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教师作为一个社会群体,与普通高校的教师相比较,他们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教学内容的多元性、职业的动态性和发展性、自身需要的差异性。同时,通过调查研究可知,高职院校教师的评价制度也并不完善,如评价工作组织不到位;评价指标体系不全面,不科学;评价结果反馈不及时;评价结果使用不充分。因此,我们应不断完善评价制度,保证评价结果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师特点 评价制度
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一般由两类人员构成:一是升格后新引进的教师,一是原中专学校(或中职)的教师。高职院校教师作为一个社会群体,与普通高校的教师相比较,他们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
1 高职院校教师发展的特点
1.1 自身需要的差异性 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具有生理的、安全的、社交的、尊重的、自我实现的需要,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精神需要更高水平的发展,教师需要的这一特点也是由其工作的地位和性质所决定的。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根据理论分析可得,他们作为一个新生的社会群体,有着与其它社会群体不尽相同的需求。高职院校教师所追求的应该是高级的需要。他们对教学、科研、以及学历的提高、职称的晋升和自我实现的追求有着较大的欲望。根据调查可知,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的学历普遍低于普通高校,在其自身发展方面包括学历的提升、职称的评定、职务的晋升等方面都有其发展的局限性,当然这有其自身的历史原因,也有相当一部分的现实原因。由于目前有些高职院校本身对其各方面的不重视,加之教师自身的不努力,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自身价值没有得到更好的体现,因而难以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教师教学的潜力。
1.2 职业的发展动态性 我国高职院校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并非具有固定的规范、模式和方法可套用,而是在其过程中不断摸索和探讨。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教师作为教育者和学习者等双重角色,应该选择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来实现其教育目的,针对高职院校学生不同特点和普遍规律,作出适合高职院校发展的合理的规划,由于高职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的经济文化和市场取向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必须面对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这些就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的动态性和发展性,这种过程对于教师来说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新和不断提升的过程,我们要尽可能地去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需要,使教师具备这种时代发展的特性。
1.3 教学内容的多元性 高职院校教师作为“双师型”的教师队伍,要具有一定的生产实践能力,而不仅仅只是靠学科理论知识来丰富自己,这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统一。由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科内容必然受社会需求和市场经济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面临教学内容的复杂性,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要适合目前教学工作的需要,教师需要具有“多面手”、“万事通”的才能,在各个方面都不断地充实自己。
2 高职院校教师评价制度所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通过调查研究可知,高职院校教师的评价制度还并不完善,很多措施只仅仅是停留在表面,因此,我们必须透过现象去看本质,更深入地去考虑其中所存在的问题
2.1 评价工作落实不到位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并没有真正重视评教工作,导致评教工作落实不到位。在学生群体中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多数学生并不了解评教工作的重要性和具体性,只是因为要接受学校每学期例行的教学检查,从而不影响自己的的切身利益而已,譬如不参与评教活动就不能查询考试成绩,不能进行网上选课等,因此,这种评教活动不具有实质性的意义。在评价过程中,学生也只是敷衍了事,乱评一气,最后严重影响评教结果。
另外,在时间安排上也不是很合理,大多数学校将评教时间安排在学期末,这个时候,一则学生大多数忙于期末复习,二则高职院校很多基础课程都是第一个学期开设的,学生抱着反正下学期不开设而无所谓的态度,因此对于学期末的评教活动也就不了了之。这样不利于教师根据评教结果及时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因此,学校在评教活动开展之前,教务处或者系部要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使学生和教师充分明白评教活动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调动他们评教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被动评价变主动评价。同时在评价时间也可以合理安排,建议在学期中,有利于任课教师可以根据评教反馈结果及时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2.2 评价指标体系不全面,不科学 高职院校在对教师的评价方面,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在评价指标体系上也不全面。首先,对于教学评价仅局限于备课、课堂讲课、批改作业等方面,而忽略了高职院校学生在实践操作能力、外出实习实训、顶岗实习方面的评价。其次,评价指标设定不科学,对不同的课程和所授不同科目的教师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在高职院校,不同专业、不同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得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这是高职院校的教學特色和教学关注点。
因此,评价指标忽略了不同类别,不同学科的教学评价,忽略了课程教学上的差异性,那这种评价是不合理的、不科学的。譬如一个评价问题中牵涉到好几个小问题,而有些问题在学生层面上是很难去回答和判断的,或者说设计的问题回答者本身就没办法给出合适的答案,对于这种评价没有实质作用,只是一种完成任务式的工作。
对于这种情况,高职教育的特点就已经告诉我们,对于高职院校教师的评价不仅要注重教师理论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注重教师的实际教学操作能力。因此在评价指标体系中要增加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评价。还有对于不同类型的课程,如专业课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等,由于教学要求不同,因而在评价要求上也应不同,由于教师的在授课方式上有所差异,从而在评价的过程中也要有所区别。建议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课程,建立具有差异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这样才能最终达到评价的效果。
