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鸣九的菜园子风光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changn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柳鸣九的大名早已贯耳。他是法国文学专家、翻译家,是研究法国包括欧洲文化思想的学者,他的视野宽阔。我对他的学术成就有一知半解,更有相当高的敬意。记得在一个场合与他同处,一些学友纷纷被披上了教授、博导的光环,而对他的介绍是他的多少位学生担当了教授与博导。而今有幸蒙他厚爱,读到他的《种自我的园子》清样,他的文学,他的思想,他的语言,笔力深沉与宅心仁厚,仍然给了阅读者以新的冲击,以佩服与享受,以快乐与叹息,以感动与心花的放而不怒。
  单单一看名单,他所写的人,就够你焚香敛容敬慕一番的了。马寅初、梁宗岱、冯至、朱光潜、李健吾、钱锺书、闻家驷、卞之琳、何西来、吕同六,还有西蒙娜·德·波伏娃等,都是我辈远闻大名、未能近观的当代大家。除了鸣九,谁还能这样切近与体贴、捉摸与把握、善意与理解地,有时又是含泪含笑地描写他们呢?而且是栩栩如生,摹写着他们的音容笑貌,问切着他们灵魂的甘苦潮汐。谢谢鸣九,为我们留下了一组大师的剪影,一个时代的高端知识分子的群体风貌。
  鸣九不是靠写大人物为自己拔份儿,他不咋乎,不张扬,也没有摆出宣示判词的架势,更没有所谓作家散文的酸溜溜与扭捏态。他多年来与这些学者共事,从大背景入手,从小细节下笔,写出了他所尊敬的长辈与同事在大时代小环境中的人性表现,记了时代,记了人生,记了外表,记了心曲,记了极其平常却是鲜为人知的故事。他的观察细微而敏锐,他的笔力游刃而有余,有直抒,有曲致,有简评,有感悟。点到深处,恰在关节 ,读来你实在放不下。
  他写冯至,本着从系主任到所长的三十年接触,描写了这个学界泰斗日常学术与政治运动中的姿态,还有他本人对这位学术领导的揣摩与感受,整体印象是一个“沉”字:“沉默”“沉郁”“沉稳”“高大实沉”,是“端坐于学术宫殿之中的庙堂人物”,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识人的角度。对朱光潜的描写令人深思。朱先生是一位以“毅”和“勤”为“突出的精神品质”的大学者,“矜持、肃穆、有尊严”,对学术的专注严谨和在学术研究上的坚持,与在被批判时的妥协甚至自我否定的态度,相反相成,构成了不同的人生侧面。可以见出,鸣九对人对时对事,心存同情厚道,他的推导与揣测之语,并不是跟风妄言,也不廉价地搞什么“今是而昨非”。他把共事三十多年的老领导卞之琳定位于“精神贵族”,兼具“党员”“专家”“领导”“雅士”几种特质,从走路、交往、一句评语,加之学术上的严格要求、偶然走神的意态到“无为而治”的领导方式,使我们看到了一位典型的前辈知识分子的做派,也看到了历史的风云变幻中学者们的不同风姿。
  鸣九是长期浸濡于“翰林院”的学者,是游走于中法大师之间的学界专家,著作甚丰,但这并没有使他的脾性稍离地气。他对市井人情的眷恋和情致,自然感人。他深情地描写父亲辛劳克已,以厨艺挣钱培养儿子们“做读书人”;他难以忘怀地记述英年早逝的儿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件“傻事”、奇事;他童心未泯地回忆孙女“小蛮女”的趣事种种;他对并非血亲然而养育留学的“另一个孙女”晶晶也充满着长辈的爱意和自豪。
  鸣九终究是在中国文化中成长起来的文化人,自称“欧化的土人”,他坚决地、踏踏实实地做着柳鸣九自己,学问再大,文章再好,他不出洋相霸相装相高相和多情相,虽然他早生了华发。他不光生活习惯谈笑举止都是中国范儿,笔法和情感更是中国式的。
  他自称要种好自己的菜园子当中计有“亲情篇”“翰林院内外篇”“巴黎名士印象篇”“老门房告示篇”“演辞篇”“人文观察篇”“巴黎之行足迹”“文友交谊篇”“自我篇”等,这是他种植的一行行鲜活的蔬菜,鸣九记人记事,把自己也摆进去,看得深但不冷峻,拎得清但不刻薄,对笔下人物的处境有共鸣,对他们的心境有探求,对他们的评价有理解有体恤。在鸣九识人论事的文字风景中,我们也看到了他自己的内心风景——丰富而又善良,體贴而又关怀,好奇而又多思,尤其难得的是他的笃诚与朴实。
  (作者系作家,著名文化学者。)
其他文献
凌俊峰的这篇文章,看到题目后让我眼前一亮,这个问题其实反映的是儒家“守经”与“权变”的理论问题。  五代时期的冯道,一生历事五朝,侍奉了十位皇帝,始终居于高位,处于权力的核心位置。当时有人称赞他是士人领袖,称赞他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在乱世中保护百姓,死后却又被許多正统史学家斥为不知廉耻、毫无原则的奸佞,是不顾名节贪恋权贵的小人,两种说法可谓天水违行,冰火难容。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冯道的为人处世呢?他
在小说创作中,你精心打造的人物形象,却不一定就能如你所愿,满足读者的喜好。长篇小说《渝水两岸》的创作就是这样,笔者着墨最多的就是主人公杨昊,这个人物生活阅历丰富,性格复杂,有深度,也够分量。但令我们没想到的是,小说出版后,许多读者,尤其是一些年轻读者,在谈到书中最喜欢的人物时,竟然不是这个充满正能量、富有传奇色彩的杨昊,而是杨昊的小姨子、之后的恋人——程诺。这让我们颇感意外。难道,这就是所谓的“无
