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论》解读(5)

来源 :搏击·武印文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g_9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谱:
  十三势行功心法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发劲须沉着松静,专主一方,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气遍身躯之谓也。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行如搏免之鹘,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枳叠,进退须有转换。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镇蜜矣。又日: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有力者无气,无气者纯刚,即得乾行健之理。所以气如车轮,腰似车轴也。
  注释:
  ①清初抄本此处之字类似“鹄”与“鹊”之间,民国期间抄本为“鹄”字,但根据此处字意,应为“鹘”字方准确。鹘,打猎用的鹰一类的猛禽,善于捕兔。据苏轼《文与可画云当谷偃竹记》:“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即逝矣。”
  ②清初抄本此处之字为“j只”,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卷十二·手部》,j只,开也。从手只声,读若抵掌之抵。此处为开的意思,与叠相对应。
  ③纛(dà),古时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
  ④清初抄本为“镇蜜”二字,但根据此处字意,显然是“缜密”误抄。《礼记·聘义》:“缜密以栗,知也。”;《南史·孔休源传》:“累居显职,性缜密,未尝言禁中事。”指细致;周密。
  ⑤易经六十四卦之第1卦《乾卦》乾为天。《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下旬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道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地,君子处事,也应如是,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奋图强,永不停息。
  解读:
  太极拳是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的运动。但在此过程中,意要沉着,身要松静,方可气收入骨。所谓气收敛入骨之意,乃是内劲之增长,骨就如同人们形容的“骨气”、“傲骨”,也是一种气势,内劲为太极气势不可或缺之内涵。气之运身,只有顺遂,才可从心所欲,变动往来,毫无阻滞之处。太极拳看不见,摸不着是内气,这也是用时间和汗水才能换来真正要练的内容。太极功法的练习,太极拳架的练习都在养气筑基,培养的也正是这种精气。通过练习是去实现人体中和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培养人体内在潜能,蓄气力于体内的过程。
  精神提起,则身体自然轻灵、反应灵敏。顶头悬也就是太极拳行拳所要求的虚领顶劲。从生理学通俗的理解,一旦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时,自然的反应就是如同头顶悬似得立起脑袋,此时,人的视觉、听觉等知觉器官高度敏锐,感受灵敏。精神贯注,意气随神而动,自然变换灵敏,这样就会感受身体圆活之妙趣,重心的稳固和虚实的变换也会自在其中了。
  发劲时,必须全身松净、沉着,精神专主一方,自然能放得远和准。其实这也是实现打手五字诀是薄、顺、短、脆、远的境界的前提。中正安舒是太极拳的核心内容,从头到腰到脚落地心都是人之中正核心主宰,这主宰就是盘根地下、动作转换、劲气发放的一条轴心,在人的心意引领下松沉稳定、中正安舒,达到控制方圆、支撑八面的效果。
  行气如九曲珠之“九曲”,言其灵活也;珠,言其圆转自如也。行气轻灵圆活,四肢百体,无处不圆活,力之所来,自然化之。太极虽不用力,而其增长内劲,其劲如百炼之钢,无坚不摧。在太极拳行拳时,由最初的按照太极拳的动作、招势应用打击对手的招打,到养气筑基,气归丹田,以心行气、气遍周身的阶段,应用太极劲发拿打化的劲打,最终到最高阶段的应用太极气功的气打、乃至凌空劲神打的巅峰境界,自然气势如虹,所向披靡。
