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匆匆(散文)

来源 :当代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flx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不觉中我离开故乡已二十多年,这些年间每次回故乡总是来去匆匆,心里一直愧疚没和亲人们多待几天。去年暑假,恰逢儿子中考结束,我也特意请了假,终于回故乡住了几天。
  和儿子一起坐在回故乡的车上,随着高速路两旁风景的急速后退,我的心早已飞回了故乡。儿时故乡每一处的模样在我脑海中快速地閃现着,眼前不停地出现着每次回家亲人们见到我时那亲切的眼神,心里想着我的那些同窗好友,耳边似乎又听到了和伙伴们一起玩耍时的欢笑声……故乡,我虽然只在您的怀抱里生长了18年,但这18年却是我今生最留恋、最难忘的时光,尽管走出家乡已有二十多年了,我的心却一直惦记着故乡的山山水水、亲人朋友、老师同学……
  我们到达故乡时已是下午六点多,一下车,望着夕阳笼罩下的故乡我的心情顿时舒畅了起来。儿子看着柏油路两边几十栋崭新的红色楼房惊奇地说道:“妈妈,现在这里建设的都赶上城市了!”“那当然了,现在国家政策这么好,农村也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改变,看,沿路往南走200米路东的那栋黄色小二楼就是你大姥爷家!”我俩边走边说间已进了大伯家的院门,“大伯、大娘,我们回来了!”快80岁的老夫妻俩此时正坐在院中的柿子树下聊天,听见我的喊声,大伯高兴地站起来应声道:“呀,咱燕子回来了,这是?哦,是我小外孙吧!十多年不见长得比你妈都高一大截了,你妈总说你学习忙,这么多年也不带你回来转转,弄得姥爷都不敢认你了,快,和你妈一起进屋!”二十多年过去了,岁月已在二老的身上留下了太多苍老的痕迹,当年大伯洪亮的嗓音如今沙哑了很多,原先手脚麻利的大娘也变得迟缓了许多。“燕子呀,看看你当年走的时候还是个白皙粉嫩的小姑娘,一晃孩子都这么大了,怪不得我们就老成这样了,一年年过得太快了!你们以后可得多回来几趟啊!”大娘紧拉着我们的手感叹道。“来,孩子,和你妈吃咱本地的葡萄和西瓜,姥爷马上给你们做晚饭去!”大伯边给我们递水果边兴奋地说道。
  第二天吃过早饭,我便领着儿子在村里转了起来。从大伯家出来往前走100米便是村里的学校,我上学时,校园里是一排排青砖红瓦的旧教室,如今这里早已换成了四栋整洁明亮的三层教学楼。往日校园走廊两旁粗壮的杨柳树已被周边一颗颗青翠挺拔的松柏树取代。站在校园中央的五星红旗下我不由得感慨万千,这里曾经是我们每周升国旗唱国歌的地方,曾经是我们师生列队做广播体操的场地。当年,我们正是在老师的辛勤教导下才有了展翅高飞的本领,如今,我的那些老师们或调走或退休或故去,让我不禁感叹时光易逝,岁月如流。
  从学校出来的路两侧全是一家挨着一家的商铺,看着商铺出出进进的人便知他们的生意非常兴隆,大家如今购物再也不用和过去一样往十几里外的县城跑了。我和儿子正往前走着,对面缓慢地走来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太太,我定睛一看兴奋地朝她喊道:“朱老师”!她“哎”了一声,但用陌生的眼光使劲地打量着我。“我是燕子,小学时您教了我三年的语文!那年我病了,你还去我家给我补了好多天课呢!”我急切地说着。“哦,想起来了,当年你还是个小不点,一晃你也到中年了,这是你孩子吧,你看孩子都比你那时高多了,难怪老师都认不出你了!”我激动地紧握着老师的手,看着她满脸的皱纹和深陷的双眼不由得鼻尖一酸,岁月真是不饶人啊,当年讲课吐字清晰、思路敏捷的老师如今也被岁月折磨成了这般模样。
  告别朱老师后,我和儿子沿路一直往前走,这里的街道房屋和男女老少曾经都是我最熟悉的,而今,不仅一切都修建得焕然一新,连路上擦肩而过的很多人也都用陌生的眼光看着我,那种陌生的眼光不禁让我想到了贺知章那首《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是啊,二十多年了,这里的很多年轻人都是在我走后才出生的,怪不得他们会用看异乡人的眼神盯着我。
  接下来的几天,我领着儿子陆续去看望了村里另外几位伯父、叔叔、姑姑。每到一家,亲人们都以无比暖心的态度接待着我们,一桌桌美味可口的家乡饭让我体会到了亲人们对我的挚爱之情。那种血浓于水的亲情在我们的团聚中更显珍贵,看着亲人们都过上了美满幸福的生活,我心里由衷地感到高兴。
  自奶奶去世后,我好多年未去她的院子了,这次回来在大伯父的陪同下我们去了那里。这里曾经是儿时我和堂哥堂姐们玩耍嬉闹的开心乐园,特别是逢年过节,这里更是欢声笑语不断。如今却是一片荒凉,院中杂草丛生。当年两棵枝繁叶茂、果实累累的枣树如今也只是零零星星地吊着几颗枣,院子周边的墙也塌落了好几处。当我走进奶奶的房间时,看着空寂的房间里只挂着一张奶奶的照片时,我不由得落泪了。奶奶在世时,我们一进屋就会传来她问寒问暖、问饥问渴的声音,如今却只能看看奶奶的照片回忆过往。我常想如果时空能够倒流,让我再和奶奶多待待该有多好,只可惜一切都一去不复返了!
