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中学生是有别于城市中学生的另一个群体。虽然他们都同属于一个年龄层,但在接受教育的程度和学习的方法途径上,二者相去甚远。就其作文方面来看,思维的开放性、语言表达的流畅性、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文章的文采等,都是两个档次。农村中学生的作文能力长期以来始终处于一个低谷状态。
一、现状描述
某问卷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在1200名城乡高、初中各年级学生中,热爱写作文的仅占21%,有57%以上的学生害怕和讨厌写作文,这是一个不小的比例。
二、原因分析
事实上,农村学生生活更为贴近大自然和艰辛的人生,有着更为丰富的生活素材可写,可为什么农村中学生的作文空洞无物、材料缺乏呢?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如下。
(一)缺乏材料积累的意识和习惯
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些提法的核心便是要让学生有以文字表达自我的要求,有自觉的写作意识。而这一点也正是农村中学生所缺乏的。学生没有自觉写作的意识、表达自我的需要,就失去了一种有意识积累的内趋力,就会对生活中的人、事、物漫不经心、熟视无睹。试想,没有了生活的最基本的关照和积累,作文时又怎样能信手拈来、下笔成文呢?学生怎么能不怕作文?
(二)课外阅读缺乏
阅读是获得写作材料的重要手段。阅读包括课内外。而作为积累材料的阅读,主要指课外阅读。
(三)教师缺乏对学生有效的指导
在作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占有知识、经验、能力、地位、威望的优势,具有确定的主导地位。学生对写作的学习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对教师施加的教育影响采取接受或排拒的态度。作文教育专家汪广仁教授说过:“教师的教育教学内容,只有在学生乐于接受并且有能力接受的情况下,才能内化为他们自身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情感意志结构的部分。”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作文做有效的指导。
三、材料积累的策略
关于农村中学生材料积累的策略,面对困厄,我们只能换种思维,从存在的各种有利因素着手,并科学地加以指导,才有可能循序渐进地开发学生的作文能力。
(一)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积累材料的意识和习惯。
作为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的有利引导对学生来说是事关重要的,为此教师的观念必须进行更新。
l、辩证对待应试,引导学生树立文体意识。中学语文大纲第一条就提出:“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简单的议论文和一般应用文。”这是最基础和最根本的。只有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了各种文体的基本知识,才能让学生有的放矢、有意识地积累材料。
2、利用教材的每一篇文章,让学生就地取材进行积累。不用说,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几乎都是从文学宝库中提取出来的精华。如七年级课文《夸父逐日》一文,是一篇神话哲理文章。教学时,教师必须首先让学生了解神话的由来、神话的特点和所体现的远古人们的生活和思想;接着反观当今的“神话”——科技的突飞猛进,各种航天、航海等技术的超自然能力所体现的科学的神奇力量;然后以此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想象能力。
(二)加强校园和班级文化建设,为写作教学开辟第二课堂。
“新课标”明确要求,初中三年阅读量应在500万字以上,要读10来本名著。但据我了解,农村中学生很少能达到要求。即使老师布置,农村中学条件也不具备,学生找不到这么多课外书来读。如果学校没有图书室,也没有阅览室,个人藏书又极其有限,100万字外加10本名著的阅读量根本无法保证。那怎么办呢?我认为解决办法如下。
l、建立班级书柜。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的课外书都收集起来,想办法收集“初中生必读书系列”,安排专人管理,做好书籍的收集、管理和发放工作。如果条件不成熟,可以把书籍和拥有者的名册造好,人手一份,大家按名册相互借阅。与前者相比,后者更简单易行。
