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至今,我依然记得五十年前流传在青藏高原军营里的一句顺口溜:“高原缺乏青菜,豆腐豆芽挂帅。”
今天的人们听来会觉得奇怪,甚至认为有几分幽默,可是有谁知道,当年这顺口溜里掺杂着我们太多的酸楚和无奈。我眼前总是抹不掉昔日那幅惨兮兮的画面:逢年过节,军车从千里外的兰州、西宁、敦煌运来一些萝卜、白菜、芹菜等耐冻的蔬菜,汽车到了军营后,一车菜少说也会烂掉一半。我们很不情愿地将冻烂的菜扔向飘着雪片的荒野,剩下的那些还顽强绿着的菜便给我们清汤寡水的碗里添一些久盼的色彩。
那时候,每当我的筷头从碗里捞起一片青菜叶子,哪怕是一片即将烂掉的残菜帮子,也像抓住了一缕阳光,浑身生发着舒爽的力量。高原缺乏青菜的状况,一直延续到“文革”后期。在那个镐头也挖不透的冰冻天地里,军人们创造了一个苦中有乐的世界———在飞雪弥漫中搭起暖棚发出了豆芽。
在青藏高原发豆芽,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应对办法。以昆仑山为界,山南山北由于气温的悬殊差异,形成了“次寒”和“酷寒”两个高寒地带———这纯粹是我生造的两个词。“次寒”指一年的气温平均在10℃,最冷时可达-30℃;“酷寒”最冷时可到-40℃。在“次寒”格尔木生长的豆芽,我不但经常见到,而且亲身实践过。把黄豆用水浸泡一夜后分发到各班排,战士们用脸盆盛上黄豆,盖上玻璃片,利用每天不足两小时的日晒发豆芽。
当黄豆的顶端吐出两瓣嫩黄的小芽后,阳光仿佛懂得兵们“看菜”的心情,有意停留在芽尖上不动,让大家多欣赏一会儿。好个豆芽太阳花!晚上,大家把脸盆搬回宿舍,摆放在架板上,电灯光下,它依旧是一道耐看的风景。次日,战士再搬出去晒太阳。这道移动的豆芽风景,给寂寞的军营增添了许多美丽和生机!
在“酷寒”唐古拉山兵站,我见证了兵站发豆芽的艰辛。兵站会议室中间的地上,用汽油桶改装成的一个空心火炉,呼啦啦的火势24小时不断。一圈水泥墩围炉而砌,过往兵站的汽车兵挤坐在一起贴胸挨背地聊天、议事。最惹人上眼的应该是那些培育豆芽的盆盆罐罐,它们被兵们用竿儿、线儿巧妙地吊在火炉四周的半空中,战士们在下面取暖,众黄豆在空中发芽。
冰天雪地里,豆芽生长缓慢,不熬个十天半月见不着豆子开口。好不容易盼到豆芽长出来了,战士们却不急着让它上餐桌,而是摆放在接待室让过往的战士欣赏绿色。今日从拉萨归来的官兵看菜,明儿来自柴达木的战友赏景。只是观赏,谁也舍不得吃。直到有一日,豆芽长到一拃高了,开始枯萎了,餐桌上才摆上这道豆芽菜。这样的豆芽菜咽到肚子里,好些天大家都觉得心里暖暖的。
在青藏高原千辛万苦发豆芽的那页历史,早就翻篇了,可是我总不断地回忆起那些苦日子,而且会时不时向身边的年轻人津津有味地提起它。我们何尝不明白,那时候被我们当宝贝疙瘩的豆芽风景,其实只是枯瘦蔫菜?可是我们就是那么满足于它带给高原军人的幸福,把它当成美丽的鲜花去爱。因此,我要说,如果一个人的欲望不那么多,我们就有使自己人生圆满的可能,就能有一种高尚的精神支撑自己跨越原本过不去的门槛。
今天的人们听来会觉得奇怪,甚至认为有几分幽默,可是有谁知道,当年这顺口溜里掺杂着我们太多的酸楚和无奈。我眼前总是抹不掉昔日那幅惨兮兮的画面:逢年过节,军车从千里外的兰州、西宁、敦煌运来一些萝卜、白菜、芹菜等耐冻的蔬菜,汽车到了军营后,一车菜少说也会烂掉一半。我们很不情愿地将冻烂的菜扔向飘着雪片的荒野,剩下的那些还顽强绿着的菜便给我们清汤寡水的碗里添一些久盼的色彩。
那时候,每当我的筷头从碗里捞起一片青菜叶子,哪怕是一片即将烂掉的残菜帮子,也像抓住了一缕阳光,浑身生发着舒爽的力量。高原缺乏青菜的状况,一直延续到“文革”后期。在那个镐头也挖不透的冰冻天地里,军人们创造了一个苦中有乐的世界———在飞雪弥漫中搭起暖棚发出了豆芽。

在青藏高原发豆芽,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应对办法。以昆仑山为界,山南山北由于气温的悬殊差异,形成了“次寒”和“酷寒”两个高寒地带———这纯粹是我生造的两个词。“次寒”指一年的气温平均在10℃,最冷时可达-30℃;“酷寒”最冷时可到-40℃。在“次寒”格尔木生长的豆芽,我不但经常见到,而且亲身实践过。把黄豆用水浸泡一夜后分发到各班排,战士们用脸盆盛上黄豆,盖上玻璃片,利用每天不足两小时的日晒发豆芽。
当黄豆的顶端吐出两瓣嫩黄的小芽后,阳光仿佛懂得兵们“看菜”的心情,有意停留在芽尖上不动,让大家多欣赏一会儿。好个豆芽太阳花!晚上,大家把脸盆搬回宿舍,摆放在架板上,电灯光下,它依旧是一道耐看的风景。次日,战士再搬出去晒太阳。这道移动的豆芽风景,给寂寞的军营增添了许多美丽和生机!
在“酷寒”唐古拉山兵站,我见证了兵站发豆芽的艰辛。兵站会议室中间的地上,用汽油桶改装成的一个空心火炉,呼啦啦的火势24小时不断。一圈水泥墩围炉而砌,过往兵站的汽车兵挤坐在一起贴胸挨背地聊天、议事。最惹人上眼的应该是那些培育豆芽的盆盆罐罐,它们被兵们用竿儿、线儿巧妙地吊在火炉四周的半空中,战士们在下面取暖,众黄豆在空中发芽。
冰天雪地里,豆芽生长缓慢,不熬个十天半月见不着豆子开口。好不容易盼到豆芽长出来了,战士们却不急着让它上餐桌,而是摆放在接待室让过往的战士欣赏绿色。今日从拉萨归来的官兵看菜,明儿来自柴达木的战友赏景。只是观赏,谁也舍不得吃。直到有一日,豆芽长到一拃高了,开始枯萎了,餐桌上才摆上这道豆芽菜。这样的豆芽菜咽到肚子里,好些天大家都觉得心里暖暖的。
在青藏高原千辛万苦发豆芽的那页历史,早就翻篇了,可是我总不断地回忆起那些苦日子,而且会时不时向身边的年轻人津津有味地提起它。我们何尝不明白,那时候被我们当宝贝疙瘩的豆芽风景,其实只是枯瘦蔫菜?可是我们就是那么满足于它带给高原军人的幸福,把它当成美丽的鲜花去爱。因此,我要说,如果一个人的欲望不那么多,我们就有使自己人生圆满的可能,就能有一种高尚的精神支撑自己跨越原本过不去的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