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宁死的现实与困境

来源 :人民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pentv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生命走向终点,如何落幕令人沉思。
  从前,人大多都死在家中。那时候,人们认为生老病死很正常。后来,社会进步、医疗发达,越来越多的人在医院走向生命的终点。实际上,更多的情况是,被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先进的医疗人工设备迟滞了临床意义上的死亡。
  生命支持系统看上去似乎延长了人的寿命,但同时也引起人们的思考,面对生命晚期没有任何生命质量可言的“活着”,意义何在?
  备受煎熬的抢救
  “本人今年年近90,年老体病,如果以后罹患重疾,常规医疗无法治愈,我不希望再进一步用其他机械的措施延长我的生命。”
  这是我国医学遗传学之父罗老患病前留下的生前预嘱。
  当北京协和医院老年示范病房医生张宁看到这张单子的时候,90多岁的罗老已经因为呼吸衰竭被插上了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辅助呼吸,维持着生命。
  积极的治疗,依然没能挽留住这个本就已快走到终点的老人。几天之后,罗老在北京协和医院离世了。
  工作多年,这是张宁唯一一次见到明确写有生前预嘱的。但遗憾的是,医生和罗老的家属都不知道这份预嘱的存在,直到插管以后,罗老的夫人才在家中翻出了这个单子。
  “如果让我早一点看到这个单子,我会尊重他的意愿。”张宁这样想。几年前,他也像ICU大夫一样,会用一切办法抢救病人,实现心跳、呼吸等生命体征的存在。
  “上医学院时,老师都教我们以救人为天职,但没教我们遇到不能救的病患怎么办。很长一段时间在我的知识体系里,患者的生命体征是必须时刻警惕的,是我在值班时一定要坚守的底线。”
  在肿瘤内科轮转期间,一位患晚期肿瘤的老先生夜间突发严重的低氧血症,血氧饱和度进行性下降。尽管他的双肺已经被肿瘤所侵占,脑部也有多处转移,但家属的签字是“有创抢救全部同意”,故而医生仍要竭尽全力保住患者的生命体征。
  “于是给患者连接呼吸机辅助通气,建立静脉通路、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动脉血气分析,一切紧张有序地进行,但患者仍旧在当晚去世了。期间我不止一次从家属的眼神和表情中读出不想再积极抢救的意思,但始终没有家属把放弃抢救这句话明确说出来。而作为医生,这种明知没有意义的挽救也让我倍感受挫。”
  患者、家属、医生,都在这场抢救中忍受煎熬。
  肿瘤医生体验缓和医疗
  作为张宁的上级医师,北京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原肿瘤内科)宁晓红教授对此也深有同感。
  2014年12月,科室收治了一位60多岁的女性。她罹患肺癌,全身多处转移,已没有手术和放化疗的机会。因心慌、憋气、全身乏力进行性加重住院。病患下肢肿得已穿不进裤子。
  “面对这样的患者,每天的查房变成了一种内心煎熬,我能说什么?又能做什么?那些诸如‘没事,您好好休息,我们再给您调整治疗’的话语都显得苍白无力。”
  就在束手无策的时候,一次意外的旅行给了宁晓红完全不一样的体会。
  “如果说生命是一首歌,在安宁病房中,我们也聆赏了无数最美的音符,这些以身体病痛来歌咏生命的癌末病患,有的已成为人间过客,有的则尚在经历这段旅程,他们并没被病痛击倒,他们的勇气谱成了一首首有欢笑、有泪水、有希望更充满着爱的生命乐章。”——这是一段台湾安宁疗护宣传片的开头语。
  2012年11月,在台湾安宁缓和基金会的资助下,来自北京7所医院肿瘤内科的11位医护人员来到台湾,考察了台湾几家著名的安宁疗护医院或病房,宁晓红就是其中一位。花莲慈济医院心莲病房、台北荣总大德病房、马偕医院安宁疗护教育示范中心……“每一次参访都是心灵的震撼,除了感动,还有对台湾安宁疗护理念的感慨和敬佩。”
