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多世纪的浪漫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yle_x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第一次见到她,是1926年冬天的武昌,天气很冷,但人们的心很热,因为这是一场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只不过不同的是,他是领导,而她则是新入党的成员。就是这一次,清新可人但一脸坚毅的她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次分开之后,彼此都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之中。1928年的一天,他的房间响起了轻轻的叩门声,正在书案前忙碌的他不由得警觉起来,但他在仔细辨别了叩门的节奏后,不由得放下心来,因为这是自己同志事先约定好的联络信号。
  他快步站起身来,打开了门。门外站着的竟然是她,他一时愣住了。不过很快就缓过神来,连忙把她让到了里面。经过一番交谈后,他才知道,原来她担任了广东省委的机要交通员,负责传送党的机密文件。文件送达后,她就起身告辞了,望着她的背影,他的心里却泛起了涟漪,一股莫名的情愫悄然在脑海中升腾起来。
  这天,他们再一次见面了。他鼓起勇气,目光炯炯地望着她说:“這两次见面,你给我的印象是热情、坚定、勇敢,不知道你对我的印象如何?”听了他如此率真的话语,她不由得羞红了脸。见她这样,他大胆地说:“我对你印象很好,我们能不能建立更进一步的关系?你考虑考虑,过几天回答我也可以。”她的脸更红了,头也低得更低了,最后才低声说:“那好。”
  回到自己的住处后,她就开始回忆起曾经跟他见面的情景,他高个子、长方脸,一双眼睛炯炯有神,穿衣服总是很整洁,无论说话办事都是英武果断,绝不拖泥带水,这样的人,应该值得自己托付一生。两天后,在一次见面后,她向他做出了肯定的回答。
  1928年4月,他们举行了简单的婚礼。没有欢闹的人群,也没有精美的宴席,他们只是把各自的行李搬到一起,就开始了相伴一生的日子。虽然他们都有火一般的热情,现实却是相当残酷的,由于没有多少钱财,他们的日子过得时常捉襟见肘,甚至连多余的衣服都买不起,吃的也是粗茶淡饭。
  为了能让他吃得好些,她就千方百计地调剂伙食,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东西,她有时也是无能为力。看着满脸歉意的她,他宽慰说:“没有关系的,你做的饭菜很可口嘛,比我自己做的好吃多了。我给你提个建议,以后做饭多加些辣子。”他之所以这样说,还不是为了能够节省吗?她又何尝不知道他的心思,眼泪就扑簌簌掉了下来。他连忙伸出手替她擦去泪水,手足无措地说:“莫哭莫哭,这样挺好的,挺好的。”
  有一次,他们总算有了难得的休息日子,她提出来,要他陪自己到附近的商店逛逛。他以为她是想买衣服了,心说自从她跟了自己,还从来没有给她买过像样的衣服呢,就同意了。到了商店,她左看右看,趁着他不留心,让售货员拿来了一件男士短袖衫,逼着他试穿。他这才明白过来,她原来是在为自己挑选衣服。他不想要,但也不想辜负她的一番苦心,于是他警觉地冲着四周看了看,然后凑到她的耳旁说:“有情况。”她一听,连忙把衣服递给售货员,匆匆忙忙离开了。等她明白只不过是他“耍花招”后,只能是一番苦笑,但内心又平添了几分幸福。
  日子过得贫寒,却充满了温情蜜意,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一个女人能够受到男人如此贴心的爱,着实是一件难得的事情,她的内心时常被幸福充盈着。后来,他们有了女儿。他更忙了,而她既要工作,又要带孩子,还要照顾一家人的生活,时常累得直不起腰来。每每看着她憔悴不堪的面容,他的心里就写满了愧疚。
  1932年,由于工作的调动,他们去了上海。在那里工作了两年的时间,他又不得不离开,而她带着幼小的孩子不方便,只好选择留下,独自照料孩子,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更让人不堪忍受的是,她不幸被捕,连同孩子被关进了监狱。是她一口咬定自己就是个农村妇女,带着孩子是来上海找丈夫的。巡捕不管用什么招数,始终没有问出个所以然来,只得把她们母女俩放了。1935年,她接到通知,要她去陕北与他会合。因为带着女儿不方便,只得把女儿寄养在一户普通的人家里,这才匆匆忙忙踏上了行程。一直到了第二年的8月,他们才在甘肃省预旺堡见了面,这个时候他们已经分别了5年之久。一见面,他就紧紧握住她的手,仔细地端详着,继而眼睛一红,柔声地说:“一路上危险多吧?”听到这样的话语,一向坚强的她再也止不住了,不由得伏在他肩膀上痛哭失声,半晌才说了一句:“你还好吧?”在她想来,这一次相聚就再也不分开了,谁知道仅仅过了三五天,他们就再一次分开了。之后的日子里,他们时分时聚,一直到了1946年,他们才真正相聚在一起,这也包括他们的女儿。
  解放后,他的工作很忙,但家总算安定了下来,再也不用四处飘荡了。不管他忙得多很,她都会在家等着他回来吃饭,对于他们来说,稀松平常日子里的相聚,同样是弥足珍贵的。经历了太多太多分别的日子,才能体会到这一点。
  看到这里,也许你已经知道了他们的名字。他叫聂荣臻,她叫张瑞华,他们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付出了太多,也牺牲掉了太多的幸福生活。
  1992年5月14日,聂荣臻去世。3年后,张瑞华也追随他而去。他们从此永永远远聚在了一起,再也不分开。他们的爱情,有了半个多世纪的相知相伴。有人曾经这样说过,爱情永远是浪漫的,如果把这个词语冠在聂荣臻和张瑞华的爱情之上,带给人的除了感动,还是感动。
  (编辑/张金余)
其他文献
竇文涛和徐静蕾一起受邀担任一档选秀综艺节目的导师,与身边几位特别积极的综艺咖导师相比,寡言少语的徐静蕾显得有些颓,无精打采的。第一天录影下来,导演就找到窦文涛去劝劝徐静蕾,让她亢奋一点,别跟温吞水似的。导演还说:“你看人家有的导师,常常一拍桌子、一声大喊:我就选你!特别有气势。”  窦文涛有些为难,不知怎么劝。后面他想到了徐静蕾的演员身份。他说:“老徐,你不是一个演员吗?你就去演一个导师不就完了?