  以自然界为喻,那状态就好像凌空盘旋的雄鹰在寻找野兔,但锁定目标后猛然出击,定能收获;神态又好像即将捕鼠的灵猫蓄势凝神,择机出击。太极拳就是这样静止状态时如同山岳一样稳固、坚实,但运动起来就如同江河一样奔腾汹涌、川流不息。
  蓄劲就如张弓一样,张之越开,劲之越足,发放之劲就好像放箭一样,飞速准确,这讲的是劲力;曲,化也,圆曲走化来力的目的是为了求直线,以便蓄劲而发放,这讲的是太极拳劲力的走向;只有含胸拔背,才能以蓄其劲。发劲之时,力由腰脊而出,借地之力,身动步随,这讲的是发劲时的身形状态。
  太极推手时双方不断完成着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断而复连的虚实转换、往复循环的过程。如果双方实对实,虚对虚,那么推手就会无法进行。开叠者,其所变之虚实,收放往复中进行着虚实转换,虚中有实、实中含虚。进退中变换步法,退中寓进,进中寓退。
  只有达到极柔软,才会达到既坚强。只有善于运用呼吸,才能轻盈灵活。老子《道德经》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其至柔者,乃至刚也,讲的也是这个道理。而善于呼吸,乃指后天练就的丹田之呼吸。孙禄堂《论拳术内家外家之别》中语:“予练拳术亦蒙世俗之见,每日积气于丹田,小腹坚硬如石,鼓动腹内之气,能仆人于寻丈外,行止坐卧,无时不然。自谓积气下沉,庶几得拳中之内劲矣。”通过太极功法的练习,丹田开合及周身气血鼓荡。因为丹田乃气机发起之源,只有充分启动丹田,才能实现身如气囊力贯周身。行拳时,在意念引导下,使丹田呼吸来带动拳式动作的开合。呼则俱开,吸则俱合,不论外形动作大小,其运行方向、速度快慢,都与丹田呼吸的节奏相一致。这也是太极拳历代先师曾经说过的,开合是太极拳的“呼”和“吸”,呼是开是发是放,吸是合是收是蓄。笔者从结缘太极始就是有序的进行这种训练,由最初朦胧的认识和对丹田开合的不解到最终功夫上身体悟,切身感受丹田呼吸和动作开合的相互配合,内外一体。通过长期的桩功练习养气筑基,气归丹田,即使平日进行太极功劲功练习,如粘黏、弹抖和搓打等等,无不感受到丹田开合与外部动作开展的相互依存,融为一体。   太极拳对气的掌握和运用非常关键,应以顺其自然的状态去培养,但刻意强求往往会走偏。劲在运用中越是曲力以蓄其势,其势就会越是威猛而莫之能御也。心就如同主帅发出命令,气就如同呼应的旗手,腰脊如大旗,大旗中正安舒,重心不偏不倚。太极拳盘架皆须先求开展,至功夫纯熟,再求紧凑,才是完善的功夫体系。就如同太极拳有练架和用架之别,先学者求开展,步法幅度较大,这样有利于基本功的训练,随着功夫渐深,重在意、气之运行,步法自然紧凑缩小,这才是严谨科学的功夫体系。
  对方不动,我就不动,对方微动,我就先动。劲是松而不懈,展中有收,劲断意粘连。太极拳技击中以静待动,对方一动我则运用“听劲”了解对方,之后运用化劲引进落空。在这里洞察对方的主要手段是通过肢体的接触,用皮肤的灵敏感,知觉对方,要通过皮肤的感觉,必须要等对方先出手。如果对方不出手的话,我方就没有感觉的对象。因此,拳论上说,要以静待动,后发制人。对方如要出手,我方就采取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松柔旋转,沾连进退。
  但是,以柔克刚,后发制人也是相对而言,明俞大猷有《剑经》四句歌诀说出的也是这个道理:“刚在他力先,柔在他力后;彼忙我静待,知拍任君斗。”当通过意识感应已觉察到对方攻击方向时,就要“刚在他力先”的果断出击,一招毙敌,这就是“彼微动,我先动”所阐明的意思。
  太极拳要以心意为帅,身体为将卒,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也。身体受心意指挥,腹松净,尽弃后天之拙力,则气自敛入筋骨,刚毅加身。神要安舒,体要松静,均在心意统领。太极拳在心意的统领下,无论一动一静皆牵引全身。动静往来,虚实转换,须含胸拔背,这样气敛于脊骨,自然则力由脊发。心神稳固泰然自若,体态舒展轻盈飘逸。进步退步的步法节奏就要象猫发现猎取之物走路的姿态一样,轻灵而贯注;运用劲力就要像抽丝一样,劲力柔韧适度,才可绵绵不断。正如吴图南大师云:“练太极拳运劲就如同抽丝一样,你如抽猛了丝就断了,你抽的不合适时,丝又抽不出来,这是比喻练太极拳的劲,不能够过强,也不能够过弱,要恰如其分。”
  运行开展时主要全在精神,不要将注意力刻意用在气上,凝神于气,气滞则拙力现,骨力外操之力是有限的,而意气沉着,身体松静,气自然收敛入筋骨,劲力自现,刚毅则无坚不摧,这才是太极劲力运行之理。气在周身运行时,就如同车轮旋转一样,此时的腰为核心,中正安舒,就如同车轴一样。
