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标准》中的德育工作,结合学校实际开展的工作目标阐述当今形势下德育教育在学校中的作用。并利用了古今中外名人的警句来加以分析,德育乃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 ,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原则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关键词:德育;学校;教师;爱;留守儿童
德育乃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 ,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原则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阶级社会中有鲜明的阶级性,为历代统治阶级所重视。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德育居于首位,所谓“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孟子·滕文公上》)。在西方,古希腊也很重视德育。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是可以通过教育培养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培养美德必须实践,并通过理性的教育,形成道德习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J.-J.卢梭的德育思想具有强烈的反宗教倾向。他尊重儿童的天性,强调自然发展的法则。19世纪德国教育家J.F.赫尔巴特认为,知识和行为之间,道德和理智之间不应分裂开来。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J.杜威主张通过学校的“典型的社会生活”培养“有利于社会秩序”的道德习惯。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德育是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方面,是培养全面发展新人的重要途径。它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三个方面。1982年邓小平《在军委座谈会上的讲话》,第一次准确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 。” 为适应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社会主义学校的德育,受社会经济政治和青少年儿童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所制约,同智育、体育、美育等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促进。
一、用“爱”引导,让孩子在这爱的阳光沐浴下健康成长
“爱”是人类最永恒的话题,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也可以说是世间上最具独特的一种灵魂牵引。教育也是如此,他可说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关键,也是根本。因为教师的职责不是给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而是要升华为精神理念的洗礼,只有这样才可会对学生内心的影响。因为任何事情只要我们触及了对方的灵魂,才会对孩子的灵魂进行牵引。只有这样才可以和孩子进行心灵沟通,才可以达到师生的情谊。只有这样才可以培养出学生的个性,同时也能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快乐成长健康的成长!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喜一怒都将影响着学生的情感变化,获得教师的鼓励是学生获取成功的动力。因此我们一定要多给孩子鼓励,尤其是在学生困难无助时,我们越要把爱的阳光洒向每个学生,寻找他们隐藏的亮点,消除他们心中的失落,拨亮他们心中渴求的欲望之火,带领他们自觉走出困难,鼓足拨开云雾见晴天,通向成功的彼岸。前苏联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每个孩子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教师就应该努力用爱营造一个好的教学氛围,让孩子在这爱的阳光沐浴下健康成长。
二、关心关爱留守儿童
学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细胞,要构建和谐校园对首要条件就是学校的人际关系要和谐,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和谐。为此前两者都好说,关键是后者,因为在和谐社会发展的今天,社会的两大弱势群体就是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而关注留守儿童的发展就落在学校的肩上。关注的这类留守儿童我进行分步走法:
1.制定阶段性的工作计划
不定时的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和深入到学生家庭中;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取得家长的支持,形成家校合一的同时在进行制定阶段性的工作计划。第一步就是收集统计全校留守儿童的资料;第二步就是对留守儿童进行1~2个月的观察;第三步就是针对留守儿童中性格怪癖的娃娃进行对象性帮扶。使这些留守儿童都能正常的进行交往
2.组织家访,建立家校联系机制
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家访是我们每个教师重要的工作之一,家访的目的是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和生长的环境,让后才可因材施教。因为长期的教育经验告诉我们,家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而对留守儿童家访首要条件是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制度,将留守儿童的档案归档,然后再将这些留守儿童进行对象调查1—2个月,并做好记录,然后将这些再与监护家长或代理家长进行沟通。 并把每次的家访(包括打电话交流)作好记录,在进行分析。这样坚持下来使得这些行为怪癖学生的行为习惯得到了一些改善,学习成绩也有了新的起色。
3.以活动为载体,强化留守儿童的法律意识
在学校多开展一些活动,其目的就是让留守儿童的内心早日找回自信,多参与多结交,这样就可打开他们内心世界,使我们教师在开展工作时会更方便,更容易在活动中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学到知识,增进友谊,同时也使他们的身体得到锻炼。再就是利用每周的班会,开展手拉手、认识周围、感恩父母等一系列的活动来认识自己,知道奋斗。每年六一活动让学生们尽情的展示自己自编自演的节目,并要邀请孩子的父母或监护人共同参与。这样就让留守儿童明白我们都爱他,没有丢弃它。
4.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对留守问题学生进行帮扶结对
学生成长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未来,所以学校对每个学生都建立了一份成长档案,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写自己的历史,给他们一个自我的真实写照,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等观念。对于留守就更不用说了。
5.典型引路,树立榜樣
谈到典型和树立榜样,那就得从上个世纪50~60年代说起,当初是我国伟大领袖毛主席提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雷锋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时代的最强者,加之目前我市也提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口号。大量的数据就可表明典型的例子和树立榜样是我们时代的需要。
例如学校评三好生、优秀干部、精神文明先进个人或少先队评优秀干部和优秀组织者。这些都是在学生身边选出,同时也给这些孩子们指引了方向和奋斗目标。经过数年的经验总结得出一个道理,多一点关爱,少一点批评,并可促使孩子们前进,同时也让孩子们找回自己,让留守孩子得到温暖,得到爱,怪癖学生就不在怪癖,构建和谐校园也就不再是难事了。
参考文献:
[1] 明堂论.《孟子·滕文公上》
[2]教育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3] 魏书生.《如何当好一个班主任》.
