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在深刻理解运动教育模式及其开展方式的情况下,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将该模式运用到高职体育选项课教学实践中,用实践验证其广泛开展的优势,对高职体育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运动教育模式 高职体育教学 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195-02
运动教育模式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著名体育学者西登托普(Siedentop)提出的一种教育模式。它是以来自于游戏理论(Play,theory)的运动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以教师直接指导,合作学习为学习方法,以固定分组、角色扮演为组织形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比赛为主线,提供给不同运动水平的学生真实的、丰富的运动体验的教育模式。在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运动能力、社会适应以及终生体育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与当今高职体育课程目标有很大的相通性。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2011级篮球选项班男生88人,按教学自然班随机分成篮球选项一班为对照班45人,篮球选项六班43人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40余篇,充分了解该模式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课中采用教学的现状,龙其是对“运动教育”模式的核心目标、主要特征、结构进行分析和研究,为教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1.2.2实验法
实验班按照“运动教育”模式进行教学,对照班按照常规进行教学。经T检验,结果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身体素质、基本技术教学前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
1.2.3数理统计法
实验前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篮球基本技术进行测试比较,对身体素质测试的数据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统计,对基本技术测试的数据,按照《篮球选项课课程标准》打分技评,然后综合分析、统计。
1.3实验方案的设计
对我院2011级篮球选项班中随机选取人数相当的班级,作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实验班中,按照人数相等、水平相当及平均身高近相同的原则,把实验班分成7个队,每个队6名学生,在单元教学中保持固定。采用半场三对三比赛,同组的6名队员中每场比赛必有5名队员参加比赛,其余人员或轮空队队员分别担任教练、队长、裁判、计时员、记分员等不同的角色。并且每轮比赛都要进行角色互换。对照班采用常规的篮球教学,完成22学时的教学任务。通过22学时的教学实验,将两班学生的身体素质、掌握运动技能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2.实验结果与分析
2.1对照班与实验班实验前后身体素质指标变化结果分析
从表一可以看出,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身体素质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该实验是有意义继续进行的。实验后,实验班的立定跳远、握力和1000米的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见表二),但提高的效果不明显,说明运动教育模式对提高心肺功能、立定跳远和握力成绩有一定效果。实验后,对照班的立定跳远和1000米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见表二),但提高的效果都不明显,说明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提高身体素质也是有效果的。实验后,对照班和实验班的身体素质都有提高(见表一、表二),但提高的幅度无显著性差别。
2.2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基本技术变化
实验前对两班学生技战术水平进行了测试,从表三可以看出,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的篮球技战术水平(P>0.05)没有显著性差异。经过22学时教学的实验,实验班学生的技战术水平成绩在实验后 (P<0.01)有非常显著的提高,对照班学生的综合技评成绩在实验后(P<0.01)也有非常显著的提高。实验后.实验班采用“运动教育”模式能够显著提高学生运动技能水平。
3.分析与讨论
3.1运动教育模式的主要目标在于提高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能,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终身运动的习惯,鼓励学生不分你我通力合作,启发学生负责任的态度与做决定的能力,并在运动学习的过程中,欣赏他人运动美感,学习比赛战术与理解竞赛规则。学生通过多元角色的扮演、团队小组的互助合作以及团队民主机制的形成等特色,培养积极、主动的运动态度,进而增进运动技能的学习效果,达到教学目标。运动教育模式的概念架构源自于游戏理论,以全民运动的理念通过教师在课程上的设计与实施,质学生社会心理、技能与认知的范畴,培养学生良好体质与增进运动技能的提升。学生必须学会对运动做出合理的决定,来参与公平的团队竞赛。经过正式比赛的进行,学生改善了比赛技巧与策略思考,熟悉竞赛的惯例与仪式,并成为成功的运动参与者。与现代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有很大的相通性。
3.2对于在相同模式下进行的研究,有的研究得出的对身体素质提高有不同的结果的主要原因。