2、发动学生订阅报刊。教师可以号召每人至少订阅报刊一份。家庭条件困难的,可二三人订阅报刊一份。报刊有《语文报》、《中学生阅读》、《读者》、《半月谈》等,要让这些书在班里充分流动起来。
3、注意各科目的材料积累。数理化、政史地、音体美的知识包罗万象,简直就是一个作文材料的宝库。我们可不要视而不见。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学习各门课程知识时,有意识积累相关的写作材料。
4、做读书笔记,并养成积累的习惯。
(三)启发学生热爱生活,用审美的心态去观察和体验生活。
汪广仁教授说:“写作的源泉是生活,生活离不开环境。”丰富多彩的自然、社会环境与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实践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但客观存在的环境万物与丰富生活的种种特色,只有靠观察和体验才能发现、掌握与积累,生活才能形成写作的题材。
1、观察是获取写作材料的途径。观察是写作的前提,是作文想象和构思的基础。没有正确地观察,就不可能写出成功的作文。观察在写作中的作用就是积累材料。作者通过观察大量的生活表象储存在大脑中,为作文的想象构思奠定基础。茅盾说:“想象的来源,就是观察。”臧克家也说:“想象的丰富与否,决定于是否对生活的深入和对宇宙万物的观察与思考,是否了解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相互的联系。”(转引自《中学语文教与学》2007年第8期22页)
2、教师指导学生观察,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强化观察意识,强调观察的重要性。鲁迅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从作文角度说,观察就是有意识、有目的的知觉自然或认识社会现象,从中获得写作的材料。
(2)教会学生观察方法。一般说来,美的事物是多种因素的统一。人们只有多角度、多侧面地把握对象,才能获得事物的和谐美。如朱自清的《春》,要让学生明白,作者能够如此生动地写出“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景象,是同他多角度、多侧面细致入微地观察自然分不开的。如果没有这样的观察,春天多样统一的美就不可能呈现在人们面前。
(3)带领学生作一些示范性观察。如何运用抓特征观察法表现国旗的美;如何分清主次,详细地解说国旗的主体部分;如何把握国旗的情感表现性等等。学生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经过长时间严格有序地训练,观察、认知、感悟的能力必然会得到提高。
(4)指导学生写观察笔记。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后,学生应该学以致用,学写观察笔记。在观察笔记写作之初,教师要利用语文课时间举办专题讲座,告诉学生:面对一个事物,应该如何去调动自己的眼、耳、口、鼻及身体肌肤多角度地进行感知,抓住事物的特征。
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在平时的阅读、观察中不断地选择、汲取和加工,做个勤读勤记的人,并尽可能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就能做到信手拈来、下笔成文。
参考文献:
1.王寿山.《中学生主体性作文教学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
2.吴俊《美学理论与美育育实践》.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432
(作者电话:13985393482;邮箱:729237991@qq.com)
一、现状描述
某问卷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在1200名城乡高、初中各年级学生中,热爱写作文的仅占21%,有57%以上的学生害怕和讨厌写作文,这是一个不小的比例。
二、原因分析
事实上,农村学生生活更为贴近大自然和艰辛的人生,有着更为丰富的生活素材可写,可为什么农村中学生的作文空洞无物、材料缺乏呢?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如下。
(一)缺乏材料积累的意识和习惯
新课标提出要让学生“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些提法的核心便是要让学生有以文字表达自我的要求,有自觉的写作意识。而这一点也正是农村中学生所缺乏的。学生没有自觉写作的意识、表达自我的需要,就失去了一种有意识积累的内趋力,就会对生活中的人、事、物漫不经心、熟视无睹。试想,没有了生活的最基本的关照和积累,作文时又怎样能信手拈来、下笔成文呢?学生怎么能不怕作文?
