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生命的本色之美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gna1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散文要求着真实,更要求着真诚,它是最接近人本真生命形态的文体。肖来青《岩屋笔记》创作时间跨度近20年,个别篇章则在30年之前,但却有着一以贯之的文气,那就是他的真性情和真切的生命体验的自然流露。那淡雅的文字中,氤氲的是平凡生命的本色之美。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社会生活里,物质至上,精神浮躁,人的灵魂无所归依。保持一颗平常人的平凡心,谛听生命本真的声音,“致虚静,守静笃”,回归人的本性,这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作者能直视自我内心的本真需求,真实还原自我本色的真性情,无论写景状物还是叙事抒情,都能深究生命本真之根。其文字足以慰藉那些在都市文明中焦躁不安的游魂。
  肖来青出生、生长并长期工作生活在湘西那块神奇的土地上,偏僻的山乡、神秘的雪峰山、勤劳善良的瑶、苗、侗民,神奇美妙的民间故事和传说,悠扬的山歌,各式各样的民间文化传统,构成了他散文多姿多彩生命形态的神秘背景。但他并不猎奇,他借助神奇的湘西背景,展现的是生命原始本真的形态和本色之美。
  本真的生命需要有纯净的自然和自然的生命做支撑。肖来青说:“深山里的虹比城里和平原的虹露面多,也美得多。”(《山里的虹》)在《湘西凉亭》中,他写道:“湘西凉亭实在普通极了。然而,我却常常牵记着这极普通的事物。”“在人际关系渐渐沾染商品的气息、什么事情都讲钱的时候,我才悟彻到凉亭所蕴藏的许多东西比金贵。”而“走在火辣辣的水泥路上,行于人声鼎沸的大街小巷,我常常渴望一种无价的消受:沐浴竹林里的风。”“竹林里的风是世界上最完美的风。”“清新,凉爽,幽静”,“夏日的夜晚,家家户户都会将凳子、竹椅甚至光溜溜的青石板搬到大门口当风处,一领竹林之风的欢愉。纳凉,一种无拘无束的生活。聊天,哼歌,看蜘蛛结网,听蛙鸣蝉叫,随你的便,时间长短亦不固定;人生沧桑由你论,清风山泉任你饮。”(《竹林风》)享受自然清新的竹林风,生命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这是人生最舒适的享受。
  也许是山野灵气的熏染,他对“鸟笼式的繁闹都市”显现出明显的厌倦情绪,他更醉心于富有泥土气息的乡间野趣,他孜孜不倦寻找的是养育本真生命的原始生活的乳汁,并由此使他的散文散发出带有古典情怀的忧愁幽思的情调。在《走过古井》中,作者为“穿唐装的搅水女人”的逝去而感怀,为“那铁硬的碧石井口默默地向世人昭示岁月的沧桑”而感伤。作者通过井口搅水的绳痕,“触摸到无数凝固的岁月”,感怀“有多少农夫的欢乐、叹息和农妇的泪水、笑声记载在这些印痕里”,感叹生命易逝的短暂。对农夫农妇的倾心、对鸟语虫草的谛视,对凉亭鸟窝的关心,浸透着作者博大的悲悯情怀,那是对所有生命平等的一种信仰。
  对平凡生命的关注,首先体现在他对万物平等观念的理解上。他醉心于本色的石头:“我最感兴趣的是这里最为暴露且又最为天然最为本色的石头。”(《溪涧乱石》)。他痴迷于普普通通的樱桃花,“自然万物衬托了樱桃花的美,樱桃花也点染了自然万物。”(《樱桃花开》)他对生长在穷乡僻壤的紫薇花赞不绝口(《又见紫薇》),他迷恋于乡间的油菜花,感悟到“单纯也能超越复杂”,他感叹枇杷花“用孤独战胜孤独,以凝重换取凝重。”他不吝笔墨,抒发着对野菊花、豌豆花、棉花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花草树木的热爱(《凡花一束》)。
  作品中,万物平等的思想情愫,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他对平凡生命的热爱。他尤其喜爱那些如尘埃般细微而平凡的动植物。