  对于临终患者及家属,台湾医疗团队更多的是沟通交流,这部分工作占据了很多时间。他们非常注重人性关怀,尊重病人的自主决定权,尊重病人的个体差异。
  2010年,由英国《经济学人》开展的一项临终生活质量指数调查显示,台湾的安宁疗护水平在亚洲地区中排名最高。
  同批参加考察的北京市海淀医院肿瘤内科主任秦苑谈到台湾安宁疗护时不住地赞叹:“在那里能感受到医护人员浓浓的人文关怀。”肿瘤科死亡率最高,对病人整个治疗过程的观察也最细致,从确诊到死亡都要负责,甚至比亲人更了解。
  从台湾回来后,宁晓红一直思考台湾之行的所见所闻,她开始引导身边的医护人员用心和患者交流,尝试开展一些关注患者心理灵性的活动,如医患联谊联欢会等。联欢会上,患者们乐观的表现是宁晓红之前不敢想的,他们自己编排了大部分的节目,“非常踊跃”。
  缓和医疗,不等于放弃治疗。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缓和医疗”原则有三:重视生命并承认死亡是一种正常过程;既不加速,也不延后死亡;提供解除临终痛苦和不适的办法。
  对于末期患者来说,缓和医疗既不让末期病人等死,也不建议他们在追求“治愈”和“好转”的虚假希望中苦苦挣扎,更不容许他们假“安乐”之名自杀,而是要在最小伤害和最大尊重的前提下让他们的最后时日尽量舒适、宁静和有尊严。
  缓和医疗的双重考验
  尽管早在1988年,缓和医疗的理念就已进入中国,并在天津成立了第一个缓和医疗研究所,但27年过去了,大众甚至医生对缓和医疗的认识仍停留在世界较低水平。
  让死亡自然来临,既不提前,也不拖后,让病人尽量有尊严地告别人生,虽然看起来很美,但在我国,风险却很大。因为关于安宁死,大陆这方面的法律是空白。
  也就是说,生前预嘱并没有法律效力,医生不会因为一纸预嘱就不再抢救了,最终还是要听患者及家属的。
  到目前为止,美国有35个州都通过了《自然死亡法案》。只要愿意,都可以通过签署“生前预嘱”的法律文件,按个人意愿选择病危或临终时要或不要哪种医护治疗方法。如果患者生前签下预嘱,在心脏停跳或呼吸停止时不愿意接受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会在手腕上佩戴DNR(Do Not Resuscitate,即拒绝心肺复苏)的标识,这个标识具有法律效力。
  为了在国内实现这一点,很多相关专家奔走相告。
  “随着中国老龄化加剧,实施缓和医疗已刻不容缓。”2015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常委、香港医管局前主席胡定旭提交了有关生前预嘱和缓和医疗的提案,呼吁将缓和医疗纳入医疗保险体系。
  事实上,这已不是“缓和医疗”第一次在两会期间被提及。2013年,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凌锋便建议制订《自然死亡法案》,让已经病到无法治疗的患者平静、有尊严地走向生命终点。然而直到现在,国内仍然没有出台法律,表明对缓和医疗的态度。
  依照大陆现行刑法,医生在患者需要救治而不实施心肺复苏的,很可能会构成“不作为”的刑事犯罪。缺少相关法律,如何判断患者是否符合缓和医疗条件,一旦发生对患者的伤害行为时如何处理,都无从得知。
  广东医学院卫生法规与政策研究所的一项调查研究也印证了这样的尴尬。在对5家医院的肿瘤科以及与肿瘤治疗相关科室206名医务人员进行的调查显示,57.1%的医务人员认为推进安宁自然死的最大障碍是国家政策或法律缺乏明确的可操作性规范。
  缺少了法律的保护,缓和医疗举步维艰。
  伦理壁垒也是缓和医疗推行之路上难以跨越的另一道坎儿。北京协和医院老年示范病房曾住过一位慢阻肺老病号,清醒时他跟子女明确表示不想接受插管等有创抢救。但当昏迷被送往医院后,子女仍坚持抢救。于是父亲气管被切开,身上还被插上鼻饲管和导尿管,住院两年里,一直靠呼吸机维持。每当他神志清醒时就向子女哀求:“我不想这么痛苦地活着!”但子女也很无奈,只想尽全力抢救老父亲生命,哪怕“多活一秒!”
