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听话的孩子易折翼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oooooa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学期,我接了一个新班教数学,我想了解一下孩子们的学习情况,所以,组织了一次摸底测试。试题不太难,我以我的经验断定,孩子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题目是没问题的。
  孩子们静静地做着试题,临近考试结束还有20分钟时,我照例提醒大家剩余时间。只听到有不少孩子发出紧张的声音:“啊!”循着声音,我走近了一个女孩,看到她还有近半没有做,再仔细一看,小女孩试卷做得工工整整,竖式计算用尺子整整齐齐画出了横线,刚做好的一道解决问题,每一步有序号,而且用尺子画出下划线。她为什么做得慢?我一看就知道了。我立即提醒她不要划下划线了,抓紧时间把剩余的做完。随后,我转身去查看其余孩子的答题情况,这一看,不要紧,有不少孩子都像这个女孩一样,试卷工工整整,但是试题还有不少没有做完。很快下课了,为了了解真实情况,我没有给孩子们多余的时间,而是按时收起了试卷。
  课下,在批阅试卷时很出乎我的意料,我发现有不少孩子没有做完。其中的那个女孩也有两道题没有做完,在解决问题的习题中,依然看到小女孩整整齐齐地画着下划线。我及时找到了女孩问:“你时间都不够了,为什么还要画下划线?”小女孩笑了笑,没有说话。我知道,估计孩子习惯了。这个习惯让我反省,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这样呢?我没有把责任推给以前教师的意思。但是,可以肯定,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让孩子们的作业更加工整、规范,要求大家都用尺子画出竖式计算的横线,这种做法好不好,不能一概而论,但是以此束缚了孩子们的手脚的话,那肯定是得不偿失的。
  孩子成长的过程离不开规范。规范是要求,是准绳,是标尺。但是太多规范也会束缚孩子的手脚,限制孩子的思维,一些没有必要的规范那更是要不得,孩子的创新能力可能就在小小的规范里被扼殺了。有时,我们会发现,班级里听话的孩子很讨我们欢心。可是,为了博得老师的欢心,孩子扼杀了自由的天性,听话的孩子到了高年级,数学学习能力会下降,为什么?因为她没有了主动性,在等待教师的指令,不敢逾越思维的藩篱。
  我喜欢研究其他课程的教学法,比如对作文的教学就强调不要给孩子太多的写作规范。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是同一个水平、同一个思想、同一种经历、同一等智力,因此指导时要因材施教,特别是要遵循少要求、多鼓励的原则。魏书生认为:“中小学生作文规范不宜讲得太多,讲多了束缚学生手脚,反倒不会写文章了。”他在教学中尽量打消学生作文的顾虑,低起点,少要求,多鼓励,让学生放开胆子。他曾给学生出了一个作文题《童年趣事》,要求只有一条:格式正确。让学生怎么高兴怎么写,怎么有趣怎么写,格式正确就给100分,结果怎么样呢?平日里写作水平高的发挥得淋漓尽致,而水平低的也被提起了兴趣。我想这一点就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放开手脚,让学生去尽情表达,而不要让学生的写作思维僵死在条条框框中。
  作文教学如此,其他学科亦如此,孩子的成长也是如此。知乎上有一条追问:“懂事的孩子快乐吗?”差不多有8000条回答,绝大部分的回答都是:不快乐。很多时候,越是乖的孩子,长大后越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这些孩子习惯于满足他人的意愿,习惯于在获得他人首肯后才会行为,却唯独忽略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和需求。对于孩子来说,过于懂事其实是一件不那么美好的事,它可能会束缚住孩子的手脚,让孩子负重前行。我们应该鼓励他们学会接纳自己,听从内心的需求,勇敢地把自己的需求表达出来。
  尺子是用来测量的,但是如果束缚了孩子的思维,那么,这把尺子我宁肯把它扔掉。依赖尺子,有时候是一把双刃剑。
  (编辑/张金余)
其他文献
史静耸是中科院古脊椎所的一名博士在读研究生。这天半夜11点,趁工作间隙翻看朋友圈时,他看到咸阳有人被蛇咬伤求助的消息后,对这条信息和图片中所包含的内容进行了分析,马上就断定,咬人的是银环蛇,这可是有着“第一毒蛇”之称的蛇,死亡率几乎是百分之百。  想到这里,史静耸立刻联系上了伤者的父亲,叮嘱其让医院的呼吸机维持患者基本生命体征,他飞奔回宿舍,向室友借了1000元现金,打车直奔北京304医院,这可是