  在文学史上,极少有文学大家歌咏麻雀,可他却对麻雀观察仔细,描摹精微,且发掘深刻。在《遥远的麻雀》中,他描绘麻雀的外形,“玲珑丰满,细小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太瘦,增一分太肥’。铅黑的椎形短嘴和那赤褐的圆晶眼睛,长在它身上都显得极匀称极谐调,简直达到了无可挑剔的完美。”更重要的是,麻雀的鸣叫是作者所喜爱的。“在许多人看来,麻雀的叫声是不上档次的,那种‘又、又、又’的短音,太普通太平常了,不像杜鹃和斑鸠的声音悠长而浑厚,又不如画眉的声音清亮、婉转,也不像鹦鹉和八哥那样擅学舌而取悦于人。它只是凭着自己声音的本色‘说’自己的‘话’,‘唱’自己的‘歌’。”麻雀通人性,喜欢与人类相处,懂得人类的哀乐,“这小小的生命的鸣叫似乎总是关联着人间的烟火与生息”,麻雀“是一种知人心、解人意、通人性却又不失分寸、不破底线的生命精灵。”
  在《岩屋笔记》中,有好几篇涉及到乡间水田里的泥鳅,表现出作者对泥鳅的独特的审美情趣。他说泥鳅“化泥”是“自然生命的灵动”,特别是“那‘化泥’的过程,就像看着魔术师变戏法,有一种神秘的感觉。”(《泥鳅“化泥”》)
  他不仅对小小麻雀和泥鳅情有独钟,而且也对过去人们厌恶的猫头鹰赞美有加。在《枕边鸟语·鴞语》中,作者说:“望着树杈上的猫头鹰,我想:它大概也是既聪明又很个性的生命。它或许还懂得,只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叫,才能叫得真实自然,才能保持一种生命的本色。任何误解和偏见都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对猫头鹰的生命本色的肯定,表达的是他对生命本色之美的肯定和向往。
  保持童真与保持生命的本真和本色之美是高度一致的。这部集子大多是对童年的回忆。父亲、母亲、爷爷、小伙伴和乡村、远山、霓虹以及民风民俗等构成了作品的基本意象。在懵懂的童年,他的生活里充满着童真、童趣。《南山记忆》《野猪·豺狗·树上小屋》《故乡的野菜》《白凉粉,绿凉粉》《难忘合欢》《郁郁芭蕉林》《岩屋》《割草时光》《生命之窝》《捉泥鳅》《来,吃虫》《菜根香》等篇什,童年忆真是其主要内容。《南山记忆》承载的是作者对雪峰山家乡的记忆。这里有鸡精、蛇精、树精等精怪的故事,作者说“精怪有时会给善人带来财宝”。这里还有擒拿妖魔中失败的道士的故事,他化作“血色石壁”、“石上道士”,气贯长虹。作者说:“烟雨弥漫的南山洗涤着尘间的浮躁,我的心被引入宁静之境。极目远望,但见景貌更迭,亦真亦幻,耳畔似有悠远之声传来,像是秘语:共融就是共生,共生方能共荣。”这也是天人合一的本真的生命感悟。   本真的生命不仅是自然的童真、童趣,同样也需要经历艰难的历练。生命的本色之美并不是温室里的花朵,它是与自然和谐一致的,充满着向上和向善的力量。肖来青通过人生历练,感悟到了生命中承受苦难和磨练的必要。在《竹笋无语》中,作者塑造了一根在巨石压迫艰难生长的竹笋形象。那“攒着闷劲”曲折生长的竹笋,“引人琢磨和理解鲜活生命旅程的艰难、抗争与磨砺的含义”。热爱万事万物,倾心于自然的美妙,感悟自然的生机,参悟宇宙的奥妙,作品体现的是自然的机心和智慧。顺应自然,毫不做作。比较陆蠡的《囚绿记》而言,这篇散文更显清新自然。同样,在《笋的滋味》中,作者不仅借笋的滋味抒情言志,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是发掘了苦竹的人生哲理韵味。他说,将笋白煮或清蒸,“不借他物不假酌料的吃法,最能品出竹笋的真味与真趣。”而且要尝苦笋,苏东坡就是一位偏爱吃苦笋的人,吃苦竹方能更深地感悟人生意蕴。“忘了苦笋的滋味,即便尝尽其它种种笋味,对吃笋的生活也就只剩下‘甜美’的印象了。应该说,包括吃笋在内的种种生活,皆有甜美、不甜美和苦涩等诸多面,如果我们的舌头不能感知‘苦寒’了,就很难保证我们还有什么正常的味觉。”作者很懂得生活的辩证法,从骨子里参透了文化的多元化,原来是和人的胃口一样需要多元的健康生态,这是对现代文明使人丧失对苦难的感受的高度警觉,同时也是对本真生命形态的深层体悟。这种体悟还大量存在于作者有关童年饥饿和艰苦劳作的回忆之中。《故乡的野菜》《白凉粉,绿凉粉》《郁郁芭蕉林》《来,吃虫》等写的都是大饥荒时期吃野菜、吃凉粉、吃芭蕉、吃虫的艰难岁月对生命的磨练。在《农事偶忆》中,作者写农活中的“过拨”、“打夯”、“告牛”所蕴含的智慧和艰辛,也是生活的磨练。在《告牛》中,作者更进一步说:“一连告三朝,小牛就走向正轨了。后来我注意到,牛拉犁时鼻子一直贴近泥水的。我也由此明白了为何‘苦干’或‘实干’之前还须有‘埋头’二字。”这是对生命意志、恒心、毅力等非理性因素的肯定,也是生命本色之美的内在意蕴。
