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陶器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藏拉萨墨竹工卡县塔巴镇塔巴村,是拉萨?林芝旅游黄金线318国道上的一个拉萨河谷畔的农业小村,全村20余户人家,多数以制陶为生。如果乘车从拉萨到林芝,过了墨竹工卡县所在地塔巴镇一公里左右,一座小村庄被公路从中穿行,路边十余户人家隔路相望,便是塔巴村——历史上因烧陶器而闻名的制陶村。只要稍加留意,村边公路两侧能看到一堆堆红陶土,那是塔巴村烧陶留下来的遗迹,是塔巴村祖祖辈辈制陶人留下的标记,也是西藏列入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一个标志。
  现在,塔巴村人在这陶土堆上还在增加着新的烧土层。
  西藏博物馆馆藏陶器
  西藏民间制陶约有5000年历史。在新石器时代,藏族祖先与内地中原和世界上其他异域国土上的先民们,不约而同地发现了火与土烧炼的奇迹,原本为泥土地经火烧过,一夜间发生了质的改变,泥土变陶,先民们欣喜不已,试着以枝条编织为胎,涂上泥巴在火上烧烤,或以泥条捏制成想象器物(即古老的盘筑法制陶工艺),经火烧烤变成陶器,用来打水盛水或用来烧煮食物,从此,水与肉食以及植物种子的烹煮融合,以一种飞跃式的创新,不断制作出日益丰富的食物和饮料。
  在上世纪70年代,西藏考古工作者在昌都县卡若村发现新石器遗址,考古发掘出一大批极有价值的出土文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一件单口双腹连体陶罐,为手工捏制而成,外饰几何纹饰,造型奇特而美观,制成时间约在4500年~5000年左右,它历史渊源久远,外形制作精美,承载着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被西藏博物馆作为镇馆之宝,并以其造型设计了西藏博物馆馆标徽志。
  拉萨墨竹工卡县塔巴村烧陶约有千年历史,在和平解放前的旧西藏,西藏旧政府以及拉萨的达官贵族,各大寺院,都曾定制使用塔巴村烧制的陶器,因而塔巴村在西藏有类似于历史上内地陶瓷官窑烧造场的地位,只是西藏旧贵族远不如内地中央王朝和达官商贾、历代文人那样对精美陶瓷如痴如醉,珍爱有加。西藏旧政府以成文或不成文规定,给予塔巴村制陶艺人以减轻税赋和少支差役等优惠。旧西藏,制陶人与铁匠、天葬师等属下九流之类,被列为社会最低阶层,制陶人家的婚姻只能在对等的家庭之间进行。制陶人外出交往,都会自觉在衣怀里揣上自己的茶碗,他们没有资格与一般平民、官家和僧人共同茶饮、平起平坐,社会给他们定位于最底层角色。
  塔巴村烧陶
  知道塔巴村是十多年前的一次经过。
  那天去往林芝,途经塔巴村,见路边几堆烟雾,像是烧石灰的土窑,过后才听同行说,这就是有名的西藏塔巴烧陶村,从不建窑烧陶,与几千年前的古老烧陶方法一样,就地堆烧。此次经过未及停车细看,但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和丰富想象。
  此后不久,我专门到塔巴村考察采访了烧陶的民间艺人,采访参观了制作过程:从村外山坡挖取红白粘土,以石锤砸碎过筛,掺入一定量的石英粗沙或云母矿砂,制成陶泥,堆放两天以上便可用来制作。制陶人以自制的手动轮盘,置泥其上,以盘筑法手捏拍打,或以陶制器具为内模,以轮制拍打成型,脱模镶底,捏耳贴流,粘接圈足,以软皮布条湿水抹光,木条刻画图案,一件陶器泥坯即刻制成,经阴晾晒干,即可烧制。
  西藏制陶村多为农村,远离林区,缺少木柴作燃料,由此导致了堆烧工艺难以提升到窑烧的水平。草根经过多年盘结变为腐质可燃物,又称为泥煤。制陶人从村野河边或草地挖取多年生草皮,晒干备用。在平地先铺垫一层草皮牛粪,陶坯置其上,大罐套小罐,大件套小件,合理置放,空隙间填塞草皮或牛粪,其上再覆盖较厚一层草皮和干牛粪,四周以石板围护以保火温,以干草秸秆和牛粪为引火点燃,借助自然微风助燃,经过十多小时燃烧,草皮牛粪化为灰烬,泥坯烧结变陶。至此,烧制过程结束,冷却几小时即可拨开烧土取出陶器。一件件陶坯由土黄色变为褐红色,体积略有收缩,泥土化陶,完成了火与土的熔炼艺术,成为一件具有实用功能的日用生活器皿。
  制陶人平时仍以农耕为主,仅在春耕前或秋收后农闲时才制作陶器。在西藏几乎没有以烧陶为生的职业制陶人,称他们为陶农更为贴切。
  陶农们心怀喜悦地将自己的作品简易包装捆扎,装上马车或拖拉机,近些距离的以牦牛或驴驮,带去城镇或邻乡销售。也可以物易物,用陶器换取青稞、干肉或盐巴等生活物品。如此一来,一户陶农(一人或父子2人、弟兄2—3人)一年下来可烧制销售二三百件大小陶器,因而陶农家的经济状况一般略好于普通农户。