《荷花淀》是孙犁先生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也是中外小说史上战争题材的“诗化小说”代表作品之一,几十年来一直作为必读课目选入中学语文教材。这篇作品的大小环境描写、风光景物描写、风俗人情描写、人物性格刻画、语言心理描绘、细节动作抓取、故事情节编织、审美意蕴开掘等方面都值得分析、揣摩、鉴赏、评论,可供后来者学习、模仿、借鉴。也许有人会认为作品没有写出战争的残酷和壮烈:作为战争题材作品,我方军民居然一点伤亡都
新世纪青春文学的线索与轨迹虽然千头万绪,但如果按图索骥,它们最终都指向上世纪末的一场重要文学活动——“新概念作文大赛”。然而在当时,却鲜有人意识到,或者愿意承认“新概念”是一场文学活动。彼时,大赛以“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的口号对当时中学语文教育中盛行的千篇一律的应试作文发起挑战,提倡不拘一格的表达,并许以入读名校的机会来鼓励参赛者打开想象的翅膀,创作出有个性、有活力的作文。从作文到文学,尚有一
1789年,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的代表作《玩偶之家》成功塑造了从虚幻的幸福中觉醒并毅然出走的娜拉。1923年,鲁迅先生接续上易卜生的话题,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作题为《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认为出走的娜拉只有两条路外加一个不算路的结局:堕落,回来,饿死。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可能吗?如何实现这些可能?整整90年后,姚鄂梅的长篇新作《西门坡》呼应了鲁迅先生的追问,继续探讨“娜拉走后怎样”。  新世纪的娜拉
作为一个学科的中国文学,其学科构成是什么呢?按照人们惯常的认识顺序,首先应该是文学作品(文本),然后依次是作家、读者。文学作品研究、文学文本阐释是文学研究最重要的对象,离开文学作品谈文学研究是没有意义的。任何作品都是由特定的写作者(文学家)创作的,与作品研究相连带的自然是作家研究了。一部(篇)作品由某一作家创作出来,文学生产的过程并没有结束,要想实现它的价值并得到广泛传播,还需要有读者的接受过程。
任公离我们而去已五年了,今天看到他的文集出版,他的音容笑貌仿佛又在眼前。任公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人,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我虽然没有听过他的课,但从他那里受教良多。在我的心目中,他一直是我所尊敬的老师。上世纪50年代,我在哲学所贺麟先生门下当研究生,听贺先生说做学问就要像任继愈那样扎扎实实,对他赞扬备至。又听到毛主席召见任公,称他为“凤毛麟角”,委以筹建世界宗教研究所的重任。但见到任公与之相识,是
一年一度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总是不缺乏话题性。比如2015年2月19日甲午马年的春晚,在不少人眼中,尤其因为充斥着嘲笑“剩女”“女汉子”“胖子”“女领导”的段子,而被打上“歧视女性”的烙印,令人久久无法释怀。  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当年2月25日的报道称,至少令人欣慰的一点是中国新生的女权主义运动中抗议得到了回应。据说,网络上发起抗议春晚歧视女性的请愿书征集到了1300个签名,并且得到了中国官方
几十年努力、三代人心血的结晶  《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是已故史学史研究专家杨翼骧先生的代表作,在史学界获得超高的声誉。杨先生早在1942年前后即已意识到有编纂此书的必要,此后60年间,编著和出版了《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三册,内容从先秦至明代,按年代顺序,将反映历代史学发展状况的资料甄择、校订,予以编排,详细展示了中国史学史发展的流程。每册甫经出版,立即得到学术界的极大好评,被誉为中国史学史学科中“
近年来,“大陆新儒家”日益热闹,从被动地被命名到主动承担此名,从与港台儒者展开论辩到不久前“重拳出击”,其中呈现出一种极强的气魄承当,真有横绝一世之姿。然而,在这样一种强烈的激情与理念背后,却隐隐让笔者感到不安。这种不安,尤其集中于笔者最近阅读的《中国必须再儒化:“大陆新儒家”新主张》一书。书的编者是任重,作者是蒋庆、陈明、康晓光、余东海和秋风五位。笔者与其中几位相识,但正因如此,不应哑然不语,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