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在问的过程中锻炼思维,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一步一步引导,课文的重点、难点就在学生“问不完”的问题中消化了。尽量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和活动的余地,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
【关键词】权利;质疑;提问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2-0212-01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美国的家长喜欢问孩子“今天向老师提了几个问题?”,而中国的家长却喜欢问孩子“今天回答了老师几个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善于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与主动探求知识的生动表现。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会问胜于会答。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在问的过程中锻炼思维,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至于学生问什么问题,怎样问,从哪儿入手?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然后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以下就谈谈我从事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
1 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金色的鱼钩》,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学生问:鱼钩是什么样的?谁的鱼钩?为什么是金色的呢?。。。这些问题,直触中心,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了铺垫。又如教《狼牙山五壮士》,出示课题后,让学生自由提问,学生问的兴趣很高:五壮士是哪五位?狼牙山在哪里的?什么叫“壮士”?他们为了什么成为了“壮士”?这就给学生提供会提问的机会,也为学生探究课文提高了一个平台,学生自然就有兴趣进一步学习课文了。
2 从课文优美难懂的句子质疑
引导学生在自读课文时,找出文中精彩的语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从中去寻找问题。如《草原》一课中有一句:“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样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学生质疑:这里为什么用“流”?流到哪里去?老师指导学生通过联系上文解答了这一疑问,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形象性,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又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漫卷诗书喜欲狂”,学生问“喜”到什么程度?“漫卷诗书”是怎样的一种情态?老师根据学生这一提问,可以让别的学生表演一下。通过这种形式,培养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深入探究的思维习惯。
3 从课文内容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文重点、难点句段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线索进行教学。如教《挑山工》一个学生问:为什么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长,最后反而会比游人的速度快呢?老师表扬他会围绕课文内容提问,而且问的问题很有讨论的价值。听到这样的表扬,其余学生纷纷回答他提出的问题:是因为挑山工一个劲儿往前走,不像游人那样走走停停,东张西望的。当老师问到谁还要提问,同学们纷纷举起了他们的小手:挑山工走的“之”字形线路是什么样的?别的游人是怎样走路的?又如:《草船借箭》中,学生在理解课文时提出:诸葛亮凭什么胆敢答应周瑜三天之内可以交十万支箭,并且立下军令状?这个提问,对理解课文的难点打开了大门。老师为越来越懂得提问的同学而感到高兴。老师顺着学生的提问,一步一步引导,课文的重点、难点就在学生“问不完”的问题中消化了。
4 从标点符号上质疑
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不一样,它能帮助我们识别句子,辨明语气,理解课文内容,所以可以引导学生从标点处质疑。如《穷人》一课,可引导学生质疑:“哦,我……我……怎么啦?西蒙会揍我的……揍一顿也好,只要两个孩子能留下来.”学生质疑:这里的省略号起什么作用?《十六年前的回忆》中,李大钊对母亲说:“……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学生问:“最后那里,为什么是反问的语气呢?”我为佩服学生能在细微的地方有所质疑。
当然,学生在问的过程中,不一定直触内容或者中心,又或者是题外的话题,这时,就需要老师耐心的引导了。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思维火花,不失时机地予以积极评价,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使他们乐于提问。为此,我们应注意通过充满激情的真诚赞扬,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一份成功的自豪感和愉悦的情感。同时,还可通过竞争、奖励机制的运用,来激发他们的提问积极性。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学生多动、多说、多看、多问、多表现、多思考,让他们自己“跳起来摘果子”,尽量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和活动的余地,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教学》.《建设高质量的小学语文教育》,2007.11,P4-6
【关键词】权利;质疑;提问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2-0212-01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美国的家长喜欢问孩子“今天向老师提了几个问题?”,而中国的家长却喜欢问孩子“今天回答了老师几个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善于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与主动探求知识的生动表现。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会问胜于会答。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在问的过程中锻炼思维,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至于学生问什么问题,怎样问,从哪儿入手?起始阶段,教师应注意通过示范提问,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然后在示范提问的基础上,教师还应注意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以下就谈谈我从事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做法:
1 从课题上质疑
教材中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教《金色的鱼钩》,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学生问:鱼钩是什么样的?谁的鱼钩?为什么是金色的呢?。。。这些问题,直触中心,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做了铺垫。又如教《狼牙山五壮士》,出示课题后,让学生自由提问,学生问的兴趣很高:五壮士是哪五位?狼牙山在哪里的?什么叫“壮士”?他们为了什么成为了“壮士”?这就给学生提供会提问的机会,也为学生探究课文提高了一个平台,学生自然就有兴趣进一步学习课文了。
2 从课文优美难懂的句子质疑
引导学生在自读课文时,找出文中精彩的语句或感受最深的地方,从中去寻找问题。如《草原》一课中有一句:“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样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学生质疑:这里为什么用“流”?流到哪里去?老师指导学生通过联系上文解答了这一疑问,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形象性,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又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漫卷诗书喜欲狂”,学生问“喜”到什么程度?“漫卷诗书”是怎样的一种情态?老师根据学生这一提问,可以让别的学生表演一下。通过这种形式,培养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深入探究的思维习惯。
3 从课文内容重点,难点处质疑
对课文重点、难点句段质疑,既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一线索进行教学。如教《挑山工》一个学生问:为什么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长,最后反而会比游人的速度快呢?老师表扬他会围绕课文内容提问,而且问的问题很有讨论的价值。听到这样的表扬,其余学生纷纷回答他提出的问题:是因为挑山工一个劲儿往前走,不像游人那样走走停停,东张西望的。当老师问到谁还要提问,同学们纷纷举起了他们的小手:挑山工走的“之”字形线路是什么样的?别的游人是怎样走路的?又如:《草船借箭》中,学生在理解课文时提出:诸葛亮凭什么胆敢答应周瑜三天之内可以交十万支箭,并且立下军令状?这个提问,对理解课文的难点打开了大门。老师为越来越懂得提问的同学而感到高兴。老师顺着学生的提问,一步一步引导,课文的重点、难点就在学生“问不完”的问题中消化了。
4 从标点符号上质疑
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不一样,它能帮助我们识别句子,辨明语气,理解课文内容,所以可以引导学生从标点处质疑。如《穷人》一课,可引导学生质疑:“哦,我……我……怎么啦?西蒙会揍我的……揍一顿也好,只要两个孩子能留下来.”学生质疑:这里的省略号起什么作用?《十六年前的回忆》中,李大钊对母亲说:“……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学生问:“最后那里,为什么是反问的语气呢?”我为佩服学生能在细微的地方有所质疑。
当然,学生在问的过程中,不一定直触内容或者中心,又或者是题外的话题,这时,就需要老师耐心的引导了。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星星点点的思维火花,不失时机地予以积极评价,使学生时时有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使他们乐于提问。为此,我们应注意通过充满激情的真诚赞扬,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一份成功的自豪感和愉悦的情感。同时,还可通过竞争、奖励机制的运用,来激发他们的提问积极性。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学生多动、多说、多看、多问、多表现、多思考,让他们自己“跳起来摘果子”,尽量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和活动的余地,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教学》.《建设高质量的小学语文教育》,2007.11,P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