由于人们在运用体育教学手段和条件的能力不同,同一教学手段和教学条件,不同的人使用和组合,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从教学模式角度而言,不同的体育教学模式,显然所选用的体育教学条件不同,但同一体育教学模式,由于选择的体育教学条件和组合形式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因而体育教师应根据具体的体育教学目标、模式要求,有创造性地、合理地、科学地运用和组合体育教学条件,使其产生最佳的体育教学效果。
3.3运动教育模式的重要内涵在于教师鼓励学生多方位的学习。学生不管是担任教练、运动员、裁判、计分员、计时员等,都能从竞赛中享受彼此的成就感与欢乐,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和比赛中,从而提升了课堂学习效率,为终身体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结论
4.1运动教育模式和常规的教学模式,都能够提高学生的篮球技术水平,運用“运动教育模式”教学提高的效果比常规的教学模式提高的效果更显著。
4.2运动教育模式教学对提高身体素质有一定的作用,但提高的幅度不大。同对照组相比,提高的幅度无明显差异。身体素质的提高,需要较长时间的锻炼才能明显见效,可能与教学方法有关;可在比赛结束后增加身体素质练习的内容,需进一步研究和论证。
5.建议
5.1如何解决好技术练习与比赛的时间问题是运动教育模式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运动技术时间来安排每次比赛的时间或分数,即,每场比赛可以规定时间,也可以按每场球打多少分来控制比赛,对每场比赛有不同的要求,做到合理控制比赛,达到教学目标。
5.2在运用“运动教育模式”教学时,课中应适当增加身体素质方面的内容与练习,尤其是要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进行合理的职业体能训练。同时要重视学生组织纪律性的培养和意志品质的磨炼,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5.3在分组时要采用异质分组,应强调实力相当,各队的身高要搭配合理。对竞赛方法、规则等环节要适当地变通。逐渐地减少运动技术不佳的同学对运动的恐惧感,增加参与运动的机会,以防这部分同学会被“边缘化”。同时要营造温馨和谐的团体气氛,避免团队之间的恶性竞争与仇视。
5.4对在相同模式下进行的研究,有的研究得出的对身体素质提高非常显著,而有的结论却不明显,还需进一步研究论证。
参考文献:
[1]程传银.运动教育、战术游戏、合作学习的教学论解析[J].体育学刊2010,17(12)
[2]宣恩平.关于高职院校职业体能训练的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9,(6)
[3]马浩然. 浅谈选项教学与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安徽体育科技第28卷第5期
[4]张学领.运动教育模式在篮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版) 2008,(29)
[5]高嵘.运动教育模式教学过程结构探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3(2)
[6]陈雁飞.运动教育模式对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体育学刊第3期2005年5月
[7]周勇.“SE”模式在高校太极拳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0(5)
作者简介:
尹先平(1972.11-),男, 浙江 杭州,学士,讲师,主要从事学校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等方面研究。
【关键词】运动教育模式 高职体育教学 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195-02
运动教育模式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著名体育学者西登托普(Siedentop)提出的一种教育模式。它是以来自于游戏理论(Play,theory)的运动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以教师直接指导,合作学习为学习方法,以固定分组、角色扮演为组织形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比赛为主线,提供给不同运动水平的学生真实的、丰富的运动体验的教育模式。在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运动能力、社会适应以及终生体育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与当今高职体育课程目标有很大的相通性。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2011级篮球选项班男生88人,按教学自然班随机分成篮球选项一班为对照班45人,篮球选项六班43人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40余篇,充分了解该模式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课中采用教学的现状,龙其是对“运动教育”模式的核心目标、主要特征、结构进行分析和研究,为教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1.2.2实验法
实验班按照“运动教育”模式进行教学,对照班按照常规进行教学。经T检验,结果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身体素质、基本技术教学前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
1.2.3数理统计法
实验前对学生的身体素质、篮球基本技术进行测试比较,对身体素质测试的数据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统计,对基本技术测试的数据,按照《篮球选项课课程标准》打分技评,然后综合分析、统计。
1.3实验方案的设计
对我院2011级篮球选项班中随机选取人数相当的班级,作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实验班中,按照人数相等、水平相当及平均身高近相同的原则,把实验班分成7个队,每个队6名学生,在单元教学中保持固定。采用半场三对三比赛,同组的6名队员中每场比赛必有5名队员参加比赛,其余人员或轮空队队员分别担任教练、队长、裁判、计时员、记分员等不同的角色。并且每轮比赛都要进行角色互换。对照班采用常规的篮球教学,完成22学时的教学任务。通过22学时的教学实验,将两班学生的身体素质、掌握运动技能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2.实验结果与分析