史静耸是中科院古脊椎所的一名博士在读研究生。这天半夜11点,趁工作间隙翻看朋友圈时,他看到咸阳有人被蛇咬伤求助的消息后,对这条信息和图片中所包含的内容进行了分析,马上就断定,咬人的是银环蛇,这可是有着“第一毒蛇”之称的蛇,死亡率几乎是百分之百。  想到这里,史静耸立刻联系上了伤者的父亲,叮嘱其让医院的呼吸机维持患者基本生命体征,他飞奔回宿舍,向室友借了1000元现金,打车直奔北京304医院,这可是
曾子说:“犯而不校。”犯即触犯,校即计较,意思是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不要过多地计较。鲁迅也说:“‘犯而不校’是恕道,‘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是直道。”因此,与人交往,面对“犯”,就要有一种“不校”的态度和精神。  有一次,民国才女苏雪林写了一封长信给胡适,攻击左翼文坛和鲁迅。胡适不赞成她大动肝火,用“恶腔调”咒骂和批评,便回信规劝她:“凡论一人,总须持平。爱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方是持平。”苏雪林
冰冷的风像刀子般刮在他的脸上,紫色的淤青在忽闪的路灯下模糊不清。他舔着嘴角的血,缩在角落,他又被卖面包的老板打了,已经一天没吃饭了。许久,阿木用冻得僵硬的手从胸口掏出一个被挤得变形的馒头掰成两半,一半塞进嘴里,一半朝黑胡同晃了晃。  忽地,一个黑影闪过,一团毛茸茸脏兮兮的家伙从黑暗中溜了出来,一口叼过阿木手中的馒头,三两下吞进了肚子。这是一条野狗。野狗因为少了一只耳朵,所以被阿木称作半耳。在这个城
南懷瑾很了不起,却也遭到过不少质疑。对于“南怀瑾无所不至无所不能”的赞誉,或者“南怀瑾就是一个走江湖的”的质疑,他生前说,这一切都与他不相关:“明白的人自会分辨,不明白的人辩解也不明白,徒费口舌而已。”他常说自己一生确实就是8个字:一无所长,一无是处。  莫言在诺贝尔奖晚宴致辞中,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文学和科学相比较,的确是没有什么用处,但是文学的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在实用工具理
大家好,我是驻香港部队某教导团参谋长潘峰。刚才谈到1997年,那时候撒贝宁在读大学,而我还是一个小学毕业生。那一年,几乎所有的事情都跟香港回归有关系,比如,我小学考试的作文题目叫《香港回归了》。在那篇作文里,我憧憬:如果有机会能到香港这样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去看一看,那该多么美好。梦想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11年之后,梦想实现了,我以一名驻港军人的身份到香港履行防务,非常幸福。  刚来驻港部队给我最
“嗯,我爱你不后悔,也尊重故事的结尾。”2018年1月23日凌晨,昔日80后明星创业者、万家电竞CEO茅侃侃发出了生命中最后一条朋友圈,并配上电影《前任3:再见前任》的画面,随后走完了自己的人生。  35岁的茅侃侃是计算机奇才,小学五年级开始玩电脑,14岁就在《大众软件》等杂志发表数篇文章,18岁前拿到了微软和思科两项计算机认证资格,21岁起开始了自己长达14年的创业生涯。作为大院子弟的茅侃侃喜欢
一次,聚会期间,香港小伙卫炳麟离开了一会儿,回到座位上准备喝饮料时,却分不清楚哪罐饮料是自己的。为了不引起大家注意,他随便拿起一罐喝了两口,却闻到了一股浓浓的烟味。要知道,自己是不吸烟的,所以这罐饮料肯定不是他的。當卫炳麟跟朋友们吐槽这件事时,没想到大家都纷纷附和起来,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而且不仅在朋友聚会上会发生这种事,各种会议、应酬,都会遇到这样的状况,那简直是太尴尬了。  “我会尽量带着
陈才宣是重庆人,入伍后参加过抗美援朝,在上甘岭战役中荣立三等功,随后在解放军第12军34师做宣传工作。陆彩英是上海人,当兵后在部队野战医院担任护士,每天都要照料病人,既没有与陈才宣见过面,也没有听说过他的名字。  一天,战友乔天意问陆彩英:“你有男朋友吗?”陆彩英老老实实地回答:“没有。”乔天意说:“我给你介绍一个吧。”陆彩英已经25岁了,说:“好啊。”乔天意要介绍的人就是陈才宣,当时33岁。陈才
1986年,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失事,里根总统下令成立专门的调查委员会调查此事。物理学家费曼作为科学权威加入了委员会。他的工作方式非常不同,他不是根据提交来的报告和会议信息做判断,而是直接到设计、制造、操作航天飞机的技术人员和发射人员那里了解情况。  于是,戏剧性的一幕在最后的调查会议上出现了,其他调查人员出示了各种各样杂乱而繁多的数据资料,显示失事原因极其复杂。轮到费曼,他只告诉会场的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