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教师只有拥有有效教学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策略,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教师 掌握 有效教学 提高效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规定: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要求树立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因此,学校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此,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全面发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观念,运用一系列有效教学方法,把课堂有效渗透在教学过程各个环节之中,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力求改变课堂无效的现象。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重视的是教师讲解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往往不重视学生接受了多少,是不是存在疑问,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根本没有质疑的意识,甚至不敢提出疑问。在教学过程中,诸多问题是教师一讲到底,教师既讲得枯燥又讲得疲惫,学生学起来既厌烦又乏味。新课程改革的数学要实现一种变革,即要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倡学生质疑问难。宋代大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明代陈献章又说:“前辈谓学者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创设不同的问题情景,营造民主、和谐和宽松的学习氛围,强化学生学习数学意识的形成,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创设问题情景中,首先,必须弄清学生的学情,学习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结合起来;其次,在提出问题后应采用延迟判断的方法,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不要过早作出评价,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进程,引导学生敢于质疑,敢于问难,让学生在交流、探讨、比较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信息的筛选、整合,做出正确的判断。
二、注重教学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数学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技能技巧和方法的掌握。这样无法从根本上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从而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的能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作为教师应当积极为学生提供各种主动学习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互动学习,在数学活动中积极体验数学知识情趣,发现数学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凡是学生能想、能说、能做的都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考虑、去猜测、去探索,并动手操作,让课堂成为学生探究问题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让学生亲自实验,让学生通过“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及图形变换、实习作业等增强数学的实践性,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做数学”机会,在做中感受和体验。在解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参与解题思路的探索实验,主动获取数学知识,改变过去教师讲解题思路为现在师生共同探索思路,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尝试探究,对错误的解题思路不能轻易否定,要在讨论论证中排除,讨论中肯定,并从中选优。这样,教师让学生在参与探索解题思路过程中体会到了解题方法,实施了解题步骤,检验到了问题的结果,培养了创造性思维,促进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
三、联系生活实际,不断增强学生应用意识
数学具有理论抽象、逻辑严谨和应用广泛三大特点,这让不少学生觉得数学单调、枯燥。虽然教师花很大精力去教,学生也花很大力气去学,但效果并不理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感到基础数学内容与他们的实际生活距离较远。实际上,在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是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出抽象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能迅速进入到思维发展的“最近区”,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十分重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景,把握好新旧知识间距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大家知道,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日常生活工具”。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如在学习“函数”的应用这一章节后,教师可让学生利用双休日去调查电话计费标准,让有条件的学生可针对手机的不同时段的收费进行比较,写出相应的函数关系式,并对消费者提出指导性建议,如何打电话省钱。因此,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课程与文本课程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让他们以数学的意识,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世界,体验生活。那么数学就不仅仅是书本上板着面孔的枯燥的数学题,数学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命活力。
四、合理运用多媒体,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手段单一,往往使学生对课堂失去新鲜感,也影响教学的效率。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一旦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教师必须讲究课堂组织策略,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参与课堂学习中。合理运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利用多媒体把数学教材按教学大綱要求改成电子课件,图文并茂,在课堂上由电脑充当教师,将教师难以说清和在教室里做好演示的抽象难懂的重点难点,跨越时间与空间,形象生动有趣地向学生展示。从内容上说,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有理性意义的内容,可以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从形式上说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将教与学连成一个整体,使课堂生动活泼,教学艺术化、多样化,也是一种美的形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有利于学生理解。值得注重的是多媒体是辅助教学的手段,用于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将多媒体和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利用其特有的功能,服务于数学概念、原理的实质理解,更能优化数学课。通过设计三维动画,运用旋转、平移、分割、叠加等手段,直观清晰地展示新知识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将教材由“平面”变为“立体”,由“静态”变为“动态”;通过多媒体的模拟,逻辑思维中的抽象定义、定理实现向形象思维回归。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的各种功能,借助其直观、生动的画面,化难为易,辅助其有效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如“图形的展开与折叠”“截一个几何体”都是教学中学生较难掌握的内容,部分学生缺乏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而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如果用计算机模拟演示或者利用模型现场操作,困难就会迎刃而解。
