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学生处在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教师必须关注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才能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本文在分析中学生心理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在中学物理教学方法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希能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 中学物理 心理特征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中学生心理特征分析
1.1 直觉感性思维为基础,抽象理性思维逐渐发展
根据认知发展心理学理论,人的思维遵循感性到理性、直观到抽象的发展规律。我国中学生年龄一般在12至18岁之间,这一阶段的青少年思维特征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习兴趣停留在事物或现象本身,而很少去探索现象背后的规律。①因此,这一阶段的学生在掌握概念和规律时,必须以具体形象的模型和经验为基础,并且需要他人(教师)的引导和鼓励。
1.2 认知结构和思维能力发展尚未完善②
认知结构,简单地说,就是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以及知识结构。根据皮亚杰的认知结构理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在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对新知识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对于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而言,认知结构尚未完善,接受新知识时,顺应多于同化,而且不论是同化还是顺应,这一过程都是比较缓慢的。思维能力是指人们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青少年的思维能力较童年时期的确有突破性的发展,但仍处于不完善阶段,尤其表现在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法解决复杂问题上。
1.3 自我意识迅速发展
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主体感和独立感增强,关注自己在一项活动(如课堂)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渴望亲自完成一项任务;(2)自尊心增强,爱面子,关注别人眼中的自己,特别是异性的看法。这种心理往往会导致学生特别敏感,并且精力充沛,但情绪变化较快,容易出现逆反心理。
2 物理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2.1 知识联系生活,提高学生兴趣
根据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基于学生已有经验的教学能帮助学生快速有效掌握新知识。在学习物理知识之前,许多物理现象发生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很熟悉。比如学生都有坐车遇到急刹车身体会前倾的经历,但可能并不知道这是一种物理现象;再比如鞋底和轮胎都有凹凸不平的花纹,是否仅仅是因为好看。在物理课堂中应用这些源于日常生活情境的物理问题,一方面会让学生感到熟悉亲切,另一方面学生在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产生了成就感,激发学习动力。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潜移默化当中会主动地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学生在实践中检验了自己的学习成果,增强了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进而会更加用功地学习。③
2.2 结合物理实验,满足学生好奇心
从心理特征角度分析,中学生在接受、发现或理解物理概念、规律时借助形象直观的事物更容易形成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上升。因此,学生在物理概念和规律学习时,物理实验是辅助理解的有效工具。另外,物理实验这种形象生动、可操作的体验性学习方式本身就吸引着好奇、好动的中学生。实验,特别是有趣的演示实验,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的有效途径。
从物理学科角度分析,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许多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都是在实验中发现的,或者是通过实验才得到证实的。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教育都离不开物理实验。
基于以上两点认识,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分组实验、课堂演示实验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好奇心,并且使其实际动手能力得到训练提高。
2.3 思维与技能并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杨振宁教授在比较中西方教育差异后认为,中国的学校培养了许多非常努力、训练有素、基础也非常扎实的学生,但这些学生通常囿于书本,思想传统、僵化。而美国的学生常常在乱七八糟中把知识学了进去,即使是那些优秀的学生,知识体系也是漏洞百出,正确和错误往往纠缠在一起,但是这并不会影响他们成才。美国的教师鼓励学生提问,鼓励他们向最了不起的权威提出自己的怀疑。美学生在学习时注重发展学科中的合理内核,通过自己的判断把其中的价值观念发掘出来,扬弃过时的或已经走过顶峰的那些部分。④
上述现象在我国中学已经非常普遍。中国的学生基础扎实,原因是我们的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我们的学生考试成绩好,原因是学生做了很多习题,熟悉了各种解题技巧。我们的教育中含有太多训练的成分,比如我们在物理教学中要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解题技能等,解题技能又很具体地划分出整体法、隔离法、等效代换法等等。当然,让学生掌握这些方法获得解题技巧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根本出发点应该正确。学生做练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物理方法、思想解决实践问题,在实践中深刻领悟物理思想的内涵。让学生做实验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更要领悟实验设计的思想、实验中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技能是思想和方法的实践形态。回顾杨振宁教授的感叹,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中国学生掌握的是一些具体的知识和技能,而美国学生掌握的是物理学的思维。
2.4 合理安排进度,适度分散难点
教师应该把握好节奏,在抽象复杂的问题上多花一点时间,多一些耐心,讲得慢些、细些,多给学生呈现直观感性资料。有时一节课中有多个难点(要特别注意,难点是相对的,是针对具体的学习主题而言的。同一知识点,对这个地区的学生而言是难点,对另外一个地区的学生而言却不是难点;对这一届的学生而言是难点,对下一届的学生而言可能不是难点),对于难点集中的课,要适度分散。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给留足够的时间建构新知识,保证学生不吃“夹生饭”。在此过程中,教师营造活跃的气氛,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困惑,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从多个角度帮助学生完成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3 结束语
教学研究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随着学习主体、学习内容、学习资源与环境的变化,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但有一个原则是不变的,那就是一切的变化都是指向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培养有知识、有思想、有创造力的全面发展型人才。物理学作为中学阶段的基础必修科目,在培养学生成为一个现代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如何更有效地发挥这门学科的育人功能,这仍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
注释
① 王较过.物理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87.
② 孟丽宏.分析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特征,探讨物理教学方法[J].太原科技,2003(2):88.
③ 王玉艳.如何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来进行物理教学[J].教学研究,2012(4):44.
④ 李醒民.科学巨星——世界著名科学家评传(第一册)[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14-115.