曾子说:“犯而不校。”犯即触犯,校即计较,意思是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不要过多地计较。鲁迅也说:“‘犯而不校’是恕道,‘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是直道。”因此,与人交往,面对“犯”,就要有一种“不校”的态度和精神。  有一次,民国才女苏雪林写了一封长信给胡适,攻击左翼文坛和鲁迅。胡适不赞成她大动肝火,用“恶腔调”咒骂和批评,便回信规劝她:“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苏雪林
冰冷的风像刀子般刮在他的脸上,紫色的淤青在忽闪的路灯下模糊不清。他舔着嘴角的血,缩在角落,他又被卖面包的老板打了,已经一天没吃饭了。许久,阿木用冻得僵硬的手从胸口掏出一个被挤得变形的馒头掰成两半,一半塞进嘴里,一半朝黑胡同晃了晃。  忽地,一个黑影闪过,一团毛茸茸脏兮兮的家伙从黑暗中溜了出来,一口叼过阿木手中的馒头,三两下吞进了肚子。这是一条野狗。野狗因为少了一只耳朵,所以被阿木称作半耳。在这个城
南懷瑾很了不起,却也遭到过不少质疑。对于“南怀瑾无所不至无所不能”的赞誉,或者“南怀瑾就是一个走江湖的”的质疑,他生前说,这一切都与他不相关:“明白的人自会分辨,不明白的人辩解也不明白,徒费口舌而已。”他常说自己一生确实就是8个字:一无所长,一无是处。  莫言在诺贝尔奖晚宴致辞中,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文学的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在实用工具理
大家好,我是驻香港部队某教导团参谋长潘峰。刚才谈到1997年,那时候撒贝宁在读大学,而我还是一个小学毕业生。那一年,几乎所有的事情都跟香港回归有关系,比如,我小学考试的作文题目叫《香港回归了》。在那篇作文里,我憧憬:如果有机会能到香港这样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去看一看,那该多么美好。梦想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11年之后,梦想实现了,我以一名驻港军人的身份到香港履行防务,非常幸福。  刚来驻港部队给我最
“嗯,我爱你不后悔,也尊重故事的结尾。”2018年1月23日凌晨,昔日80后明星创业者、万家电竞CEO茅侃侃发出了生命中最后一条朋友圈,并配上电影《前任3:再见前任》的画面,随后走完了自己的人生。  35岁的茅侃侃是计算机奇才,小学五年级开始玩电脑,14岁就在《大众软件》等杂志发表数篇文章,18岁前拿到了微软和思科两项计算机认证资格,21岁起开始了自己长达14年的创业生涯。作为大院子弟的茅侃侃喜欢
一次,聚会期间,香港小伙卫炳麟离开了一会儿,回到座位上准备喝饮料时,却分不清楚哪罐饮料是自己的。为了不引起大家注意,他随便拿起一罐喝了两口,却闻到了一股浓浓的烟味。要知道,自己是不吸烟的,所以这罐饮料肯定不是他的。當卫炳麟跟朋友们吐槽这件事时,没想到大家都纷纷附和起来,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而且不仅在朋友聚会上会发生这种事,各种会议、应酬,都会遇到这样的状况,那简直是太尴尬了。  “我会尽量带着
陈才宣是重庆人,入伍后参加过抗美援朝,在上甘岭战役中荣立三等功,随后在解放军第12军34师做宣传工作。陆彩英是上海人,当兵后在部队野战医院担任护士,每天都要照料病人,既没有与陈才宣见过面,也没有听说过他的名字。  一天,战友乔天意问陆彩英:“你有男朋友吗?”陆彩英老老实实地回答:“没有。”乔天意说:“我给你介绍一个吧。”陆彩英已经25岁了,说:“好啊。”乔天意要介绍的人就是陈才宣,当时33岁。陈才
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里根总统下令成立专门的调查委员会调查此事。物理学家费曼作为科学权威加入了委员会。他的工作方式非常不同,他不是根据提交来的报告和会议信息做判断,而是直接到设计、制造、操作航天飞机的技术人员和发射人员那里了解情况。  于是,戏剧性的一幕在最后的调查会议上出现了,其他调查人员出示了各种各样杂乱而繁多的数据资料,显示失事原因极其复杂。轮到费曼,他只告诉会场的负责人
他第一次见到她,是1926年冬天的武昌,天气很冷,但人们的心很热,因为这是一场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只不过不同的是,他是领导,而她则是新入党的成员。就是这一次,清新可人但一脸坚毅的她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次分开之后,彼此都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之中。1928年的一天,他的房间响起了轻轻的叩门声,正在书案前忙碌的他不由得警觉起来,但他在仔细辨别了叩门的节奏后,不由得放下心来,因为这是自己同志事先约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