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纬》与汉魏六朝之“物感”说

来源 :人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ppy_h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易纬》是纬书的一种,是对《易经》的附会发挥,它强调物的发展“有始、有壮、有究”,是一个具体生动的过程,并认为“物感动类相应”,促进了汉魏六朝“物感”说的发展。
  关键词:易纬;物感;,汉魏六朝;相应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5-0079-02
  纬书兴盛于西汉中叶以后[1],据讲纬的人说,孔子作六经,恐怕后人不能完全理解,又作了些补充说明的著作,相对于“经”而言,称之为纬[2],七纬以配七经,《易纬》即是《易经》的补充说明之作。但在实际上,纬书其实是方士化的儒生假托孔子之名,根据当时的世界观和社会现实状况,杂糅儒、道、阴阳五行思想和象数、占卜之术,对经所做的注释和发挥,带有浓重的时代色彩,对汉代乃至以后社会政治、思想文化和文学艺术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易纬》作为纬书一种,与汉魏六朝文论关系耐人寻味,对当时“物感说”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易纬》概况
  春秋战国时代是思想灿烂的时代,儒、道、墨、法、阴阳家等纷纷著书立说,百家争鸣。到汉代,统治者在实现地域一统后,急需实现思想上的一统以其巩固地位。立足于时代要求,董仲舒从儒学出发,兼取道 、法、阴阳建立起“天人感应”的神学思想体系,一统汉代精神天下,故此后讲儒经而杂道、法,演数、卜而附儒经之风盛行。纬书即是以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为中心,把孔子神圣化、儒学宗教化、六经神秘化的典型。谶纬之书自魏晋以后屡遭禁绝,散佚非常严重。七部纬书中《易纬》的保存还相对比较完善。按《四库全书》本,《易纬》包括《乾凿度》、《乾坤凿度》、《稽览图》、《辨终备》《通卦验》、《乾元序制记》、《是类谋》、《坤灵图》等八种[3]。
  《易纬》是对《易经》的附会发挥,关于《易纬》的思想内容,学界普遍赞同来自孟京《易》学一派[4]。《汉书·儒林传》说:“孟喜字长卿,东海兰陵人也。……得易家候阴阳灾变之书。……京房受易梁人焦延寿。延寿云:尝从孟喜问易。会喜死,房以为延寿易即孟氏学。……至成帝时,刘向校书,考易说,以诸易家说,皆祖田何,杨叔,丁将军,大谊略同,惟京氏为异党。焦延寿独得隐士之说,托之孟氏,不与相同。”[5]《易》本是周卜筮之书,孔子作传始从哲学角度加以发挥。孟京《易》学用阴阳数术讲《易》,把《易》的术语、范畴同气的发展、运行结合起来,吸收方士之术、隐士之学以八卦来说明阴阳五行的运转。与此相类,《易纬》也同样利用卦象、数术来解说四季、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的变化,并把人事的祸福吉凶、政治的得失兴废都同这些变化联系起来。
  二、《易纬》对“物感”说的影响
  文、史、哲不分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一大特色,“汉代的纬学实际是经学的一部分,在考察汉代经学的时候,如果摒弃纬学,便无法窥见经学的全貌”[6]。同样的,要全面考察汉代文学也不能忽视纬学的作用。中国文学理论发展史是具有历史继承性的发展史,作为历史发展之一环,尽管纬书后来被视为荒唐无稽之谈,但它对汉魏六朝文论仍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物感”说便是一例。
  “物感”说是中国传统文论中关于文学创作本源的一种说法,它在汉魏六朝的发展脉络,人们普遍认为是由汉《礼记·乐记》、《淮南子》源起,经魏晋六朝陆机、刘勰、钟嵘的发挥阐释臻于成熟。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礼记·乐记》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7]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而后动,性之害也。物至而神应,知之动也。知与物接,而好憎生焉。”[8]
  可以看出《礼记·乐记》、《淮南子》都认为情感的生成是物动人心的结果,基本阐释了文艺的生成问题。到陆机、刘勰等人,对“物感说”发挥如下: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9]
  “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盖阳气萌而玄驹步……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
  “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10]
  通过比较会发现,虽魏晋“物感说”仍强调“物”动人心而使有情,情发而为文。但与汉已有两点明显不同:首先,在对“物”的认识上,汉代只是大而化之地强调“物”,而魏晋则具体到“劲秋”、“芳春”之不同,“虫声”、“明月”之相异,更加细化。第二,除了物之“感”人,魏晋更注意到人之“应”物。在这些变化中,《易纬》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易纬·乾凿度》云:“昔者圣人因阴阳,定消息,立乾坤,以说天地也。夫有形生于无形, 乾坤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成而未相离,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曰易也。易无形畔,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者,气变之究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11]
  “太初”、“太始”、“太素”等本是道家宇宙论术语,如“太初有无, 无有无名”(《庄子·天地篇》),“天地未形, 冯冯翼翼, 故曰太始”(《淮南子·天文篇》),“明白太素, 无为复朴”(《淮南子·精神篇》)[12]。《易纬》将其加以吸收发挥,与易学“象”、“数”相结合,建立起自己的气化宇宙系统,揭示万物发生的本源。
  在此基础上,《乾凿度》继续说到:
  “物有始,有壮,有究,故三画而成乾。乾坤相并俱生,物有阴阳,因而重之,故六画而成卦。三画已下为地,四画已上为天,物感以动类相应也。易气从下生,动于地之下,则应于天之下;动于地之中,则应于天之中;动于地之上,则应于天之上。初以四,二以五,三以上,此之谓应。”[13]p13   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强调“物有始,有壮,有究”,重视万物自身的生长变化过程,凡物都有开始、壮盛、终结三个阶段,它试图从易学角度来解释世间万物变化的原因,用卦象描摹物自身发展殊异的现象,人们对世界的感知更加深刻细腻。又“孔子曰,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天地有春秋冬夏之节,故生四时。四时各有阴阳刚柔之分,故生八卦”[13]p7-8《易纬》继承《周易》的思想不仅分出四时之不同,更看到四时中各有“阴阳刚柔 ”之异,纬书的流行使这种观念在汉末以后深入人心。魏晋陆机、刘勰等都是饱览群书之人,对纬书不可能不涉猎,“物感”说中对“物”认识的发展多少受到纬书影响。