  制陶村向外输出了精美陶器,却大片挖走了当地的草坪绿茵,致泥沙暴露,十几年至几十年草不复生。平时自家的牛粪舍不得烧茶煮饭,甚至还要从外乡买些牛粪来补充燃料,烧陶留下的却是一堆失去了有机质的陶土灰烬,要若干年后才能返还农田。以长远的生态环境损失换取了眼前的收益,为此而付出了高昂的生态成本代价。
  因职业关系,我曾对西藏墨竹工卡、林周、扎朗、江孜、谢通门等县的制陶村多次进行调查采访,与陶农深入了解生存状况、面临困难和他们的真心愿望,多数陶农只是为自家生活日用需要,或为乡邻村民亲朋好友订制,每年农闲时节,不紧不忙中烧制陶器,并不拿他当作主要营生。
  千百年来,陶器在藏族生活中担当着重要角色,每日里燃烧桑烟的香炉、节日里燃灯供佛的油盏,以至烧香礼佛的香炉,都离不开大小陶器,是烧饭、酿酒、喝茶、饮酒、烹饪乃至储粮、盛水、装油都离不开的主要生活器具。陶器不仅仅作为日常生活用具,也是藏族百姓家中最为普及和讲究的工艺品,在藏族百姓生活中,陶器没有实用具和工艺品之分,既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也是生活中的亲密伙伴。期待当地政府能帮助陶农合理解决既能保护好生态,又能使这项古老的工艺得以传承延续的好办法。
  期待火与土的艺术新生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后,随着钢铝、塑料制品大量面市,轻便而坚固耐用的现代器皿取代笨重而容易破损的陶器已成必然,陶器逐渐淡出了藏族群众的生活。
  最早取代西藏陶器的日用器皿是平底平盖的铝制“汉阳锅”。上世纪50至70年代,西藏从城镇到乡村,市场上无处不见它的身影,无论家中煮饭或野地烧茶,几乎无可替代。直至今天,仍有不少农牧民还在使用,“汉阳”一词作为锅的藏语音译而直接成为藏语词汇。
  塑料制品取代陶器则来得更加凶猛。上世纪70年代,塑料制品陆续进入生活用具市场,最先是塑料面盆,随后是塑料水壶等。1975年9月,西藏自治区成立十周年大庆,时任中央代表团团长的华国锋率团赴藏庆贺,中央特地为西藏定制了大批藏式塑料青稞酒壶,赠送全区,深受群众喜爱,后来,华国锋任国家领导人,城乡居民把当年中央赠送的酒壶尊称为“华壶”,爱惜有加,使用至今,在农村偏远地方仍有少量留存,并为一些人士收藏保存,视为文物。
  目前西藏市场上以塑料代替藏式陶器的酒壶、茶壶以及酥油壶约有十多种,品种多样,做工精致,粗笨的陶器无以匹敌,自惭形秽,遁出市场。历来深受藏族群众喜爱、样式和透气性俱佳的陶制花盒更是无影无踪,完全被各色式样的塑料花盆取而代之,挤出市场和居家庭院。
  物极必反,在品种繁多的塑料、不锈钢制品占居日用器具市场几十年之后。陶器没有化学品污染,没有致病物残留,能保持食品原汁源味、青稞酒的甘醇、酥油茶的奶香,还具有保温隔热、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污染的优点,具有良好环保和生态效益。人们又以怀旧心理情结,找回祖辈们使用的陶器逐步替代或减少对塑料、钢铝制品的使用。更有人收藏老旧陶器,作为工艺品摆件摆放居室书房,当作供品一般摆放陈列,为现代居家增辉,使之焕发传统工艺历史文化之光芒。在短短几年间,民间早已弃用的旧陶器赫然摆上了文物古董摊点,以几百上千甚至万元以上的价格,被国内外游客收藏,或进入艺术品市场。有识之士随之吁请政府抢救濒临失传的民间手工制陶,恢复传统制陶工艺,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加强扶持生产,还陶制品以应有的历史地位和工艺价值。部分文化公司和工艺品店,悄然潜入制陶村调研发掘,帮助陶农改进工艺,把传统的实用器具改进设计,把传统陶器做成民族特色浓郁的现代工艺品,进入旅游纪念品市场,经由旅游者带向区外,走向世界,使古老的火与土的艺术焕发出新的光辉。
其他文献
又是冬天了,天蓝得有些不真实,昨夜落在山上的霜雪,已被热烈的阳光晒得无影无踪了。偶尔向高处仰望,一座金顶的大寺在香烟缭绕中镇守穹天。我在山脚下,沿着沧桑的石板路,走向古城的深处。  这里就是独克宗古城,坐落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香格里拉县建塘镇上,因而也叫建塘古城。这里海拔3300米,在群山环绕中的这块开阔的坝子上,有一座形似大龟的小山包,人们叫它大龟山,各族人民世代居住在山包的周围,久而久之就
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格萨尔”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说熟悉,是因为“80后”甚至“90后”或多或少都会在课本中接触这个词;说陌生,是因为大多数年轻人并不真正了解《格萨尔王传》到底讲了什么样的故事,以及这部世界上最长的史诗对于我们民族和世界的意义。  如今,在中国,藏族史诗《格萨尔》已经跨越了民族的界限,成为我们国家精神宝藏中异常夺目的瑰宝。2006年5月20日,“格萨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
