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的地理新教材试教试验和教改实验,使我们感觉到:国家新地理课程标准和人教社地理新教材给初中地理教学带来了“春风和春雨”,但怎样使初中地理课满园春色、春华秋实,就是一个新的教育理想转化为实践,并指导实践显示其现实价值的重大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让地理课焕发出生命活力。教会学生学习,传授有效的学习策略,已被当前教育界视为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生负担,解决现行“应试教育”形态与社会需求的矛盾的有效途径。学习策略教育成为了当前教育领域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和遍及全球探讨的热点问题。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叶圣陶先生也曾多次指出 “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教会学生学习,是现代教学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在几年的地理教学中,我作一些实践,并有所收获:
一、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能钻得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著名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就是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求知的欲望强烈,以学为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鼓励他们热爱它,主动学习它,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人的一生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和追求,这种学习主要是依靠自身对环境的认识和亲历经验的反思来进行,人们也是以此方式来改善自己的身心素质的。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人是一个未完成的动物,只有通过经常地学习,才能完善自己。使学生认识到终身学习是必须的。但学习也有主动和被动之分,没有形成终身教育观念的人远不能形成学习的自觉和自主性。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的这种自觉性程度不高的学习状况,它以激发人的学习热情为动因,使人们变被动的接受客观知识到主动地提高内在素质。
学生如果讨厌学习就是教育的失败。地理教学要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强调理解而不是知识量,提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而不是机械记忆和被动模仿,鼓励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和学生之间的讨论。这种交互式的教学方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引导和鼓励学生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探究意识,掌握基本地理事实、概念和技能,增强地理学习能力,形成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念。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信息日益更新的今天,方法和能力、态度和观念比知识更重要。
二、建立和谐的地理课堂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遗传方式和交往方式,是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和再创造。人的遗传交往、自身的再生产和再创造是不能替代的。因此,教育活动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主、自尊、适宜、创造。多年的教育改革实践也证明:学生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索,不断变革的过程,是学生不断发现知识规律与原理、不断修正自己的过程。而学生的发展必须主动,学生的成长无法替代。提高学生个体的学习力、创造力已成为现代社会衡量学生的主要标志。我们认为:国家新课程标准和人教社地理新教材只有经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才能变成学生能够接受的知识,容易让学生自己理解和接受的知识,才能发挥教育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国家新课程标准和人教社地理新教材要把“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的生活”作为设计和编写依据的根源所在。
美国当代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布鲁纳和奥苏贝尔(D?P Ausubel)也曾说过“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高认知的过程,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是一个积极主动并不断内化的过程”。所以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关键在于学生自己的内化,,教师只是引导者、帮助者。学生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提高元认知能力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提高调控学习能力的过程。
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学生喜欢学,不要只把国家新课程标准和人教社地理新教材看成学生必须毫无保留接受的对象。试教教师的责任是:深刻理解国家新课程标准和人教社地理新教材的编写意图,然后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学校条件选择最优化的地理教学方式方法。这半年多的试教实验证明:体验学习和参与实践是学生掌握技能和知识的基础,以活动促发展是教材设计的核心──“活动中学习”、“合作中学习”、“做中学”。 当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现状表明,以传授和记忆知识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为此,教育观念在不断更新,教育改革在日趋深化,这种更新和深化已深入到地理教学课堂。在调研和听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有逐渐提高的趋势,其原因在于:第一,实行参与式教学有助于使学生投身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发挥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有利于学生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第二,学生厌烦教师的“满堂灌”,迫切希望自己在地理课上“多说说”,教学参与意识非常强烈。学生参与式课堂教学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1)地理模型制作。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有选择地制作地理实物模型,使学生在“学与做”中学地理。例如,有意识地制作一些地理实物模型,如地球仪、等高线、省级政区拼图游戏等,促进学生的地理感知,并激发其学习兴趣。通过参与模型制作,动手又动脑。(2)设疑问答。教师通过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如有的教师在讲授高中地理第一章中的四季成因问题时,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层层设问,循循诱导,分析和归纳出四季变化的原因。地球自转→地球公转→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变化→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参与式教育,形式多样,不拘泥于以上两种,但使用时应注意做到“三多”:多给学生提供自我选择、设计的机会;多给学生提供表达独特性思想和感情的机会;多给学生提供自我评价的机会。