  推动缓和医疗,让公众接纳和认识,刻不容缓。
其他文献
在通讯技术升级和“提速降费”的大背景下,手机用户和业内人士对取消漫游费呼声不断。新华社刊文称,尽管各省通信网络已普遍由2G升级到4G,但被网民戏称为“化石费用”的全国漫游费延续至今,手机漫游费取消为何如此之难?“民有所呼,我有回应”,面对连日来舆论呼吁的这一热点话题,工信部门第一时间积极回应。但回应后,是否能有所作为推动这一现状的改变还有待观察。  媒体评论  《新京报》:取消不能“慢悠悠”  调
妻子是他信身后高参    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一位女人。他信的妻子坤颖普佳曼,就是他信背后的那个女人。精明能干,有决策能力的坤颖普佳曼,是泰国警察中将的千金。他们于1970年结识,6年后结婚。  关注他信的人会发现,他信最喜爱穿黑色西装和白色衬衫,而且一定要配上一条红色领带。据说,这就是坤颖普佳曼专门为他信量身设计的装扮,以突出他信既随和又精明的形象。他信曾对媒体说,与坤颖普佳曼结婚是他莫大的幸运
明清时期,宫廷中使用翠鸟的翠绿羽毛做配色,清宫中内务府专门设立了“皮库”负责管理和收集翠羽,而“银库”专门设有“点翠匠”3名,专门承造“翠活计”。  “回顾生碧色,动摇扬缥青。”金玉雍容,巧翠华贵,古往今来,中国人一直喜用“翠”字来形容女子的温婉、俊美与娇俏。“杏脸红生晓晕,柳眉翠点春妍”“双鬟绿坠,娇眼横波眉黛翠”“堆枕乌云堕翠翘,午梦惊回,满眼春娇”……“翠”字一词背后,不仅是“闻说君家有翠娥
新加坡食品安全治理经验值得介绍,主要有三点理由:首先,华人占据新加坡人口绝对多数,其文化传统、饮食习惯、食品产业特色与我国相近,较西方国家更具可比性。其次,新加坡国土面积719.1平方公里,总人口553.5万,是典型的城市型国家,对我国城市食品安全工作具有直接借鉴意义。再次,在权威杂志《经济学人》近年发布的“全球食品安全指数”中,新加坡均名列前茅,是各国学习的榜样。本文将选取小餐饮、输入型食品、特
我们每个人都会碰到数不清的无奈。对待人生的无奈,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消极的态度,由无奈而生怨气,进而对生活失去信心,郁郁寡欢,不能自拔;一种是积极的态度,创造条件克服困难,努力走出无奈的阴影。  小提琴家帕格尼尼也许是后者的范例。他的一生倒霉透了:1岁时险些死于猩红热;4岁时一场麻疹,又让他险些夭亡;13岁时患上了严重的肺炎;46岁时突然长满脓疮,只好拔掉几乎所有的牙齿;牙病初愈,又染上了
【摘要】人机对话考试是语言考试发展的趋势,福建省《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人机对话英语口语考试探索。2020年福建省高考实现了人机对话考试的畅想。基于此,本文将对人机对话考试背景下高中生英语听说自主学习模式展开探讨,以期为人机对话考试背景下高中英语口语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人机对话;高中;英语听说;自主学习模式  【作者简介】翁容,福建省福州市福
一是围绕提高质量和效益这个中心,大力推广实施认证认可制度,促进供给质量提升。针对我国供给体系中质量水平参差不齐、保证基本消费安全和满足消费需求提升的任务同样突出的实际,需要从“底线”和“高线”两端发力,促进供给质量整体提升。一方面,切实发挥强制性产品认证、进出口食品企业注册备案、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等制度守底线、保安全的作用;另一方面,适应差异化、高端化消费需求,发展具有“高线引领”作用的自愿性认
2019年1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到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考察,并在银保监会主持召开座谈会。  李克强说,稳就业主要靠千千万万小微企业,小微企业发展离不开普惠金融支持。普惠金融是利国利民的大事业,前景无限。他勉励几家国有大型银行要带头为民营、小微企业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借鉴国际经验,打造普惠金融金字招牌,促进市场主体活力的普遍增强,提振企业发展的信心。  李克强
2016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还有全国人大代表、宿州市农科院研究员杨杰不约而同都提出了缩短学制的议案。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顿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看了新闻报道,还有媒体的各种评论后,笔者的兴趣倒不在这项提案是对是错,而是这两位提案者都不是教育学者、都不是教师,提的恰恰又是学校教育中的“缩短学制”问题。他们对如今实行的长学制的批评言之凿凿、有理有据,很有底气。莫言认为,“目
在不久的将来,追踪嫌犯、养老生存认证、考生身份验证、金融银行、交通、社区、景点检票、门禁、考勤等各种各样的社会化场景中都可以看到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  人脸识别技术成为了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科技热点,尤其是随着支付宝,中国银行、民生银行等金融产品开发出的实际场景应用,将人脸识别技术真正地应用到百姓生活中去,实现了这项超前技术的功能化。  人脸识别市场潜力无限  在国内,包括人脸识别、指纹识别、虹膜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