【摘 要】品德课程的教学离不开课前资料的收集与利用,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品德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在资料的收集时应遵循明指导、示方法、细分工、巧利用的原则,帮助学生有效完成收集。在课堂教学时,则要通过丰富的活动,灵活的形式,让资料得以多层次、多维度、高实效的利用。  【关键词】资料收集 利用 多彩服饰  教科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固定不变的。教科书内的内容也无法全面涵盖所有学科的所有内容。更多的时候,教
8月,是西藏一年中最美的时节。对中外游客来说,夏日的西藏,不仅气候凉爽,空气中较高的氧含量也进一步减少了来藏的心理负担。因此,每年这个时候,西藏各地都呈现出旅游井喷、一票难求的火爆景象。    西藏有了本土航空公司    2011年7月26日,西藏自治区首家本土化民用航空公司西藏航空有限公司成立暨首航仪式在拉萨贡嘎机场举行。10时27分,西藏航空首架航班从拉萨贡嘎机场飞往西藏阿里昆沙机场,机型为空
【摘 要】研究人员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某区131位在岗资源教师的胜任力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区域内资源教师的胜任力状况一般;资源教师胜任力受职称、教龄、从事专业年限和接受培训情况的影响。研究人员就此从政策保障、群体优化、靶向施训、持续培育四个方面提出相关改善策略,以期提升资源教师的胜任力。  【关键词】随班就读; 资源教师; 胜任力;队伍建设  一、引言  资源教室是我国开展融合教育工作的主要
继去年10月深入雅鲁藏布大峡谷进行科学调查,今年6月21日,IBE再次前往大峡谷展开科考工作。此次项目举办方还特意从5268名志愿者中遴选了两位志愿队员一起参与。他们的科考日志,既是对科考活动客观、平实的记录,也是作为非专业人士直面大峡谷生物多样性时最直接的感受。    A队孙淑君:享受科学盛筵    6120清晨五点半,小雨中的成都还没有醒来,我们就怀揣着奔赴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欣喜出发了。IBE老
由西藏林芝地区行政公署主办,林芝地区旅游局、林芝地区摄影家协会共同承办的“秘境林芝”——旅游摄影大赛秋冬季作品征集活动已经结束,通过网络投票和专家评选,最终从众多的应征作品中精选出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作品共25件,最高奖金额度达2万元。所征集作品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林芝非比寻常的美,更好地展示了“中国之美”、“林芝之美”“人性之美”。
马鹿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各地的马鹿形态均有差异,在全世界共分化为23个亚种。  中国的马鹿大约有7—9个亚种之多,而且大多是中国的特产亚种,西藏亚种即属其中一种。  洛桑和次杰,是桑日县林业局在增期乡仅有的两名野生动物保护员。洛桑记得在他小时候,村民只要见到马鹿活动就会组成小的打猎队,带着猎狗进山猎杀马鹿,把肉带回大家分掉,鹿的皮和角一般则被抛弃。马鹿的数量很少,但那时候村民们每年都有收获。1
在2007年,我还是一名少不经事的大三学生,背起行囊去西藏的念头全是源于当时摄影课上老师播放的吕楠先生的《四季》,这组作品给了我很大的震撼,以至于驱使着我在那一年义无反顾的手持相机跳上了朝向拉萨而去的火车。当时西安到拉萨的车票已经售完,于是决定先到西宁,再从西宁到拉萨。火车一夜奔波,第二天早上到达西宁火车站,温度骤然降低,虽然穿着随身带的外套,但仍旧寒意依然。可胸中那团抑制不住的激动却丝毫未减,于
高级教练机主要承担飞行员的高级训练任务,即在飞行速度、高度、加速度和飞行环境条件与作战飞机接近或相同的范围内,完成驾驶技术和战斗技术的训练。高级教练机正朝着一机多用的方向发展,除了可以满足高级训练任务的要求外,还能兼顾更多的战斗训练任务,作为轻型的战斗/攻击机执行战斗任务。目前世界上的主要高级教练机型号有美国的T-38C、俄罗斯的雅克-130、意大利的M-346、韩国的T-50、中国的“山鹰”和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