2.1对照班与实验班实验前后身体素质指标变化结果分析
从表一可以看出,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身体素质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该实验是有意义继续进行的。实验后,实验班的立定跳远、握力和1000米的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见表二),但提高的效果不明显,说明运动教育模式对提高心肺功能、立定跳远和握力成绩有一定效果。实验后,对照班的立定跳远和1000米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见表二),但提高的效果都不明显,说明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提高身体素质也是有效果的。实验后,对照班和实验班的身体素质都有提高(见表一、表二),但提高的幅度无显著性差别。
2.2实验前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基本技术变化
实验前对两班学生技战术水平进行了测试,从表三可以看出,实验前实验班和对照班的篮球技战术水平(P>0.05)没有显著性差异。经过22学时教学的实验,实验班学生的技战术水平成绩在实验后 (P<0.01)有非常显著的提高,对照班学生的综合技评成绩在实验后(P<0.01)也有非常显著的提高。实验后.实验班采用“运动教育”模式能够显著提高学生运动技能水平。
3.分析与讨论
3.1运动教育模式的主要目标在于提高学生运动技能与体能,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终身运动的习惯,鼓励学生不分你我通力合作,启发学生负责任的态度与做决定的能力,并在运动学习的过程中,欣赏他人运动美感,学习比赛战术与理解竞赛规则。学生通过多元角色的扮演、团队小组的互助合作以及团队民主机制的形成等特色,培养积极、主动的运动态度,进而增进运动技能的学习效果,达到教学目标。运动教育模式的概念架构源自于游戏理论,以全民运动的理念通过教师在课程上的设计与实施,质学生社会心理、技能与认知的范畴,培养学生良好体质与增进运动技能的提升。学生必须学会对运动做出合理的决定,来参与公平的团队竞赛。经过正式比赛的进行,学生改善了比赛技巧与策略思考,熟悉竞赛的惯例与仪式,并成为成功的运动参与者。与现代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有很大的相通性。
3.2对于在相同模式下进行的研究,有的研究得出的对身体素质提高有不同的结果的主要原因。
由于人们在运用体育教学手段和条件的能力不同,同一教学手段和教学条件,不同的人使用和组合,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从教学模式角度而言,不同的体育教学模式,显然所选用的体育教学条件不同,但同一体育教学模式,由于选择的体育教学条件和组合形式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因而体育教师应根据具体的体育教学目标、模式要求,有创造性地、合理地、科学地运用和组合体育教学条件,使其产生最佳的体育教学效果。
3.3运动教育模式的重要内涵在于教师鼓励学生多方位的学习。学生不管是担任教练、运动员、裁判、计分员、计时员等,都能从竞赛中享受彼此的成就感与欢乐,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和比赛中,从而提升了课堂学习效率,为终身体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结论
4.1运动教育模式和常规的教学模式,都能够提高学生的篮球技术水平,運用“运动教育模式”教学提高的效果比常规的教学模式提高的效果更显著。
4.2运动教育模式教学对提高身体素质有一定的作用,但提高的幅度不大。同对照组相比,提高的幅度无明显差异。身体素质的提高,需要较长时间的锻炼才能明显见效,可能与教学方法有关;可在比赛结束后增加身体素质练习的内容,需进一步研究和论证。
5.建议
5.1如何解决好技术练习与比赛的时间问题是运动教育模式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运动技术时间来安排每次比赛的时间或分数,即,每场比赛可以规定时间,也可以按每场球打多少分来控制比赛,对每场比赛有不同的要求,做到合理控制比赛,达到教学目标。
5.2在运用“运动教育模式”教学时,课中应适当增加身体素质方面的内容与练习,尤其是要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进行合理的职业体能训练。同时要重视学生组织纪律性的培养和意志品质的磨炼,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5.3在分组时要采用异质分组,应强调实力相当,各队的身高要搭配合理。对竞赛方法、规则等环节要适当地变通。逐渐地减少运动技术不佳的同学对运动的恐惧感,增加参与运动的机会,以防这部分同学会被“边缘化”。同时要营造温馨和谐的团体气氛,避免团队之间的恶性竞争与仇视。
5.4对在相同模式下进行的研究,有的研究得出的对身体素质提高非常显著,而有的结论却不明显,还需进一步研究论证。
参考文献:
[1]程传银.运动教育、战术游戏、合作学习的教学论解析[J].体育学刊2010,17(12)
[2]宣恩平.关于高职院校职业体能训练的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9,(6)
[3]马浩然. 浅谈选项教学与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安徽体育科技第28卷第5期
[4]张学领.运动教育模式在篮球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版) 2008,(29)
[5]高嵘.运动教育模式教学过程结构探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3(2)
[6]陈雁飞.运动教育模式对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体育学刊第3期2005年5月
[7]周勇.“SE”模式在高校太极拳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0(5)
作者简介:
尹先平(1972.11-),男, 浙江 杭州,学士,讲师,主要从事学校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等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