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之“短”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ylov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溥在明朝历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位重臣,不仅虚怀若谷,清气若兰,而且清廉無私,知人善任。他因容人之长,用人之长而远近闻名,容人之“短”,用人之“短”却更令人敬佩。
  明朝的耿定向在《先进遗风》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文定公杨溥执政时,一次,他儿子千里迢迢从老家赶往京都探望他。杨溥问道:“你这次来京,沿途接触的地方官不少,到底是谁好谁坏?”儿子似乎余怨未消:“好的数不尽,只是江陵令范理太糟了。”杨溥问:“何以这样说呢?”儿子答:“别的地方都是酒肉招待,赠以金银;只有江陵令范理最坏,两者皆无。不看僧面看佛面,这分明是不把你放在眼里。要不,怎能这样对待我?”
  听到此,杨溥没有像儿子心里一样不舒服,而是眼睛一亮,觉得范理不搞“潜规则”,敢驳他“面子”,公事公办,说明他为官清廉,不畏权贵,必有能耐。
  杨溥喜爱花草,当然懂得,人才如花。艳花大多不香,香花大多不艳,艳而香的花大多有刺。艳者取其艳,容其不香;香者取其香,容其不艳;艳且香者取其艳香,容其有刺。
  不让坏规矩的人得利,不让守规矩的人吃亏。作为明朝贤相的杨溥非但不怒,反而连连称赞范理是个好官。
  告状的事,刚要诞生,就胎死腹中。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杨溥遂记下江陵令范理的名字,暗中派人到江陵考察,调查结果正如杨溥所料,范理为官清正,体察民情,名望很高,堪称“江南第一清官”。
  在投机钻营者面前,他该怎么办就怎么办,不以原则换人情,不以亲疏论长短,不以背景定高低,没有先问熟不熟,却是先问能不能,不是先问乡不乡,而是先问贤不贤。这就是杨溥!
  善于用人“短”变长,善于用物无废物。他上疏皇上,提拔范理为德安知府。
  “得人者兴,失人者崩。”按规矩办事,不搞例外,不搞变通,使杨溥过得硬、立得住,官至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成为明朝历史上的著名贤相。他以任人唯贤实现了“群贤毕至”。
  范理不负众望,在任颇有惠政。“采茶要采叶嫩时,用人要用黄金期”,用人一定要在其精力最充沛、思维最敏捷、才华最横溢、创新能力最强的年龄段内培养好、使用好。几年后,杨溥又提拔范理出任贵州左布政使。
  鲁哀公问孔子:“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说:“把正直人提拔出来,放在邪恶人之上,百姓就服从了;把邪恶人提拔出来,放在正直人之上,百姓就不服从。”
  观古宜鉴今,无古不成今。为官之人肩负着选人用人之责,首先应当学会慧眼识人。既要不降格以求,又不求全责备,用独立、全面、辩证、客观的眼光考察识别人才。管理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识人”不能停留在感觉和感情上,更不能画圈子选人,而要公道正派用人,将劣势变优势,将不利变有利。
  道德是把无敌利器,独霸江湖,无往不胜。后来,当范理得知杨溥病逝后,竟然号啕大哭,遥相祭拜,痛惜国家失去了一位清正贤明的大臣,泣说:“知我者,杨溥也。”
  老子说:上善若水。杨溥即水,润物而不争,公道而不言。无须说感恩,无须说慧眼,相信不论今人后人,说起杨溥,都会感到一种温暖慢慢地弥漫全身,浸透心骨,历久弥新。这一切源于他身上散发出的忠诚品质、追求公正的情怀、敬畏权力的良知和人性的高贵。
  (张秋伟摘自《洛阳日报》)
其他文献
研究了PVT法生长SiC过程中的传热行为,以优化生长条件、获得高质量单晶.该研究是针对坩埚盖(籽晶粘附于坩埚盖上)和炉盖之间的传热行为进行的.研究认为,坩埚盖上部石墨毡开孔
山羊养殖作为我国畜牧养殖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地方经济水平的提升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我国畜牧行业的迅速发展,使得山区山羊养殖也开始朝着规模化的方向
写在前面:  “你拥有一匹马,就有一匹马的烦恼。”这是一位先哲说过的话。不是吗?当一个人占有得越多,就被占有得越多。你占有好身材,于是每天不敢多吃一点儿油腥;你占有了好脸蛋,于是护肤品就要摆满妆台;你占有了房子,但要做30年房奴;你拥有了手机,从此变成了手机控;你拥有了另一半,却发现对她/他更加的敏感自私……  这个世界,没有无成本的占有,你所占有的东西,同时也在占有你。如今,由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
本文简要介绍了用于合成高品级金刚石工艺的Belt型两面顶装置的恶劣工作环境,以及模具的发展研究状况和相关技术瓶颈。简明概述了Marc软件强大的分析功能、程序结构特点以及
用PECVD法直接沉积的非晶硅(a—Si:H)薄膜在中温情况下光退火,然后用XRD、Raman光谱和SEM分析,发现晶粒大小随退火温度和退火时间呈现量子态现象。平均晶粒大小为30nm左右。
乾隆五十年(1785)秋天,清朝著名学者毕沅出任河南巡抚。毕沅到了河南之后,当地士绅为欢迎他的到来举行了一次宴会。在这次宴会上,有一个知县向毕沅提出了一个很伤脑筋的问题:
有一期《朗读者》节目中,董卿请到了94 岁久负盛名又硕果累累的画家黄永玉。黄永玉是个“老顽童”,他说自己早已写好了遗嘱,“骨灰不要留”!这让观众不禁愕然。他看出有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