[4] 余美德、周光琴.《关注留守怪癖学生 构建和谐校园》.《读写算》
关键词:德育;学校;教师;爱;留守儿童
德育乃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 ,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原则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阶级社会中有鲜明的阶级性,为历代统治阶级所重视。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德育居于首位,所谓“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孟子·滕文公上》)。在西方,古希腊也很重视德育。苏格拉底认为美德是可以通过教育培养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培养美德必须实践,并通过理性的教育,形成道德习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J.-J.卢梭的德育思想具有强烈的反宗教倾向。他尊重儿童的天性,强调自然发展的法则。19世纪德国教育家J.F.赫尔巴特认为,知识和行为之间,道德和理智之间不应分裂开来。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J.杜威主张通过学校的“典型的社会生活”培养“有利于社会秩序”的道德习惯。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德育是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方面,是培养全面发展新人的重要途径。它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三个方面。1982年邓小平《在军委座谈会上的讲话》,第一次准确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主要是使我们的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讲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人民 。” 为适应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社会主义学校的德育,受社会经济政治和青少年儿童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所制约,同智育、体育、美育等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促进。
一、用“爱”引导,让孩子在这爱的阳光沐浴下健康成长
“爱”是人类最永恒的话题,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也可以说是世间上最具独特的一种灵魂牵引。教育也是如此,他可说是教育的灵魂和生命。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关键,也是根本。因为教师的职责不是给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而是要升华为精神理念的洗礼,只有这样才可会对学生内心的影响。因为任何事情只要我们触及了对方的灵魂,才会对孩子的灵魂进行牵引。只有这样才可以和孩子进行心灵沟通,才可以达到师生的情谊。只有这样才可以培养出学生的个性,同时也能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快乐成长健康的成长!
教师的一言一行、一喜一怒都将影响着学生的情感变化,获得教师的鼓励是学生获取成功的动力。因此我们一定要多给孩子鼓励,尤其是在学生困难无助时,我们越要把爱的阳光洒向每个学生,寻找他们隐藏的亮点,消除他们心中的失落,拨亮他们心中渴求的欲望之火,带领他们自觉走出困难,鼓足拨开云雾见晴天,通向成功的彼岸。前苏联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每个孩子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教师就应该努力用爱营造一个好的教学氛围,让孩子在这爱的阳光沐浴下健康成长。
二、关心关爱留守儿童
学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细胞,要构建和谐校园对首要条件就是学校的人际关系要和谐,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和谐。为此前两者都好说,关键是后者,因为在和谐社会发展的今天,社会的两大弱势群体就是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而关注留守儿童的发展就落在学校的肩上。关注的这类留守儿童我进行分步走法:
1.制定阶段性的工作计划
不定时的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和深入到学生家庭中;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取得家长的支持,形成家校合一的同时在进行制定阶段性的工作计划。第一步就是收集统计全校留守儿童的资料;第二步就是对留守儿童进行1~2个月的观察;第三步就是针对留守儿童中性格怪癖的娃娃进行对象性帮扶。使这些留守儿童都能正常的进行交往
2.组织家访,建立家校联系机制
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家访是我们每个教师重要的工作之一,家访的目的是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和生长的环境,让后才可因材施教。因为长期的教育经验告诉我们,家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而对留守儿童家访首要条件是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制度,将留守儿童的档案归档,然后再将这些留守儿童进行对象调查1—2个月,并做好记录,然后将这些再与监护家长或代理家长进行沟通。 并把每次的家访(包括打电话交流)作好记录,在进行分析。这样坚持下来使得这些行为怪癖学生的行为习惯得到了一些改善,学习成绩也有了新的起色。
3.以活动为载体,强化留守儿童的法律意识
在学校多开展一些活动,其目的就是让留守儿童的内心早日找回自信,多参与多结交,这样就可打开他们内心世界,使我们教师在开展工作时会更方便,更容易在活动中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学到知识,增进友谊,同时也使他们的身体得到锻炼。再就是利用每周的班会,开展手拉手、认识周围、感恩父母等一系列的活动来认识自己,知道奋斗。每年六一活动让学生们尽情的展示自己自编自演的节目,并要邀请孩子的父母或监护人共同参与。这样就让留守儿童明白我们都爱他,没有丢弃它。
4.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对留守问题学生进行帮扶结对
学生成长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未来,所以学校对每个学生都建立了一份成长档案,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写自己的历史,给他们一个自我的真实写照,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等观念。对于留守就更不用说了。
5.典型引路,树立榜樣
谈到典型和树立榜样,那就得从上个世纪50~60年代说起,当初是我国伟大领袖毛主席提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雷锋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时代的最强者,加之目前我市也提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口号。大量的数据就可表明典型的例子和树立榜样是我们时代的需要。
例如学校评三好生、优秀干部、精神文明先进个人或少先队评优秀干部和优秀组织者。这些都是在学生身边选出,同时也给这些孩子们指引了方向和奋斗目标。经过数年的经验总结得出一个道理,多一点关爱,少一点批评,并可促使孩子们前进,同时也让孩子们找回自己,让留守孩子得到温暖,得到爱,怪癖学生就不在怪癖,构建和谐校园也就不再是难事了。
参考文献:
[1] 明堂论.《孟子·滕文公上》
[2]教育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3] 魏书生.《如何当好一个班主任》.
[4] 余美德、周光琴.《关注留守怪癖学生 构建和谐校园》.《读写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