(二)课外阅读缺乏
阅读是获得写作材料的重要手段。阅读包括课内外。而作为积累材料的阅读,主要指课外阅读。
(三)教师缺乏对学生有效的指导
在作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占有知识、经验、能力、地位、威望的优势,具有确定的主导地位。学生对写作的学习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对教师施加的教育影响采取接受或排拒的态度。作文教育专家汪广仁教授说过:“教师的教育教学内容,只有在学生乐于接受并且有能力接受的情况下,才能内化为他们自身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情感意志结构的部分。”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作文做有效的指导。
三、材料积累的策略
关于农村中学生材料积累的策略,面对困厄,我们只能换种思维,从存在的各种有利因素着手,并科学地加以指导,才有可能循序渐进地开发学生的作文能力。
(一)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积累材料的意识和习惯。
作为教学的主导者,教师的有利引导对学生来说是事关重要的,为此教师的观念必须进行更新。
l、辩证对待应试,引导学生树立文体意识。中学语文大纲第一条就提出:“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简单的议论文和一般应用文。”这是最基础和最根本的。只有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了各种文体的基本知识,才能让学生有的放矢、有意识地积累材料。
2、利用教材的每一篇文章,让学生就地取材进行积累。不用说,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几乎都是从文学宝库中提取出来的精华。如七年级课文《夸父逐日》一文,是一篇神话哲理文章。教学时,教师必须首先让学生了解神话的由来、神话的特点和所体现的远古人们的生活和思想;接着反观当今的“神话”——科技的突飞猛进,各种航天、航海等技术的超自然能力所体现的科学的神奇力量;然后以此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想象能力。
(二)加强校园和班级文化建设,为写作教学开辟第二课堂。
“新课标”明确要求,初中三年阅读量应在500万字以上,要读10来本名著。但据我了解,农村中学生很少能达到要求。即使老师布置,农村中学条件也不具备,学生找不到这么多课外书来读。如果学校没有图书室,也没有阅览室,个人藏书又极其有限,100万字外加10本名著的阅读量根本无法保证。那怎么办呢?我认为解决办法如下。
l、建立班级书柜。教师可以把全班学生的课外书都收集起来,想办法收集“初中生必读书系列”,安排专人管理,做好书籍的收集、管理和发放工作。如果条件不成熟,可以把书籍和拥有者的名册造好,人手一份,大家按名册相互借阅。与前者相比,后者更简单易行。
2、发动学生订阅报刊。教师可以号召每人至少订阅报刊一份。家庭条件困难的,可二三人订阅报刊一份。报刊有《语文报》、《中学生阅读》、《读者》、《半月谈》等,要让这些书在班里充分流动起来。
3、注意各科目的材料积累。数理化、政史地、音体美的知识包罗万象,简直就是一个作文材料的宝库。我们可不要视而不见。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学习各门课程知识时,有意识积累相关的写作材料。
4、做读书笔记,并养成积累的习惯。
(三)启发学生热爱生活,用审美的心态去观察和体验生活。
汪广仁教授说:“写作的源泉是生活,生活离不开环境。”丰富多彩的自然、社会环境与千变万化的社会生活实践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但客观存在的环境万物与丰富生活的种种特色,只有靠观察和体验才能发现、掌握与积累,生活才能形成写作的题材。
1、观察是获取写作材料的途径。观察是写作的前提,是作文想象和构思的基础。没有正确地观察,就不可能写出成功的作文。观察在写作中的作用就是积累材料。作者通过观察大量的生活表象储存在大脑中,为作文的想象构思奠定基础。茅盾说:“想象的来源,就是观察。”臧克家也说:“想象的丰富与否,决定于是否对生活的深入和对宇宙万物的观察与思考,是否了解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相互的联系。”(转引自《中学语文教与学》2007年第8期22页)
2、教师指导学生观察,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强化观察意识,强调观察的重要性。鲁迅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从作文角度说,观察就是有意识、有目的的知觉自然或认识社会现象,从中获得写作的材料。
(2)教会学生观察方法。一般说来,美的事物是多种因素的统一。人们只有多角度、多侧面地把握对象,才能获得事物的和谐美。如朱自清的《春》,要让学生明白,作者能够如此生动地写出“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景象,是同他多角度、多侧面细致入微地观察自然分不开的。如果没有这样的观察,春天多样统一的美就不可能呈现在人们面前。
(3)带领学生作一些示范性观察。如何运用抓特征观察法表现国旗的美;如何分清主次,详细地解说国旗的主体部分;如何把握国旗的情感表现性等等。学生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经过长时间严格有序地训练,观察、认知、感悟的能力必然会得到提高。
(4)指导学生写观察笔记。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后,学生应该学以致用,学写观察笔记。在观察笔记写作之初,教师要利用语文课时间举办专题讲座,告诉学生:面对一个事物,应该如何去调动自己的眼、耳、口、鼻及身体肌肤多角度地进行感知,抓住事物的特征。
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在平时的阅读、观察中不断地选择、汲取和加工,做个勤读勤记的人,并尽可能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就能做到信手拈来、下笔成文。
参考文献:
1.王寿山.《中学生主体性作文教学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
2.吴俊《美学理论与美育育实践》.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432
(作者电话:13985393482;邮箱:72923799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