瓣膜性心脏病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新型抗栓管理模式探索

来源 :中国医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d_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TAVR)的临床应用发展迅猛.针对TAVR术后血栓形成和出血的风险,抗栓治疗的选择应基于手术过程、患者临床特征及共病情况.临床上,心脏外科医师遵循外科生物瓣的手术经验、习惯采用华法林进行抗栓治疗,而内科医师遵循经导管瓣膜介入治疗的经验,习惯采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DAPT)方案,由于采用经导管瓣膜介入治疗的内科医师较多,且患者往往高龄体弱,多数难以耐受华法林,因此欧美相关指南中推荐DAPT方案的等级均高于华法林.
其他文献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是近年来治疗冠心病的常用有效方法,能够快速缓解心肌缺血症状,但疾病的发生与患者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术后患者如果没有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会对患者的预后造成影响[1].基于此,本文探讨基于微信平台的延续性管理对冠心病搭桥术后患者遵医行为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期刊
目的 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评价肺动脉高压(PH)患者右心室功能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我院经临床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rD)引起PH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肺动脉压水平将其分为轻中度肺动脉高压组(A组)和重度肺动脉高压组(B组),每组各30例,同期收集30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3组患者在标准清晰的心尖四腔心切面采集3个心动周期的右心室运动图,在WI模式下利用速度和应变率曲线测量右心室各节段心肌的收缩期、舒张早期、舒张晚期峰值流速(V)和峰值
主动脉瓣狭窄(aortic stenosis,AS)是老年人常见的心脏瓣膜病,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退行性病变已成为我国AS患者的主要病因 [1].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是一种新型的微创瓣膜置换技术,具有不开胸、风险低、操作简便、创伤小、恢复快和并发症少等优势,特别适用于存在外科手术禁忌证或是外科手术高危的患者.随着新技术、新器械的出现,大型临床研究的开展,以及相关指南的更新,TAVR技术在临床应用中也不断发生变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极易引发病情恶化,是造成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的重要因素,也是导致患者病残或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因此,迅速有效地控制病情、减轻患者痛苦、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是治疗的关键.我院对收治的9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应用尼莫地平联合硫酸镁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期刊
瓣膜性心脏病是指累及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及肺动脉瓣的疾病 [1],其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65岁以后急剧上升 [2].2021年我国瓣膜性心脏病流行病学研究发现,65岁以上瓣膜性心脏病发病率为24.5%,且瓣膜退化是老年瓣膜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3].外科手术和经导管瓣膜置换或修复是治疗瓣膜性心脏病的有效手段,手术风险评估则是选择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方式的重要依据,目前两种公认的风险评估方法是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Society of Thoracic Surgeons, STS)评分和欧洲心脏手术风险
血站采血点工作中发现,部分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相对明显.献血反应是指献血者在献血期间发生的,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为主要特征的不良反应,可表现为恶心呕吐、心悸、晕厥等,直接影响献血者的心理感受和配合程度.基于此,本文探讨优质护理干预对降低血站采血点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期刊
心脏瓣膜病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退行性变已替代风湿热成为瓣膜病的首要病因,需要接受心脏瓣膜手术治疗的患者数量逐年攀升 [1].世界范围内每年心脏瓣膜手术 约27万例,占所有心脏外科手术的20%~35%,在美国及欧洲发达国家,术后住院期间死亡率为4.0%~ 6.8%,如同期行多瓣膜手术或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死亡率可高达13.29% [2-3].我国每年心脏瓣膜手术约8万例,术后死亡率约2.3% [4
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血管狭窄或阻塞,如治疗不及时,可引起心肌梗塞、缺血性心力衰竭、猝死等[1].中医认为冠心病的病机主要为气虚、痰瘀等,茯苓桂枝白术汤具有调理脾胃、通畅气机、振奋中阳的功效.基于此,本文探讨茯苓桂枝白术汤加减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期刊
老年烧伤是指年龄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被热力所造成的组织损伤,轻者将损害患者皮肤黏膜,重者会造成患者皮下组织严重损伤,给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威胁[1].由于老年患者的机体修复能力相对较差,重视并提高老年烧伤患者康复治疗期间的护理工作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探讨个性化护理模式在老年烧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期刊
二尖瓣反流(mitral valve regurgitation,MR)是最常见的瓣膜性心脏病之一.西方研究提示一般人群MR发病率为1.7%,75岁以上人群中度及以上MR发病率可达10% [1].考虑到原发性MR与高龄、继发性MR与心力衰竭的密切相关性,未来MR的发病率将持续增加.外科手术是既往治疗症状严重的MR的主要手段,但伴有严重症状的MR患者中超过50%由于存在手术高危因素未接受治疗 [2-3],而缺乏及时干预的严重症状MR患者年死亡率可达57% [4].目前,中国尚无准确的MR流行病学数据,但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