关键词:教师 掌握 有效教学 提高效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规定:提高教学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要求树立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因此,学校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此,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全面发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观念,运用一系列有效教学方法,把课堂有效渗透在教学过程各个环节之中,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力求改变课堂无效的现象。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重视的是教师讲解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往往不重视学生接受了多少,是不是存在疑问,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根本没有质疑的意识,甚至不敢提出疑问。在教学过程中,诸多问题是教师一讲到底,教师既讲得枯燥又讲得疲惫,学生学起来既厌烦又乏味。新课程改革的数学要实现一种变革,即要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倡学生质疑问难。宋代大理学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明代陈献章又说:“前辈谓学者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创设不同的问题情景,营造民主、和谐和宽松的学习氛围,强化学生学习数学意识的形成,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创设问题情景中,首先,必须弄清学生的学情,学习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结合起来;其次,在提出问题后应采用延迟判断的方法,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不要过早作出评价,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进程,引导学生敢于质疑,敢于问难,让学生在交流、探讨、比较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信息的筛选、整合,做出正确的判断。
二、注重教学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数学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技能技巧和方法的掌握。这样无法从根本上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的过分依赖,从而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的能力。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作为教师应当积极为学生提供各种主动学习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互动学习,在数学活动中积极体验数学知识情趣,发现数学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凡是学生能想、能说、能做的都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考虑、去猜测、去探索,并动手操作,让课堂成为学生探究问题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让学生亲自实验,让学生通过“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及图形变换、实习作业等增强数学的实践性,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做数学”机会,在做中感受和体验。在解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参与解题思路的探索实验,主动获取数学知识,改变过去教师讲解题思路为现在师生共同探索思路,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尝试探究,对错误的解题思路不能轻易否定,要在讨论论证中排除,讨论中肯定,并从中选优。这样,教师让学生在参与探索解题思路过程中体会到了解题方法,实施了解题步骤,检验到了问题的结果,培养了创造性思维,促进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
三、联系生活实际,不断增强学生应用意识
数学具有理论抽象、逻辑严谨和应用广泛三大特点,这让不少学生觉得数学单调、枯燥。虽然教师花很大精力去教,学生也花很大力气去学,但效果并不理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感到基础数学内容与他们的实际生活距离较远。实际上,在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是充满着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出抽象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能迅速进入到思维发展的“最近区”,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十分重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景,把握好新旧知识间距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大家知道,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日常生活工具”。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如在学习“函数”的应用这一章节后,教师可让学生利用双休日去调查电话计费标准,让有条件的学生可针对手机的不同时段的收费进行比较,写出相应的函数关系式,并对消费者提出指导性建议,如何打电话省钱。因此,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课程与文本课程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给学生一双数学的眼睛,让他们以数学的意识,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世界,体验生活。那么数学就不仅仅是书本上板着面孔的枯燥的数学题,数学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命活力。
四、合理运用多媒体,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手段单一,往往使学生对课堂失去新鲜感,也影响教学的效率。著名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一旦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教师必须讲究课堂组织策略,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参与课堂学习中。合理运用多媒体现代教育技术,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利用多媒体把数学教材按教学大綱要求改成电子课件,图文并茂,在课堂上由电脑充当教师,将教师难以说清和在教室里做好演示的抽象难懂的重点难点,跨越时间与空间,形象生动有趣地向学生展示。从内容上说,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有理性意义的内容,可以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从形式上说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将教与学连成一个整体,使课堂生动活泼,教学艺术化、多样化,也是一种美的形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有利于学生理解。值得注重的是多媒体是辅助教学的手段,用于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将多媒体和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利用其特有的功能,服务于数学概念、原理的实质理解,更能优化数学课。通过设计三维动画,运用旋转、平移、分割、叠加等手段,直观清晰地展示新知识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将教材由“平面”变为“立体”,由“静态”变为“动态”;通过多媒体的模拟,逻辑思维中的抽象定义、定理实现向形象思维回归。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的各种功能,借助其直观、生动的画面,化难为易,辅助其有效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如“图形的展开与折叠”“截一个几何体”都是教学中学生较难掌握的内容,部分学生缺乏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而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如果用计算机模拟演示或者利用模型现场操作,困难就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