  因为生命本身的多姿多彩,感悟生命的本色之美,特别需要有宽厚的胸襟和宽容的心态,需要有情感的温厚和细腻。作者深谙文学艺术呵护生命的天职,他饱含深情地书写着呵护生命的篇章。在《生命瞬思》中,他说:“一花一世界,一鱼一世界,一人一世界。”“每一次心跳都是一种神奇。”在《生命之窝》中,他思考的是“我或我们究竟该以什么方式重新承担呵护一种生命和生命之窝的责任?”他对湘西家乡的岩屋情有独钟,那是因为“岩屋是我家乡的一个‘胎记’。”“岩屋是无数生命的共同之窝。”(《岩屋》)呵护“生命之窝”,使其具有了温馨的母性情感,同时也具有了博大的悲悯情怀。
  真诚是为人为文的根本,同样也是透彻感悟本真的自我和本色的生命之美的根基。温暖的情感和宽容的心态,使肖来青的作品不做感慨激昂的激越誓言,更不做绝对真理的卫道者。他“不会期望生命如何灿烂,如何恒久,而是期望如何圆满”,“平安是福”(《走过古井》)。他为小小的麻雀和泥鳅的灵动生命而感动,为普通的饮食起居而动情,为悠悠千载的农夫、农妇们而祈祷。在《接七姑》中,他说:“接七姑的习俗缘自哪一原型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倒是乡间百姓能通过某种方式,让弱者、冤者、智者、善者复活,并永存人间。”在势利的社会里,能为弱小生命而倾情的,能安居平凡人生的,正是真诚的人道主义者。
  真诚的心态,本真本色的生命之美,万物平等的生命理念,温馨的情感情怀,使作品呈现出淡雅清纯的艺术气质,具有见朴抱素的纯朴意味。在《三月泡》中,他心无芥蒂,光明磊落地用人体做比喻,把三月泡令人迷恋的情态表露无遗,是难能可贵的上乘佳作,也充分体现了作品的特色。“圆圆的三月泡,少妇乳头般大小。起初是青绿,渐渐地变为淡黄、橙黄、淡红。那时的光泽,似未满月的婴孩的脸蛋,煞是爱人。过了些时日,它变成深红,但它仍旧害羞地躲在绿叶的中间或一旁,半遮半掩。当然也有落落大方突现在叶的前面的,像在等着你去摘取。”“三月泡,没有厚厚包裹的硬皮,也没有需要挑出来的硬核。它只有纯粹而细嫩的肉。它毫无掩饰、毫不保留地将自己的积蓄呈现出来,让人享用。将它放进嘴里,细腻,柔软,亲切,犹如含着母亲的奶头。”自然贴切的比喻,为表达的真切平添了无限的风姿,这也是其对于生命的本色之美的恰切的呈现。
  对美的发现,对美的捕捉,对美的崇尚,始终是肖来青散文追求的理想。他有一颗感悟美的心灵,有一双捕捉美的眼睛,有一枝摇曳多姿的表达美的笔触。作品语言朴实,情感丰富,诗意浓郁,在看似不经意处,实则寓意深刻,韵味无穷。如《崇拜火塘》《笋的滋味》等。他的散文具有知识性、哲理性的特点,具有叙事的故事性和故事的传奇性的特点,他为现代散文文体的创新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也为自身的散文创作增添了新的审美亮点。如《遥远的麻雀》《野猪?豺狗?树上小屋》等。
  “君子固穷”,在物欲横流的金钱社会里,作品给人带来的清新气息,沁人心脾,使人回归自然,回归本真,崇尚本色,感悟永恒,这恐怕也是肖来青的文字之所以能够留存久远的根本原因所在。
  《农民的鼎革》
  赵树凯著
  商务印书馆2013年12月版
  30.00元
  《农民的鼎革》以农民与改革的关系为主题,核心关怀是农民在中国社会变革中的角色地位。作者分析问题的基本视角,是现实生活中的农民行为,同时,也兼顾历史考察和未来展望。为了充分展开作者的核心关怀,该书汇集了不同题材和体裁的文字,包括政界人物散记、思想评论性文章、媒体访谈录、会议演讲等。
其他文献
任公离我们而去已五年了,今天看到他的文集出版,他的音容笑貌仿佛又在眼前。任公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人,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我虽然没有听过他的课,但从他那里受教良多。在我的心目中,他一直是我所尊敬的老师。上世纪50年代,我在哲学所贺麟先生门下当研究生,听贺先生说做学问就要像任继愈那样扎扎实实,对他赞扬备至。又听到毛主席召见任公,称他为“凤毛麟角”,委以筹建世界宗教研究所的重任。但见到任公与之相识,是
一年一度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总是不缺乏话题性。比如2015年2月19日甲午马年的春晚,在不少人眼中,尤其因为充斥着嘲笑“剩女”“女汉子”“胖子”“女领导”的段子,而被打上“歧视女性”的烙印,令人久久无法释怀。  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当年2月25日的报道称,至少令人欣慰的一点是中国新生的女权主义运动中抗议得到了回应。据说,网络上发起抗议春晚歧视女性的请愿书征集到了1300个签名,并且得到了中国官方