  岁月匆匆,带给我们很多美好的东西,也留给我们太多的感慨和遗憾。人生路上,不经意间我们便会青丝变白发,对于匆匆流逝的岁月,我们能做的就是要好好珍惜时间、亲情、生命,珍惜身边每一位朋友和做好手中每一件事。
其他文献
你還没有来的时候,   我就在心里想起了你的妩媚。   洋槐花开花落是你翩翩起舞的昭示。   我挥动着臂膀等待你的归来。   我微笑着把你迎接。   感受到了你的浓情盛宴。   你在心里把我映的雪亮。   一晃一回的树影让你激荡。   葡萄树下是我和你的对白。   阳光下的万物是你烘托的辉煌。   我常常怀念你的温暖。   遥远的地方我已经习惯了你的心情。   我喜欢上了郁闷。   离不开你的无奈
鸳鸯答应着连忙出来看时,只见贾母独自坐在椅上吃茶,贾夫人在那边炕上开箱子,像找什么东西的似的。鸳鸯忙向贾母使了个眼色。贾母会了意,便立起身来,道:“凤丫头这会子可好些了没有?我也瞧瞧他去。”说毕便扶了鸳鸯走进凤姐的卧室来。凤姐见了贾母,虽觉害羞却也无可奈何,只得老着脸儿,连哭带诉的将告状之事原原委委的说了一遍,贾母也吓得呆了半晌,道:“猴儿精,你就是个乱儿答,前儿家里抄家的事,里头也有你,今儿这里
关于白三的脾气,油麻地人有最确切的评价:“嘴里叼屎撅子,拿麻花都不换。”   白三平衡能力很差,走一座独木桥时,走了三分之二,掉到了河里。但白三并不朝只剩下三分之一距离的对岸游去,而是调转头,重新游回岸这边。他不信就走不过这座独木桥去!白三水淋淋地又站到了桥头上。当时,村里正有个人撑船经过这里,说:“我用船把你送过去。”白三说:不!老子今天一定要走过这座桥!”他又去走那独木。这回比上回难走,因为
庚子大疫  开年来袭  迅速蔓延  举国告急  在人们的恐惧中  一批批白衣勇士们  披挂出征  义无反顾地  逆行疫区  明知前路艰险  却冒死冲锋  可歌可泣  你们是新时代  最可爱的人  青史将谱写  你们不朽的功绩  两个多月的鏖战  终于取得了  阶段性胜利  数十位英雄  倒下了  他们用  热血和生命  诠释了使命和道义  今天  你们即将载誉凯旋  江城人民啊  又怎能忘記  你
作家自荐理由:  这篇短篇小说,是根据一位青年的相亲经历创作而成。主人公余逢君是一个理想化的青年,是一个从小在父母的羽翼下成长的青年,父母给了他富足的生活,给了他充分的自由。他就是这样一个对社会,对婚姻,对爱情充满理想化的青年。他是现实社会妈宝男的一个典型人物,从他的成长经历来看,他既没有太多的知识和社会经验,有的只是自己对社会的美好想象。当爱情需要牛奶和面包,当婚姻需要门当户对,需要物质与精神都
纽约中央火车站询问亭上的时钟告诉人们,现在是差六分钟六点,高个儿的青年中尉仰起他被太阳晒得黝黑的脸,眯着眼睛注视着这个确切时间。他心跳得浑身震动,再过六分钟,他就会看到13个月以来一直在他的生活中占有特殊地位的那个女子了。虽说他从未见过她,她写来的文字却给了他无穷无尽的力量。  勃兰福特中尉尤其记得战斗最激烈的那一天,他的飞机被一群敌机团团围住了。  他在信里向她坦白承认他时常感到害怕。就在这次战
且说东廊那边,史湘云与纨、凤、钗黛等白日里看戏,已经用过了酒饭,因又唱夜戏,湘云遂又留下众人散坐吃茶。候唱完了夜戏,都同到贾母、贾夫人處请安,说说话儿再各自回家。于是,大家都安心乐意的坐着看戏。及至看到唱出些风月戏文来,探春向宝琴道:“这是他们谁点的,怎么唱出这些没人样的戏来了,难道他们不知道我们都在这里看戏吗?”宝琴笑道:“你估量可再有谁呢,不过是他们那个大哥哥罢了。”  凤姐笑道:“罢哟,你们
非遗文化,不仅是一个地方珍藏的记忆,更是心中深深的乡情,浓浓的乡愁。  --作者题记  六月上旬,迎来第11个中国文化遗产日,作家采风组走进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资源大市唐山采风。非遗美食--谷小光棋子烧饼靓丽亮相,世代相传,文化底蕴丰厚,制作技艺高超。作家来到厂区,和风吹来,刚出锅的棋子烧饼,散发出诱人谗言欲滴的奇香,扑鼻而来。作家边听文化故事,边品尝特色美食,非遗与舌尖的“碰撞”,瞬间挑动味蕾,可
小引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心于宋词还是笃爱写词的人,我是暧昧不清的。她清丽婉约的格调,热情洋溢的洒脱,令人沉醉,令人浮想联翩,酒入杯,揽入喉,想念蘸墨赋词的那位佳人呢!  初识李清照是我上初中时候,晚自习偷读她那阙《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词中“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词意特有感触。因那段时间在观影陈晓旭扮演的林黛玉,读到这首词时,她的相思离愁
百年前南湖的红船上  十三颗红心熠熠生辉  燃烧的思想在碰撞  汇集成一轮红日光芒万丈  于是  四万万同胞有了前进的方向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放射出绚丽的  世纪之光  一  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  武汉、上海的工运风起云涌  广洲农民运动讲习所里  敦敦教诲记心间  铁锤与镰刀  共同托举起世纪的信仰  八·一南昌起义  划破漫漫长夜  打响了  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朱毛会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