  原谱:
  十三势歌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换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势势留心揆用意,得来功夫不显迟。刻刻留意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入门引路须口授,工夫无息法自修。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歌歌歌歌百四十,字字真切意无遗。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工夫贻叹息。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棚、捋、挤、按、探、捌、肘、靠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以土定五行也,合而言之十三势也,乃太极拳之别名也。棚、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探捌肘靠即乾坤良巽四斜角也,进退顾盼中定水火木金土也。
  注解:
  ①腰隙,《黄帝内经》称“命门”乃生命之本,为元气之根,水火之府,阴阳之宅,精气之海,命之门户,是人体阳气之主宰,下通两肾,下统生殖,外连经络,是五脏、气血、经骨之源。
  ②揆,测度,原指切求脉理。《素问·病能论》:“所谓揆者,方切求之也,言切求其脉理也。”这里指在心里分析、揣度,引申为用心知觉。
  ③造诣、本领。语出晋·葛洪《抱朴子·遐览》:“艺文不贵,徒消工夫。”
  ④此句之上共一百四十字。
  ⑤此段依八卦,五行细分太极拳方位、路线,四正为前后左右四面,四隅为斜进与斜退四方。太极十三势中“四正”的拥、捋、挤、按四种手法无论身体的位置变化与否,其要求是正对前方,故称为“四正”;“四隅”采、捌、肘、靠四种手法是身体的四斜角方向故称为“四隅”。
  解读:
  十三势歌开始就对后学者指明一定要高度重视这十三势长拳,并指出人体主宰全身的源头在腰隙。太极拳虚中有实、实中含虚、虚可藏实、实极生虚,虚实转换,变化莫测,这就是太极拳奥妙的地方,这一切完全是在心意掌控的主宰核心带领进行的。太极拳是以心行意,以意导气,以气运身的运动,所以外在动作上开展,全靠内意的来支配,即“心为令、气为旗”,故虚实变换,必须气正饱满,更不可出现断滞。全身透空,无形无象,肢体松沉,头脑松静,才可清晰知觉对手变化而使自己顺其自然般的进行肢体动作,这就是十三势虽静又动而体现出的神奇表现。如果始终认真分析感悟十三势的每一势动作内涵,功夫上身自然是水到渠成的结果。
  十三势歌进一步强调腰脊和保持腹内松静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意念由内而外地慢慢向周身各部集散,使外形动作渐渐与心意相合,则内劲缓缓地向意之所向目标流注,使气血周流全身,疏通经络。只有立身中正才能气正饱满,否则就如同泄了气的皮球,力从何来?身形正,气则正,气正精神就提得起、放得下。顶头悬之意,在太极拳中称为“头悬”或“虚领顶劲”,如西山悬磬一样既能头顶悬,也能重心中正,更能应物自然,任你外力来推打,我都能借你力从容应之,彰显太极功夫的最高境界。仔细潜心地研究就会对上述法则不断感悟,最终达到屈伸开合从心所欲的懂劲与神明的境界。
  十三势长拳虽有师父亲自口授身传,但入门后的功夫没有止境,修行进步还要依靠学练者自己。十三势的掌握在人体运用上以什么为学成的标准呢?那就是意气来时肢体就变成从属地位了,完全由心意统领。推究学练十三势长拳的效果是什么呢?那就是使习练者益寿延年,其生命如同春天一样旺盛美好而充满着勃勃生机。但是,十三势歌最后由告诫学者,学练者如果不按照歌诀所述的去研究追求,那么就会白白耗费时间精力而达不到目的,最后落得一个只有叹息的结果。   原谱:
  打手歌
  棚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借,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又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注解:
  ①俗字同“咱”。
  ②松蓬状态。
  ③指发放之劲虽已发出,但将对手发放的终极目标之意却不能断,这是实现杨少侯拳论打手五字诀“薄、顺、短、脆、远”的关键。
  解读:
  《打手歌》把“拥捋挤按”放在歌诀之首,说明其在太极拳中重要性,强调练习推手一定要突出重点,重视拥捋挤按四大手法。上下肢体动作一致,劲力完整一气,对方就无机会向我进攻。任对方使用多大的力来向我进攻,我则稍用小力使其偏离重心,合应对手的动势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自然可以使对方失重跌出。但在引进化和的过程中,始终是粘连黏随,立身中正,不丢不顶。《打手歌》最后灵活的补充道,对手不动我就不动,对手微动意向已明时,我就要抢得先机,先行出击战胜对手。敌方离我较远,不足以威胁我,无论他怎样忙乱,气势汹汹,都不要理他,待掌握他的攻击方向和节奏,主动权就完全掌握在我的手中,就要果断出击。身体呈松蓬状态,即使将对手打出,其发放终极结果之意也不可断。也就是说劲发得干干净净,意打得又深又远。
  原谱:
  程灵洗字元涤,江南微州府休宁人,授业于韩拱月,太极之功成大用矣!侯景之乱惟歙州保全,皆灵洗力也。梁元帝授以本郡太守,卒谥忠壮。至程珌为绍兴中进士,授昌化主薄,累官权吏部尚书,拜翰林学士,立朝纲正,风裁凛然,进封新安郡侯,以端明殿学士致仕,卒。珌居家常平耀⑦以济人,凡有利于众者必尽心焉。所著有《沼水集》。
  注解:
  ①程灵洗(514年~568年),字玄涤,新安海宁人,南北朝时期将领。少以勇力闻,梁时以拒侯景乱,授谯州刺史,入陈,官兰陵太守,以讨伐战功拜都督,郢州刺史,封重安县公。治军号令分明,与士卒同甘苦,又躬勤耕稼,老农不能及。据《陈书·卷十·列传第四》、《南史·卷六十七·列传第五十七》有记载。
  ②今属安徽省黄山市。最早为海宁县,至隋开皇年十八年(598年),海宁县改名休宁县(取“休阳”、“海宁”各一字命名),县名自此沿用至今。清朝时休宁属徽州府。
  ③韩拱月为南北朝人,但史料甚微无法考证其人。
  ④侯景之乱是在南北朝时期的公元548年(梁武帝太清二年)八月,东魏降将侯景勾结京城守将萧正德,举兵谋反。
  ⑤梁元帝萧绎(508年~555年),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南北朝时期梁代皇帝(552年~554年在位)。梁武帝萧衍第七子。据载他善画佛画、鹿鹤、景物写生,技巧全面,尤其善于画域外人的形貌。传世的《职贡图》是北宋年间的摹本。
  ⑥程珌(1164~1242),宋代休宁人。绍熙四年进士。授昌化主簿,调建康府教授,改知富阳县,迁主管官告院。历宗正寺主簿、枢密院编修官,权右司郎官、秘书监丞,江东转运判官。有《洺水集》六十卷,已佚,明嘉靖三十五年程元晒搜刻为二十六卷。事见《新安文献志》卷九四宋吕午《程公行状》,《宋史》卷四二二有传。
  ⑦耀(音tiào),为粜的繁体字,卖粮食之意,如粜米、粜谷、粜粮。战国时魏国李悝提出的扶植、调剂农业生产的主张。方法是丰年由官府平价收购农民的余栗(平籴);荒年用平价出售积粟(平粜)。《汉书·食货志上》记李悝的话:“是故善平籴者必谨观岁有上中下孰。”
  ⑧程珌号洺水遗民,故著有《沼水集》。
  解读:
  此段介绍南北朝时名将程灵洗,据史载程灵洗年轻时勇猛强壮、武功高强,当年侯景之乱时脱颖而出,此后受到梁元帝的重用。程灵洗授业于太极功夫大成者韩拱月,当然,太极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皆有冠名的不同,直到清朝以后才算统一,但其核心内容在南北朝时已开始传承,这一点从后文中其后代传承的拳势名称内容上就可以看出。程珌是传承者之一,在宋代因其才华和纲正的人品受到重用,程班也是一位乐善好施之人,凡是有利于大众的事情全力尽心而为之,著有《沼水集》。
  原谱:
  珌将太极拳名立一名为小九天。虽珌之遗名小九天,书韩传者,不敢忘先师之授也。
  小九天法式:七星八步、开天门、什锦背、提手、卧虎跳涧、单鞭、射雁、穿梭、白鹤升空、大裆捶、小裆捶、叶里花、猴顶云、揽雀尾、八方掌。
  太极者非纯功于易经不能得也。以易经一书,必须朝夕悟在心内,必须朝夕会在身中,超以象外,得其寰中。人所不知而独之知之妙,若非得师一点心法之传,如何能致我手之舞之,乐在其中矣。
  注解:
  ①太极拳的早期拳名之一,据宋版《洺水集》有载,后清朝版本中已不见踪迹。
  ②小九天法式中许多拳势在今天的太极拳中均有传承,只不过名词略有差异。
  ③《易经》的产生年代说法不一,据学者们考证,应该是五千年前,也有人说是七千年前,而成书的年代则是在商末周初。而关于《易经》的起源,传统上则一般认为《易经》起源自“河图、洛书”。《易经》是一本揭示变化的书。由太极图和八卦及六十四卦构成其主要内容。
  ④用心感悟。
  ⑤用勤学苦练的功夫体悟。
  ⑥出自唐司空图《诗品·雄浑》:“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指超脱于物象之外,而得其精髓,原是形容诗文、绘画等的意境超脱。这里指的意思是要能够超越事物的表象,认识到其本质。
  解读:
  程珌将当时太极拳命名为“小九天”,但为了使后人不要忘记其拳术的源头,特别注上是韩拱月最早传授,是因为让后代牢记先师,从这一点也可看出前辈的为人和治学态度,当然这一美德也是古人普遍存在的严谨治学风格。从“小九天”拳势的名称上可以看到早期的太极拳势在名称上的雏形,虽与今天的有一定的差异,但其形象化的描述却无太大区别。此段还补充强调如果在习练太极功的过程中融会贯通的联系《易经》一书,不断去感悟,不断用勤学苦练去体悟,那么,必将能够超越太极拳拳架本身,认识到其本质,进而获得妙不可言的升华。先师们心法的传授,才使后人获福纳吉,乐在其中,这一点更应该感谢和铭记先师。
  (待续)
其他文献
新课程的实施使学生获得鲜活的个体体验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策略。《现代汉语词典》对“体验”的解释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英文是EXPERIENCED,其中PER是危险,冒险。从危险中过来,就有经验和体验了。由此可见“体验”就是借助过去的经历或参与现实情境(活动),运用直觉,通过感悟来理解事物。所谓体验式教学就是把学习主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师生运用协作探讨的方式在情感的交流
“Hot Issues”现象在世界范围内的资本市场上广泛存在,自中国股票市场建立以来,我国是否存在IPO“Hot Issues”现象,本文通过对IPO年发行数量和年首日平均收益率的研究,证实
O2O,互联网金融,大数据,移动电商,区块链……从传统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近几年,几乎是两三年一个“风口”,逼迫着企业不断转型,2016年德勤宣布与Kira Systems联手,将人
摘要:在当前英语基础薄弱、外地生居多的农村地区,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存在巨大困难。外地生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活动设计在教师摸清了学生底子的基础上设计有效的课外阅读活动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增加词汇量的同时,又训练了归纳文本的能力,促进了写作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课外阅读卡;归纳能力;思维导图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12-0053
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不断丰富,人们的审美水平与对生活品质的需求也日益提高.因此,国内大部分城市人口中,对于其居住空间的整体环境的各种诉求也随之增
目的观察芬太尼透皮贴联合盐酸吗啡缓释片治疗中、重度癌痛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方法 100例癌痛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给予芬太尼透皮贴联合盐酸吗啡缓
中华文明包含着礼乐文明.通过礼乐教化的形式来移风易俗,引领社会向上,是中华文明的基本内涵.高雅音乐向大众普及也是向社会大众灌输文明的形式之一.本文阐述了高雅音乐的内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第四届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来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
归属净利润同比下滑近50%,这是新华联(000620.SZ)近5年来最差的三季报。不过,与之相比较,在土地储备并不丰厚的情况下,公司从减少拿地到不再拿地,新华联的资金链似乎压力不小。  自转型文旅以来,以文化旅游为核心的新华联文旅项目不断落地。众所周知的是,文旅项目投资高、回报期长,对于新华联来说,这意味着资金沉淀成本的不断增加。  新华联的债务在持续攀升,由于还款金额的增加,公司借到的钱已经难以
期刊
由于我国经济主要依靠高耗能的重工业来拉动发展,对能源的需求在不断增大,能源供给压力也在持续的增长过程中,这对于我国经济来说虽然可以获得短期的快速发展,但在长期发展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