关键词 中学物理 心理特征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中学生心理特征分析
1.1 直觉感性思维为基础,抽象理性思维逐渐发展
根据认知发展心理学理论,人的思维遵循感性到理性、直观到抽象的发展规律。我国中学生年龄一般在12至18岁之间,这一阶段的青少年思维特征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习兴趣停留在事物或现象本身,而很少去探索现象背后的规律。①因此,这一阶段的学生在掌握概念和规律时,必须以具体形象的模型和经验为基础,并且需要他人(教师)的引导和鼓励。
1.2 认知结构和思维能力发展尚未完善②
认知结构,简单地说,就是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以及知识结构。根据皮亚杰的认知结构理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在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对新知识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对于中学生,特别是初中生而言,认知结构尚未完善,接受新知识时,顺应多于同化,而且不论是同化还是顺应,这一过程都是比较缓慢的。思维能力是指人们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青少年的思维能力较童年时期的确有突破性的发展,但仍处于不完善阶段,尤其表现在综合运用多种思维方法解决复杂问题上。
1.3 自我意识迅速发展
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主体感和独立感增强,关注自己在一项活动(如课堂)中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渴望亲自完成一项任务;(2)自尊心增强,爱面子,关注别人眼中的自己,特别是异性的看法。这种心理往往会导致学生特别敏感,并且精力充沛,但情绪变化较快,容易出现逆反心理。
2 物理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2.1 知识联系生活,提高学生兴趣
根据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基于学生已有经验的教学能帮助学生快速有效掌握新知识。在学习物理知识之前,许多物理现象发生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很熟悉。比如学生都有坐车遇到急刹车身体会前倾的经历,但可能并不知道这是一种物理现象;再比如鞋底和轮胎都有凹凸不平的花纹,是否仅仅是因为好看。在物理课堂中应用这些源于日常生活情境的物理问题,一方面会让学生感到熟悉亲切,另一方面学生在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产生了成就感,激发学习动力。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潜移默化当中会主动地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解决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学生在实践中检验了自己的学习成果,增强了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进而会更加用功地学习。③
2.2 结合物理实验,满足学生好奇心
从心理特征角度分析,中学生在接受、发现或理解物理概念、规律时借助形象直观的事物更容易形成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上升。因此,学生在物理概念和规律学习时,物理实验是辅助理解的有效工具。另外,物理实验这种形象生动、可操作的体验性学习方式本身就吸引着好奇、好动的中学生。实验,特别是有趣的演示实验,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的有效途径。
从物理学科角度分析,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许多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都是在实验中发现的,或者是通过实验才得到证实的。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教育都离不开物理实验。
基于以上两点认识,在物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分组实验、课堂演示实验满足学生心理需求的好奇心,并且使其实际动手能力得到训练提高。
2.3 思维与技能并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杨振宁教授在比较中西方教育差异后认为,中国的学校培养了许多非常努力、训练有素、基础也非常扎实的学生,但这些学生通常囿于书本,思想传统、僵化。而美国的学生常常在乱七八糟中把知识学了进去,即使是那些优秀的学生,知识体系也是漏洞百出,正确和错误往往纠缠在一起,但是这并不会影响他们成才。美国的教师鼓励学生提问,鼓励他们向最了不起的权威提出自己的怀疑。美学生在学习时注重发展学科中的合理内核,通过自己的判断把其中的价值观念发掘出来,扬弃过时的或已经走过顶峰的那些部分。④
上述现象在我国中学已经非常普遍。中国的学生基础扎实,原因是我们的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我们的学生考试成绩好,原因是学生做了很多习题,熟悉了各种解题技巧。我们的教育中含有太多训练的成分,比如我们在物理教学中要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解题技能等,解题技能又很具体地划分出整体法、隔离法、等效代换法等等。当然,让学生掌握这些方法获得解题技巧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根本出发点应该正确。学生做练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物理方法、思想解决实践问题,在实践中深刻领悟物理思想的内涵。让学生做实验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更要领悟实验设计的思想、实验中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技能是思想和方法的实践形态。回顾杨振宁教授的感叹,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中国学生掌握的是一些具体的知识和技能,而美国学生掌握的是物理学的思维。
2.4 合理安排进度,适度分散难点
教师应该把握好节奏,在抽象复杂的问题上多花一点时间,多一些耐心,讲得慢些、细些,多给学生呈现直观感性资料。有时一节课中有多个难点(要特别注意,难点是相对的,是针对具体的学习主题而言的。同一知识点,对这个地区的学生而言是难点,对另外一个地区的学生而言却不是难点;对这一届的学生而言是难点,对下一届的学生而言可能不是难点),对于难点集中的课,要适度分散。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给留足够的时间建构新知识,保证学生不吃“夹生饭”。在此过程中,教师营造活跃的气氛,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困惑,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从多个角度帮助学生完成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3 结束语
教学研究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随着学习主体、学习内容、学习资源与环境的变化,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但有一个原则是不变的,那就是一切的变化都是指向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培养有知识、有思想、有创造力的全面发展型人才。物理学作为中学阶段的基础必修科目,在培养学生成为一个现代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如何更有效地发挥这门学科的育人功能,这仍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
注释
① 王较过.物理教学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87.
② 孟丽宏.分析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特征,探讨物理教学方法[J].太原科技,2003(2):88.
③ 王玉艳.如何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来进行物理教学[J].教学研究,2012(4):44.
④ 李醒民.科学巨星——世界著名科学家评传(第一册)[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