  其二,提出“物感动类相应”。《易纬》的成书年代在《礼记·乐记》、《淮南子》之后,它继承发展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后来居上,大篇幅的宣扬灾异、福瑞现象,甚至专有《通卦验》篇,释卦气之征验,把人事祸福、政治得失同四季节气相对应,突出人与自然的相互渗透交融。其具体思路是:因“物有阴阳”,所以要把地之三画和天之三画重起来,“六画而成卦”。每卦有六爻,下面三爻象征地,上面三爻象征天,同类则可以互相感动相应。“物感动类相应”把“感”与“应”在一句话里提出,所谓“感”,《说文解字·心部》:“感,动人心也。从心,咸声。”[14]p513所谓“应”,《说文解字·心部》:应,当也。从心,雁声。段玉裁注:当,田相值也。引伸为凡相对之称。凡言语应对之字,即用此[14]p502。物与人是相对的,物动人心,人心则自然相应,《易纬》注意到“感”“应”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对刘勰“物感”说里强调人心“应物”,强调“随物婉转,与心徘徊”的心物交感是有启发作用的。
  陆机、刘勰时代,纬书已开始遭禁绝,《文心雕龙》里有《正纬》篇,评纬书“事丰奇伟,辞富膏腴,无益经典,而有助文章。”他对纬书的评价是比较客观公允的,这也从另一角度说明魏晋六朝时人仍受到纬书余波的侵染,“物感”说的发展会受《易纬》影响也就无可避免了。
  注释:
  [1]关于纬书的起源尚无定论,通常认为纬书出于西汉哀、平之际,但不同的声音一直不绝于耳,钟肇鹏先生对此有详细论说,详见《谶纬论略》第11-26页,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隋书·经籍志》称:“说者又云:孔子既叙六经,已明天人之道,知后世不能稽同其义,故别立纬及谶,以遗来世。”转引自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纬书集成》,河北人民出版社,序第2页。
  [3]汉光武帝刘秀于中元元年“宣布图谶于天下”,定81篇,其中《七经纬》共三十六篇,李贤注《后汉书···方术·樊英传》中“河洛七纬”云:“七纬者:《易纬》、《稽览图》、《乾凿度》、《坤灵图》、《通卦验》、《是类谋》、《辨终备》也。”《乾坤凿度》、《乾元序制记》并不在其中,学界对其真伪仍存在争议。
  [4]参见钟肇鹏《谶纬论略》,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28-134页。
  [5]转引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三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00页。
  [6]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纬书集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序第2页。
  [7]杨天宇:《礼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版,第467页。
  [8]赵宗乙:《<淮南子>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0页
  [9]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70-171页。
  [10]杨明照:《增订文心雕龙校注》,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572、573、65页。
  [11]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纬书集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上册正文第10- 12页。
  [12]参见胡士颍《<易纬>的气论及其哲学意义》,《周易研究》,2009年第4期。
  [13]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纬书集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上册正文。
  [1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年版。
其他文献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积极交往和互动中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共同发展。”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时,首先,明确目标,努力通过活动达到数学化的目的;其次,明确内容,数学教学活动主要是围绕数量关系,空间与图形,数据与可能性等方面展开,即在活动中反思和思考数学问题;最后,明确方式多采用观察、验证、猜测、推理与交流,问题解决等思维时间活动,即运用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小城镇和乡镇企业发展上、城镇化进程上、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上所作的重要指示,结合兵团整体城镇化水平以及农三师图木舒克市各团场小城镇建设
摘要:英语或者汉语诗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正确、流畅、恰当应用语言的能力。然而,由于缺乏文化差异方面的知识,许多大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没有达到这个目的。对我们来说学习中西方不同领域的文化差异是很有必要的。语言是跨文化交流最重要的手段。作为语言的一部分,诗歌是每个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的交流中使用语言,我们经常遇到拥有独特文化特色的诗歌,所以正确理解和使用这些诗歌对我们而
【正】 一、模糊性思维的客观根据思维是一项严谨的心理活动,而"模糊"在词义上却是含混、混浊、不清的同义语.模糊性思维借用了"模糊"这个词,但并非存有"含混"的词义.模糊性
摘要:我国刑法第24条第2款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由于我国刑法并没有进一步明确“损害”的内涵,因此理论界和司法实践对中止犯中所规定的“损害”的具体含义并不明确。然而是否造成“损害”决定着行为人刑罚的有无,因此理清“损害”的含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中止犯;损害;危害后果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