给学生权利让学生自主选择,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自主体验,给学生困难让学生自主克服,给学生问题让学生自主找答案,给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锻炼,给学生空间让学生自己前进,给学生活动的机会促进学生发展”。一节讨论课、一节活动课、一次科学探究、一次研究性学习,一次合作学习、一次专题采访、一次社会公益活动,一次主题班会,一个调查报告、一份小报(板报)汇报活动,均可锻炼学生能力。甜酸苦辣,成功失败对学生都有帮助,要尊重学生属于自己的体验,让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去体验甜酸苦辣成功失败……这些对学生而言是一笔无法估价的“财富”。
我们认为,学生活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活动与课外学习活动;动手做中学与动脑想中学;目的单一性活动与目的综合性活动等等。开学初,试教教师必须明确的学生活动的几种主要类型是: 需学生课下准备、展示交流的活动:如收集资料,编辑小报,采访活动,定向越野,小制作,家庭调查等等。这类活动在绪论课上就要告诉学生,并明确活动的目的要求。 需学生课下准备、课上交流的活动:如小小气象预报员,辩论会,小论坛,小专家,地理演讲等等。这类活动也要在绪论课上就要告诉学生,并明确活动的目的要求。
不需学生课下准备、教师课上发资料(或创设情境)活动:如围绕某一话题,让学生讨论,或让学生活动,或进行法庭辩论等等。这类活动多数是在示范课、评优课、研究课上采用,重点是展示如何教会学生某种方法、或培养某种能力、树立某一观念──给学生装上“地理的头脑”,会用地理的眼光看世界。这类活动无须提前告诉学生,只要教师明确活动的目的要求,提早作好准备即可。
综上所述,还必须研究确定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各项活动的教学目标。虽然课程标准中对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内容已有要求,但是新地理课程标准为了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学习地理,“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地理教学的开放性,鼓励学生对所学地理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保证教学的弹性,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这就要求地理新教材的编写要有利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教学内容安排要具有层次性和一定的弹性;这就要求试教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明确地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的要求,并根据要求对地理教学内容及时地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此时制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已不是简单的在原有目标基础上的加减法“运作”。而是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对每一知识层次的教学要求的“度”有正确认识和把握,另一方面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应加强对学生读图、用图基本技能的训练、能力的培养、以及正确的思想教育观点的渗透,以实现初中地理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和教学要求的多层次化。无疑,这将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全面发展。
在几年的地理教学中,我作一些实践,并有所收获:
一、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就会入迷;入迷,就能钻得进去,学习就会有成效。著名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就是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求知的欲望强烈,以学为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鼓励他们热爱它,主动学习它,才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人的一生总是在不断地学习和追求,这种学习主要是依靠自身对环境的认识和亲历经验的反思来进行,人们也是以此方式来改善自己的身心素质的。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人是一个未完成的动物,只有通过经常地学习,才能完善自己。使学生认识到终身学习是必须的。但学习也有主动和被动之分,没有形成终身教育观念的人远不能形成学习的自觉和自主性。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的这种自觉性程度不高的学习状况,它以激发人的学习热情为动因,使人们变被动的接受客观知识到主动地提高内在素质。
学生如果讨厌学习就是教育的失败。地理教学要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强调理解而不是知识量,提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而不是机械记忆和被动模仿,鼓励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和学生之间的讨论。这种交互式的教学方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引导和鼓励学生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探究意识,掌握基本地理事实、概念和技能,增强地理学习能力,形成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念。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信息日益更新的今天,方法和能力、态度和观念比知识更重要。
二、建立和谐的地理课堂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遗传方式和交往方式,是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和再创造。人的遗传交往、自身的再生产和再创造是不能替代的。因此,教育活动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自主、自尊、适宜、创造。多年的教育改革实践也证明:学生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索,不断变革的过程,是学生不断发现知识规律与原理、不断修正自己的过程。而学生的发展必须主动,学生的成长无法替代。提高学生个体的学习力、创造力已成为现代社会衡量学生的主要标志。我们认为:国家新课程标准和人教社地理新教材只有经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才能变成学生能够接受的知识,容易让学生自己理解和接受的知识,才能发挥教育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国家新课程标准和人教社地理新教材要把“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的生活”作为设计和编写依据的根源所在。
