”,这些精彩源于思维的灵感,教师应善于捕捉这些精彩的瞬间,把学生的精彩作为活的教学资源,让擦出的智慧火花燃烧起来.
例如,物质燃烧条件实验.
为帮助学生掌握燃烧的条件,结合学生的特点,设计了下面的场景:家住农村的红梅和小涛都要帮家里做饭.红梅家用柴草生火做饭,烧火时,红梅往灶膛里放满了柴草,用火柴点燃.可是,柴草烧了一会儿就熄灭了,反复几次都是同样的结果.小涛家用煤炉生火做饭,小涛先把一些干燥的小树枝放入炉底,再在树枝上面放上煤块儿,烧火时,他先用火柴点燃小树枝,再用扇子往炉内扇风,一会儿煤就燃烧起来了.要求学生分析情境后,归纳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学生分小组讨论,主要讨论:①红梅在做饭时,柴草不能燃烧的原因是什么?②小涛生煤火时,他的做法有什么道理?③物质燃烧需要什么条件?经过讨论,学生掌握了燃烧的条件,正要进行灭火方法的探究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老师,我也能用实验证明燃烧所需的条件.”我鼓励他到前面演示,他拿起一张硬纸板,用火柴在下面烧,火柴烧尽,纸板也没被点燃,他另取一张硬纸板,用手撕成碎片,迅速用火柴引燃,纸板很快烧完.“我认为这个实验能充分说明可燃物要想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还需要达到一定温度.”我带头鼓起掌来,并表扬他:“A同学的方法比我的要简洁得多,我们都应该向A同学学习.”
实验教学中出现的一些偶发事件,需要教师及时捕捉,小心把握.若能智慧地处理好实验教学中的每一个意外,化尴尬为动力,化错误为资源,就会产生让人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由于影响化学实验的因素很多,在实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现象,甚至会出现实验失败的情况,这些一般都蕴藏着丰富的教育价值,一方面,我们要注重“生成”资源的开发,另一方面,我们要运用教学机智,引导学生用他们的理智、经验、情感去感受、领悟、解决课堂中不断的、即时生成的问题.
一、抓“意外”,促生成
丹麦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不小心打碎了一只大花瓶.他既没有懊恼,也没有等闲视之,而是精心收集起满地的碎片,并将这些瓷片按大小分类,分别称出重量,他惊奇地发现,依次大小的碎片重量均为16倍的关系,从而得出了对恢复不知其貌的文物、陨石有重大帮助的著名的“碎花瓶理论”.
化学实验中也常出现一些意外,我们可以机智地将课堂上的这些“意外”转化成探究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下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将对课堂带来尴尬的因素转化成动态生成的资源.
二、抓“异常”,促生成
爱迪生为了寻找适合做灯丝的材料,曾对1600多种耐热材料进行试验,别人对他的研究失去信心,甚至是嘲笑他,但他自己却并不认为自己失败了1600多次,而是已经证明1600多种材料不适合做灯丝.
在教学中,尽管教师在课前已预测学生的信息走向,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了分析,但仍然会遇到一些失败的实验,我们应像爱迪生一样,对失败进行总结,抓住这些稍纵即逝的信息,反思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
例如,一个失败的但又相当成功的探究实验.
“呀,我们的气球烧穿了!”整个实验室沸腾起来了.这是发生在“质量守恒定律”实验探究课上的一幕.
稍把同学安顿好之后,我赶快走到那组同学处查找原因.看到玻璃管上布满了磷,我认定是燃着的白磷把气球烧穿的.是这组同学“太贪心”,挑了最大颗的白磷,玻璃管又对准白磷加热,白磷剧烈燃烧,迅速往上窜,把气球烧穿了.
我急中生智,要求那组同学先不要称量,在其他同学称完,并得到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后,我请那组同学报告他们的实验现象,并让大家猜测实验结果,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白烟的冒出,会使质量减少.但当锥形瓶放上托盘,指针偏向左盘——质量变大了!课堂再次沸腾起来了,同学们争相讨论,结果有不少同学联系“空气成分测定”实验,得到了正确解释——磷燃烧后,瓶内压强减少,气球穿了,空气进入瓶中,使质量变大了.
用白磷燃烧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中气球破了,装置内外的物质发生了交换,实验肯定是失败的,但关键是如何处置这一“失败”,是责怪学生,对此一言带过?还是把它当成一种资源?不同的处理方式,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我们应将它当成一种资源,把这组同学的实验设计成其他小组的对比实验,让学生掌握了“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时,如果反应中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应该在密闭容器中进行”,掌握了实验中气球的作用,通过对这一“失败”实验结果的猜想与进一步探究,又培养了学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些现象的能力.
三、抓“精彩”,促生成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有时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精彩”,这些精彩源于思维的灵感,教师应善于捕捉这些精彩的瞬间,把学生的精彩作为活的教学资源,让擦出的智慧火花燃烧起来.
例如,物质燃烧条件实验.
为帮助学生掌握燃烧的条件,结合学生的特点,设计了下面的场景:家住农村的红梅和小涛都要帮家里做饭.红梅家用柴草生火做饭,烧火时,红梅往灶膛里放满了柴草,用火柴点燃.可是,柴草烧了一会儿就熄灭了,反复几次都是同样的结果.小涛家用煤炉生火做饭,小涛先把一些干燥的小树枝放入炉底,再在树枝上面放上煤块儿,烧火时,他先用火柴点燃小树枝,再用扇子往炉内扇风,一会儿煤就燃烧起来了.要求学生分析情境后,归纳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学生分小组讨论,主要讨论:①红梅在做饭时,柴草不能燃烧的原因是什么?②小涛生煤火时,他的做法有什么道理?③物质燃烧需要什么条件?经过讨论,学生掌握了燃烧的条件,正要进行灭火方法的探究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老师,我也能用实验证明燃烧所需的条件.”我鼓励他到前面演示,他拿起一张硬纸板,用火柴在下面烧,火柴烧尽,纸板也没被点燃,他另取一张硬纸板,用手撕成碎片,迅速用火柴引燃,纸板很快烧完.“我认为这个实验能充分说明可燃物要想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还需要达到一定温度.”我带头鼓起掌来,并表扬他:“A同学的方法比我的要简洁得多,我们都应该向A同学学习.”
实验教学中出现的一些偶发事件,需要教师及时捕捉,小心把握.若能智慧地处理好实验教学中的每一个意外,化尴尬为动力,化错误为资源,就会产生让人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