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关雎》释义的不同

来源 :甘肃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mafanwok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关雎;释义;不同;分析
  〔中图分类号〕 G63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04(B)—0060—01
  
   《关雎》作为《诗经》的首篇,历代文人学者对其主题多有论述,但理解的差异却较大,本文将选取古代较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释义进行分析。
   《论语·八佾》云: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是孔子对该诗的评价,孔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评价?这正是孔子诗教的核心之一,即为政治教化服务的体现,要求人们守旧制而不犯上、批评而不破坏、怨刺而不作乱,表达思想感情要含蓄委婉。总之,先秦时期人们对《诗经》的解释注重的还是其政教意义,目的是在政治上的运用。先秦人说解经义或是断章取义,或是就诗义引申,未必与诗的本义相符,对诗歌本身的意义及其文学性很少提及。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的剧烈动荡、朝代的更迭频繁,对形成于忠于一国一君的政治传统无疑是巨大的冲击,并由此影响到文人立身行事的态度以及与之相关的许多道德伦理观念。此时,儒家独尊的地位也随之动摇,思想有了新的解放,经学失去了神圣性,政治的实际功能不再受特别的重视。这时士人解经注重个性,并在《诗经》的解释中注意其文学性。与汉代的传疏相比,魏晋人解诗破除礼教的束缚,更注重人情,文人们更多地从文学角度解释《诗经》。王肃针对《关雎》说:“哀窈窕之不得,思贤才之良质,无伤善之心焉。若苟慕其色,则善心伤也。”这样的解释遂未脱《小序》之说,却更贴近人情,表现出一定的文学意味。
   宋代对《诗经》的态度主要是怀疑和创新。不论尊序派还是废序派,都对《诗序》《传》《笺》提出了一定的怀疑,并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欧阳修的《诗本义》对《毛诗》提出了较为全面的怀疑和指责,注意从文学角度解说《诗经》。以往对《关雎》的解释多从《小序》之说,而欧阳修对《关雎》的解释却有所不同,他认为:“盖《关雎》之作,本以雎鸠比后妃之德,故上言雎鸠在河之洲上,关关然雄雌和鸣,下言淑女以配君子,以述文王、太姒为好匹,如雎鸠雄雌之和谐尔。”欧阳修虽然认为诗中的主人公还是后妃和君子,但他的解释已经不是后妃求淑女,而是咏颂后妃、君子感情好而分别,带有情诗的意味,经学色彩相对减弱,具有一定的文学情调。
   郑樵对《诗经》的解释更是打破了经学的束缚,更接近文学作品的本义。他在《诗辨妄》中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每思淑女之时,或兴见关雎在河之洲,或兴感雎鸠在河之洲。雎在河中洲上不可得也,以喻淑女不可致之意。何必以雎鸠而说淑女也!毛谓‘以喻后妃悦乐,君子之德无不和谐’,何理?”认为此诗是男求女而不可得之诗,反对《小序》所言的后妃求贤女说,这就去掉了经学家罩在《关雎》上的光环。他把“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当作起兴来看,以“雎鸠在河之洲”喻淑女不可致,揭示了其为爱情诗的真谛。
   清代学者大多以客观的态度、求实的精神从实际出发,以大量的事实为依据,经过反复求证,试图求得真实的认识。如姚际恒主张从诗篇文本去探求诗旨,用文学的观点解释诗意。“惟是涵咏篇章,寻绎文义,辨别前说,以从其是而黜其非,庶使诗意不致大歧,埋没于若固、若妄、若凿之中”(《自序》)。《诗经通论》论《关雎》主旨说:“此诗只是当时诗人美世子娶妃初婚之作。以见嘉偶之合,初非偶然,为国家发祥之兆。自此可以正邦国,风天下,不必实指太姒、文王,非若《大明》《思齐》等篇实有文王、太姒名也。”这儿提出《关雎》的作者不是文王宫中之人,而是当时诗人,《关雎》也不是赞美太姒,而是泛指“世子娶妃初婚之作”,诗中主人公不必定是文王、太姒,只是嘉偶之合,从而提出《诗经》反映现实的问题。
   综上所述,鉴赏者对《关雎》所持的态度和观点,与其所处的时代环境是无法割断的,无论从哪一方面品评诗歌总或多或少地烙有时代的印记。要真正理解诗歌还是应从诗歌本身出发,把文学性放在首位。
其他文献
同学们在学习动量定理时,要注意理解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