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束美丽豆芽花

来源 :特别健康·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zhe16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至今,我依然记得五十年前流传在青藏高原军营里的一句顺口溜:“高原缺乏青菜,豆腐豆芽挂帅。”
  今天的人们听来会觉得奇怪,甚至认为有几分幽默,可是有谁知道,当年这顺口溜里掺杂着我们太多的酸楚和无奈。我眼前总是抹不掉昔日那幅惨兮兮的画面:逢年过节,军车从千里外的兰州、西宁、敦煌运来一些萝卜、白菜、芹菜等耐冻的蔬菜,汽车到了军营后,一车菜少说也会烂掉一半。我们很不情愿地将冻烂的菜扔向飘着雪片的荒野,剩下的那些还顽强绿着的菜便给我们清汤寡水的碗里添一些久盼的色彩。
  那时候,每当我的筷头从碗里捞起一片青菜叶子,哪怕是一片即将烂掉的残菜帮子,也像抓住了一缕阳光,浑身生发着舒爽的力量。高原缺乏青菜的状况,一直延续到“文革”后期。在那个镐头也挖不透的冰冻天地里,军人们创造了一个苦中有乐的世界———在飞雪弥漫中搭起暖棚发出了豆芽。
  在青藏高原发豆芽,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应对办法。以昆仑山为界,山南山北由于气温的悬殊差异,形成了“次寒”和“酷寒”两个高寒地带———这纯粹是我生造的两个词。“次寒”指一年的气温平均在10℃,最冷时可达-30℃;“酷寒”最冷时可到-40℃。在“次寒”格尔木生长的豆芽,我不但经常见到,而且亲身实践过。把黄豆用水浸泡一夜后分发到各班排,战士们用脸盆盛上黄豆,盖上玻璃片,利用每天不足两小时的日晒发豆芽。
  当黄豆的顶端吐出两瓣嫩黄的小芽后,阳光仿佛懂得兵们“看菜”的心情,有意停留在芽尖上不动,让大家多欣赏一会儿。好个豆芽太阳花!晚上,大家把脸盆搬回宿舍,摆放在架板上,电灯光下,它依旧是一道耐看的风景。次日,战士再搬出去晒太阳。这道移动的豆芽风景,给寂寞的军营增添了许多美丽和生机!
  在“酷寒”唐古拉山兵站,我见证了兵站发豆芽的艰辛。兵站会议室中间的地上,用汽油桶改装成的一个空心火炉,呼啦啦的火势24小时不断。一圈水泥墩围炉而砌,过往兵站的汽车兵挤坐在一起贴胸挨背地聊天、议事。最惹人上眼的应该是那些培育豆芽的盆盆罐罐,它们被兵们用竿儿、线儿巧妙地吊在火炉四周的半空中,战士们在下面取暖,众黄豆在空中发芽。
  冰天雪地里,豆芽生长缓慢,不熬个十天半月见不着豆子开口。好不容易盼到豆芽长出来了,战士们却不急着让它上餐桌,而是摆放在接待室让过往的战士欣赏绿色。今日从拉萨归来的官兵看菜,明儿来自柴达木的战友赏景。只是观赏,谁也舍不得吃。直到有一日,豆芽长到一拃高了,开始枯萎了,餐桌上才摆上这道豆芽菜。这样的豆芽菜咽到肚子里,好些天大家都觉得心里暖暖的。
  在青藏高原千辛万苦发豆芽的那页历史,早就翻篇了,可是我总不断地回忆起那些苦日子,而且会时不时向身边的年轻人津津有味地提起它。我们何尝不明白,那时候被我们当宝贝疙瘩的豆芽风景,其实只是枯瘦蔫菜?可是我们就是那么满足于它带给高原军人的幸福,把它当成美丽的鲜花去爱。因此,我要说,如果一个人的欲望不那么多,我们就有使自己人生圆满的可能,就能有一种高尚的精神支撑自己跨越原本过不去的门槛。
其他文献