几十年努力、三代人心血的结晶  《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是已故史学史研究专家杨翼骧先生的代表作,在史学界获得超高的声誉。杨先生早在1942年前后即已意识到有编纂此书的必要,此后60年间,编著和出版了《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三册,内容从先秦至明代,按年代顺序,将反映历代史学发展状况的资料甄择、校订,予以编排,详细展示了中国史学史发展的流程。每册甫经出版,立即得到学术界的极大好评,被誉为中国史学史学科中“
近年来,“大陆新儒家”日益热闹,从被动地被命名到主动承担此名,从与港台儒者展开论辩到不久前“重拳出击”,其中呈现出一种极强的气魄承当,真有横绝一世之姿。然而,在这样一种强烈的激情与理念背后,却隐隐让笔者感到不安。这种不安,尤其集中于笔者最近阅读的《中国必须再儒化:“大陆新儒家”新主张》一书。书的编者是任重,作者是蒋庆、陈明、康晓光、余东海和秋风五位。笔者与其中几位相识,但正因如此,不应哑然不语,而
柳鸣九的大名早已贯耳。他是法国文学专家、翻译家,是研究法国包括欧洲文化思想的学者,他的视野宽阔。我对他的学术成就有一知半解,更有相当高的敬意。记得在一个场合与他同处,一些学友纷纷被披上了教授、博导的光环,而对他的介绍是他的多少位学生担当了教授与博导。而今有幸蒙他厚爱,读到他的《种自我的园子》清样,他的文学,他的思想,他的语言,笔力深沉与宅心仁厚,仍然给了阅读者以新的冲击,以佩服与享受,以快乐与叹息
霾是什么颜色?这是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  古代的霾,按照《说文解字》的说法——“霾,风雨土也”。风是形成霾的驱动力。大风起,裸露在地表、无多少植被覆盖的尘土随风奔逸,四处飞扬,能见度大幅下降,霾应运而生。风,因空气流动而起。风的力度,因时因地而异。风的力量足够大,霾的形成才有必要条件。  但光有风不行。同样是风,吹过茂盛山林,与吹过荒山秃岭,大有不同。树欲静而风不止。根深叶茂,再大的风,也不会形成
张汉珍所著《教育春秋》,是一本教育者亲自撰写的书,由此可以窥视半个世纪新中国教育的概貌。作者以朴实的文字,带有口述历史的性质,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村教育做了生动直观的描述和记叙,对1958年的大学“教育革命”,也有客观的叙写分析。上世纪70年代后期,他从一个教师,走上教育领导岗位,亲自组织与实践了一些教改活动,并从中总结出某些经验和规律,对于当前的中学教育工作不无借鉴意义。在我看来,这是一本可读
作为古罗马最重要的历史学家之一,塔西佗这个名字在经历了中世纪漫长的沉寂之后,终于在14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中被人文主义史家重新发现,享有“文学三杰”美誉的薄伽丘在见过塔西佗的残稿后就曾对此极力赞扬。在随后的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中,塔西佗的历史著述也作为反对专制暴政,宣扬自由平等的重要思想武器而被大为推崇。俄国诗人普希金形象地称之为“惩罚暴君的鞭子”(张广智:《“惩罚暴君的鞭子”:塔西佗的社会历史观及
我与周有光先生年龄相差半个世纪,却于上世纪70年代初的“文革”大乱中,戏剧性地成为“五七干校”校友。当然,那时的我,一个“小童工”,还不认识先生。与先生交往。拜先生为师是三年前的事。从那时起,我感到眼前打开了一扇窗,一扇清楚地看历史、看人生、看世界的窗。以前困惑不解混沌不清的许多问题,在先生这儿找到了答案,整个人也变得豁达、通透了起来。于是,拨开忙忙碌碌世俗生活的烟尘,时不时来到先生的书案前,与先
近年来,随着一批“80年代研究”成果的推出,不少人惊叹,程光炜的文学研究又一次彰显出其变化的一面。实际上,考察程光炜的学术道路,这种“转变”乃是一种内里的接续,从他最近出版的修订版《文化的转轨》中即可以看出端倪。这种精耕细作的研究方式,一方面体现为贴着文学史的事实前行,让文学史事实本身来呈现一个时代的文学状况;另一方面又体现为建立在客观事实基础之上的文学史判断,不是对作家、作品、思潮等的论断,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