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构建,能够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生活实践能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融入生活化的数学问题,开展生活化的数学实践活动,构建生活化的数学教学课堂,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意义;对策
所谓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的一种教学模式。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构建,能够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小学阶段,数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立足《数学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立足学生主体,积极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情境,融入生活案例,开展生活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将是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不仅能够有效地降低数学教学的难度,同时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构建高效的数学教学课堂。本文立足小学数学教学,探索生活化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中构建的意义极其有效性对策。
1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1.1 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基于深度学习的视角,传统的应试教育,学生对知识的习得建立在“记忆—理解—应用”的基础之上,即学生在知识习得的过程中,采取了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知识,通过死记硬背达到对知识的理解然后应用,导致学生的知识习得比较僵化,这是一种典型的浅层学习模式;而深度学习,则强调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记忆知识,构建“理解—记忆—应用”的深度学习模式,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还应当形成批判性的思维,有自己独特的认知。由此可见,深度学习作为一种在理解基础之上记忆知识的学习方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更加灵活,是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数学学科作为一门逻辑性、抽象性的学科,传统的浅层学习模式,难以达到深化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目的。在此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现实的生活案例、生活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让学生紧密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知识,通过构建深度学习课堂,达到深化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目的,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1.2 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应当是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生活实践能力、生存能力。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数学的教育,应当强化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的数学知识指导生活实践。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传统的应试化教育,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生活应用实践能力的目的。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小学数学教师积极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通过现实的生活案例的渗透,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以及生活化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让学生搭建生活与知识之间的桥梁,建立生活与数学之间的紧密联系性,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2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性对策
2.1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在生活化教学模式构建方面,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很多教师都会采用的教学方法。这其中蕴含着情境教学的思想。何为情境教学?所谓情境教学法,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立足教学目标,有目的地引入一些具有情绪色彩的、形象生动的场景,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提高教学质量。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即教师以生活为主题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既定的生活情境中,深入理解数学理论知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例如,笔者在教学“整百整十的加减法”中,并没有让学生直接记忆如何加、如何减,而是通过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进行加减,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境的创设很简单:四个同学一组,两人扮演顾客,两人扮演销售员,销售的产品为文具盒、书包、铅笔等学习用品。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创销售台词,给商品定价,顾客在购买产品时,销售者要能够“找零”,顾客要计算销售员“找零”是否正确。这样的情境创设,其实“找零”的过程也就是学生进行数学计算的过程。类似的生活化教学情境创设,不仅能够深化学生的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算能力。
2.2 融入生活化的数学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笔者历来强调“问题”教学法的应用。即教师在数学课堂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我们知道:数学是一门具有较强逻辑性、抽象性的学科,问题情境的创设,尤其是“问题串”的设计,能够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进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质量的目的。为了让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更加透彻,小学数学教师要立足教學目标,积极融入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分类与整理”的相关知识时,紧密结合生活,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同学们,你们去过超市吗?在超市选择商品时,如何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呢?”学生大声回答:“看标志”。教师继续问:“看什么标志呢?”,学生:“超市有文具区、零食区、生活区、蔬菜区……”;教师:“对,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超市工作人员根据不同物品的种类,将同类物品放置在同一个区域,方便人们购买,这就涉及到今天我们课程的一个主要内容:分类。”这样的课堂问题情境创设模式,能够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感知分类的重要性,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同时也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2.3 开展生活化的课后实践
数学生活化教学,不仅仅体现于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将生活化的教学课堂延伸到课外。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和实践能力,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开展生活化的课后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以上述“分类与整理”的教学为例,笔者给学生布置了实践性的课后作业:回到家,将自己的文具、学习用品、书籍等进行分类整理。这样的实践性作业,能够强化学生对分类与整理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实现“学以致用”的数学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广余,石建芹.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8(19):119-120.
[2] 于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策略的研究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6(33):133-134.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意义;对策
所谓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的一种教学模式。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构建,能够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小学阶段,数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立足《数学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立足学生主体,积极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情境,融入生活案例,开展生活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将是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不仅能够有效地降低数学教学的难度,同时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构建高效的数学教学课堂。本文立足小学数学教学,探索生活化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中构建的意义极其有效性对策。
1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1.1 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基于深度学习的视角,传统的应试教育,学生对知识的习得建立在“记忆—理解—应用”的基础之上,即学生在知识习得的过程中,采取了死记硬背的方式学习知识,通过死记硬背达到对知识的理解然后应用,导致学生的知识习得比较僵化,这是一种典型的浅层学习模式;而深度学习,则强调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记忆知识,构建“理解—记忆—应用”的深度学习模式,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还应当形成批判性的思维,有自己独特的认知。由此可见,深度学习作为一种在理解基础之上记忆知识的学习方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更加灵活,是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数学学科作为一门逻辑性、抽象性的学科,传统的浅层学习模式,难以达到深化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目的。在此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现实的生活案例、生活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让学生紧密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知识,通过构建深度学习课堂,达到深化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目的,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1.2 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教育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应当是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生活实践能力、生存能力。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数学的教育,应当强化对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的数学知识指导生活实践。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传统的应试化教育,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生活应用实践能力的目的。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小学数学教师积极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通过现实的生活案例的渗透,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以及生活化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让学生搭建生活与知识之间的桥梁,建立生活与数学之间的紧密联系性,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2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性对策
2.1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在生活化教学模式构建方面,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很多教师都会采用的教学方法。这其中蕴含着情境教学的思想。何为情境教学?所谓情境教学法,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立足教学目标,有目的地引入一些具有情绪色彩的、形象生动的场景,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提高教学质量。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即教师以生活为主题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既定的生活情境中,深入理解数学理论知识,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例如,笔者在教学“整百整十的加减法”中,并没有让学生直接记忆如何加、如何减,而是通过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进行加减,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境的创设很简单:四个同学一组,两人扮演顾客,两人扮演销售员,销售的产品为文具盒、书包、铅笔等学习用品。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创销售台词,给商品定价,顾客在购买产品时,销售者要能够“找零”,顾客要计算销售员“找零”是否正确。这样的情境创设,其实“找零”的过程也就是学生进行数学计算的过程。类似的生活化教学情境创设,不仅能够深化学生的对知识的理解,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算能力。
2.2 融入生活化的数学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笔者历来强调“问题”教学法的应用。即教师在数学课堂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我们知道:数学是一门具有较强逻辑性、抽象性的学科,问题情境的创设,尤其是“问题串”的设计,能够活跃学生的数学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进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质量的目的。为了让学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更加透彻,小学数学教师要立足教學目标,积极融入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分类与整理”的相关知识时,紧密结合生活,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同学们,你们去过超市吗?在超市选择商品时,如何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呢?”学生大声回答:“看标志”。教师继续问:“看什么标志呢?”,学生:“超市有文具区、零食区、生活区、蔬菜区……”;教师:“对,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超市工作人员根据不同物品的种类,将同类物品放置在同一个区域,方便人们购买,这就涉及到今天我们课程的一个主要内容:分类。”这样的课堂问题情境创设模式,能够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感知分类的重要性,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同时也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2.3 开展生活化的课后实践
数学生活化教学,不仅仅体现于课堂上,教师还可以将生活化的教学课堂延伸到课外。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和实践能力,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开展生活化的课后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以上述“分类与整理”的教学为例,笔者给学生布置了实践性的课后作业:回到家,将自己的文具、学习用品、书籍等进行分类整理。这样的实践性作业,能够强化学生对分类与整理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实现“学以致用”的数学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广余,石建芹.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8(19):119-120.
[2] 于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策略的研究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6(33):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