金岳霖是哲学家,一生主要从事纯抽象思维的逻辑学研究,因而他谈吃的文字和其他文人相比,显得尤其特别,不仅有意思,而且有意义,甚至富于智慧,有一种哲学味。  金岳霖早年游学德国时,经常吃鹅,认为烤鹅很好吃,回国后就再没有吃过,由此引发这样一段颇有几分逻辑分析的批评和建议:  人们有一个很怪的先入之见:“那么大的东西好吃吗?”有这一奇怪思想的人所假设的前提是,禽兽越小越好吃。所谓“小”有两个意义,一是与
尸位素餐  光绪即位后,因不能获得西太后那拉氏的欢喜,略有权势的内监们亦多方加以阴损,所以光绪所用的御膳,亦往往食以隔宿而不新鲜的菜肴。不过体制未更,依然每次必开出两席,而每席菜肴的数目,仍然有数十盘之多,在桌上摆得满满的,但不是馊的,便是走了味的。光绪面对如许菜肴,有无从举箸之苦。有一次实在忍耐不住了,向伺候左右的小太监道:“以后不必再开两桌了,以省靡费;菜肴亦不必如此之多,只求新鲜足矣。”小太
强劲的东南风搅得海底开了锅,成百万成千万手指头大的小鱼,浩浩荡荡地挤在一起,密密麻麻地抱成一团,犹如黑压压的乌云;陡然间改变方向,翻出白亮的肚皮,于是黑压压又变成亮闪闪,造成一种变幻的壮观之美。然而,这是千千万万个愚蠢的生命,它们没有目标,也没有目的,所有的行动路线都是逃命。为此,它们一会儿蘑菇云般地升腾,一会儿又自由落体般地下沉;东躲西奔,左冲右突,花样不断翻新。  这一切皆因它们的后面跟随着一
车前子写过儿时吃糖,别的什么糖不记得了,只记得“躺在热被窝里吃酥糖,三九天气,吃得床单上都是沙沙碎屑,很不舒服”。他还说,他的牙就是吃酥糖吃坏的。  酥糖我当然吃过,江南的人谁没有吃过酥糖?现在也只有过年才吃一点,它成了传统产品,只有在景点或旅游商店才能见到。  今年春天雨水特别多,就像前年秋天桂花特别多一样,我在南京夫子庙一家茶楼又见到了酥糖,特地点它来吃。老板是个白面书生,他告诉我,这种糖从前
五张毕业证书,40年前我很珍视它们,藏在木箱底层,上面放了些书和当“礼服”穿的的确良衬衣,以及一条半新不旧的茄色裤子。  退休后,闲来无事,不知怎的,又想起它们,拿出来看看。  小学毕业证书上的照片,剃了个瓦片头,似乎向人炫耀说,土改时,人民政府分给我家瓦房,不再住茅草屋了,头顶上的这片瓦可以作证。脸部是皮包骨、棱角清晰的孩子相。之前没照过相,第一次摆姿势,显得很不自然;龇牙咧嘴,好像饿狼吃食,没
记得有文章写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法军和德军士兵在堑壕中互相谈话的轶事。然而,我仍然难以想象在那场战争中,中日两国的军人会有类似的交流。  直到我看完这段对话。  那么,就翻译一下吧。  日军士兵斋藤在修水前线作战,战斗间歇,到一条小河边用汽油桶洗水果,不小心汽油桶被水冲走了。日本兵跟在后面追,却发现汽油桶漂向了对岸。  这时,他发现对岸有个正在洗澡的中国兵,双方都大吃一惊。  因为都没有带枪,双方
新中国建立初期,陈毅曾担任上海市市长。有一次,他乘了两个小时的车就吸了近十支香烟。司机忍不住问陈毅:“陈老总,您的烟瘾怎么这么大?您说说,这吸烟究竟有啥好处呢?”  “吸烟对人体一点好处也没有,”陈毅摇着头接着说,“有时候,我看着烟卷在燃烧,感到自己也在随着毁灭哩!”  “那为啥您还要吸这么多的香烟呢?”司机追问道。陈毅坦率地回答:“惰性!惰性!说实话,我戒过几回,都没戒掉。”  1954年,陈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