美国当代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布鲁纳和奥苏贝尔(D?P Ausubel)也曾说过“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高认知的过程,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是一个积极主动并不断内化的过程”。所以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关键在于学生自己的内化,,教师只是引导者、帮助者。学生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提高元认知能力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提高调控学习能力的过程。
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学生喜欢学,不要只把国家新课程标准和人教社地理新教材看成学生必须毫无保留接受的对象。试教教师的责任是:深刻理解国家新课程标准和人教社地理新教材的编写意图,然后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学校条件选择最优化的地理教学方式方法。这半年多的试教实验证明:体验学习和参与实践是学生掌握技能和知识的基础,以活动促发展是教材设计的核心──“活动中学习”、“合作中学习”、“做中学”。 当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现状表明,以传授和记忆知识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为此,教育观念在不断更新,教育改革在日趋深化,这种更新和深化已深入到地理教学课堂。在调研和听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有逐渐提高的趋势,其原因在于:第一,实行参与式教学有助于使学生投身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发挥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有利于学生个性全面和谐的发展。第二,学生厌烦教师的“满堂灌”,迫切希望自己在地理课上“多说说”,教学参与意识非常强烈。学生参与式课堂教学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1)地理模型制作。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有选择地制作地理实物模型,使学生在“学与做”中学地理。例如,有意识地制作一些地理实物模型,如地球仪、等高线、省级政区拼图游戏等,促进学生的地理感知,并激发其学习兴趣。通过参与模型制作,动手又动脑。(2)设疑问答。教师通过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如有的教师在讲授高中地理第一章中的四季成因问题时,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层层设问,循循诱导,分析和归纳出四季变化的原因。地球自转→地球公转→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变化→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参与式教育,形式多样,不拘泥于以上两种,但使用时应注意做到“三多”:多给学生提供自我选择、设计的机会;多给学生提供表达独特性思想和感情的机会;多给学生提供自我评价的机会。
给学生权利让学生自主选择,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自主体验,给学生困难让学生自主克服,给学生问题让学生自主找答案,给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锻炼,给学生空间让学生自己前进,给学生活动的机会促进学生发展”。一节讨论课、一节活动课、一次科学探究、一次研究性学习,一次合作学习、一次专题采访、一次社会公益活动,一次主题班会,一个调查报告、一份小报(板报)汇报活动,均可锻炼学生能力。甜酸苦辣,成功失败对学生都有帮助,要尊重学生属于自己的体验,让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去体验甜酸苦辣成功失败……这些对学生而言是一笔无法估价的“财富”。
我们认为,学生活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活动与课外学习活动;动手做中学与动脑想中学;目的单一性活动与目的综合性活动等等。开学初,试教教师必须明确的学生活动的几种主要类型是: 需学生课下准备、展示交流的活动:如收集资料,编辑小报,采访活动,定向越野,小制作,家庭调查等等。这类活动在绪论课上就要告诉学生,并明确活动的目的要求。 需学生课下准备、课上交流的活动:如小小气象预报员,辩论会,小论坛,小专家,地理演讲等等。这类活动也要在绪论课上就要告诉学生,并明确活动的目的要求。
不需学生课下准备、教师课上发资料(或创设情境)活动:如围绕某一话题,让学生讨论,或让学生活动,或进行法庭辩论等等。这类活动多数是在示范课、评优课、研究课上采用,重点是展示如何教会学生某种方法、或培养某种能力、树立某一观念──给学生装上“地理的头脑”,会用地理的眼光看世界。这类活动无须提前告诉学生,只要教师明确活动的目的要求,提早作好准备即可。
综上所述,还必须研究确定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各项活动的教学目标。虽然课程标准中对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内容已有要求,但是新地理课程标准为了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学习地理,“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地理教学的开放性,鼓励学生对所学地理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保证教学的弹性,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这就要求地理新教材的编写要有利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教学内容安排要具有层次性和一定的弹性;这就要求试教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明确地理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的要求,并根据要求对地理教学内容及时地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此时制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已不是简单的在原有目标基础上的加减法“运作”。而是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对每一知识层次的教学要求的“度”有正确认识和把握,另一方面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应加强对学生读图、用图基本技能的训练、能力的培养、以及正确的思想教育观点的渗透,以实现初中地理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和教学要求的多层次化。无疑,这将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