2.3 评价结果反馈不及时、利用不充分 根据调查结果可知,很多学校对于评价的结果不能及时地反馈。我们知道,评价反馈是评价活动的重要环节,没有反馈的评价是不完整的。反馈不及时,也达不到评价活动开展的真正目的。没有及时的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教师就不能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达不到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全面提升和改进整个教学质量。
一般来说,教师评价分别有领导评价、同行评价、自我评价和学生评价。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将薪酬调整和职称评定与教师的评价相结合,因而比较注重领导评价和同行评价的结果,而基本上忽略了学生的评价结果。但是,我们清楚的知道,教学工作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是教师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教师的评价应该说是最直接、最客观的,因此,我们应该适当的把学生评价的结果作为参考,与教师薪酬调整、职称评定适当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充分应用评价结果。
另外,高职院校要建立流畅的评价反馈平台,加强评价反馈机制,将评价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对教师的评价结果应进行及时汇总,不能仅仅看同行评价和领导评价的结果,以这些结果作为判断教师教学能力的标准,还应综合学生的评价结果,做出合理科学的评价,从而保证评价结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汪凤炎,燕良轼.教育心理学新编[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412-413
[2]尹明忠.中国高校教师评价的问题与对策[D].华中科技大学,2009.
[3]戴瑞亮.高校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7).
[4]汪晓媛.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问题与改进建议[J].苏州大学学报,2008(7).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以激励为目的的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研究——以广东省高职院校为例》(课题号:11B7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胡英芹(1975-)女,广东江门人,硕士,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成人与职业教育管理。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师特点 评价制度
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一般由两类人员构成:一是升格后新引进的教师,一是原中专学校(或中职)的教师。高职院校教师作为一个社会群体,与普通高校的教师相比较,他们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
1 高职院校教师发展的特点
1.1 自身需要的差异性 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具有生理的、安全的、社交的、尊重的、自我实现的需要,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精神需要更高水平的发展,教师需要的这一特点也是由其工作的地位和性质所决定的。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根据理论分析可得,他们作为一个新生的社会群体,有着与其它社会群体不尽相同的需求。高职院校教师所追求的应该是高级的需要。他们对教学、科研、以及学历的提高、职称的晋升和自我实现的追求有着较大的欲望。根据调查可知,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的学历普遍低于普通高校,在其自身发展方面包括学历的提升、职称的评定、职务的晋升等方面都有其发展的局限性,当然这有其自身的历史原因,也有相当一部分的现实原因。由于目前有些高职院校本身对其各方面的不重视,加之教师自身的不努力,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自身价值没有得到更好的体现,因而难以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教师教学的潜力。
1.2 职业的发展动态性 我国高职院校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并非具有固定的规范、模式和方法可套用,而是在其过程中不断摸索和探讨。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教师作为教育者和学习者等双重角色,应该选择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来实现其教育目的,针对高职院校学生不同特点和普遍规律,作出适合高职院校发展的合理的规划,由于高职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的经济文化和市场取向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必须面对市场的需求及时调整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这些就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的动态性和发展性,这种过程对于教师来说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新和不断提升的过程,我们要尽可能地去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需要,使教师具备这种时代发展的特性。
1.3 教学内容的多元性 高职院校教师作为“双师型”的教师队伍,要具有一定的生产实践能力,而不仅仅只是靠学科理论知识来丰富自己,这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统一。由于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学科内容必然受社会需求和市场经济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因材施教,面临教学内容的复杂性,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要适合目前教学工作的需要,教师需要具有“多面手”、“万事通”的才能,在各个方面都不断地充实自己。
2 高职院校教师评价制度所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通过调查研究可知,高职院校教师的评价制度还并不完善,很多措施只仅仅是停留在表面,因此,我们必须透过现象去看本质,更深入地去考虑其中所存在的问题
2.1 评价工作落实不到位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并没有真正重视评教工作,导致评教工作落实不到位。在学生群体中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多数学生并不了解评教工作的重要性和具体性,只是因为要接受学校每学期例行的教学检查,从而不影响自己的的切身利益而已,譬如不参与评教活动就不能查询考试成绩,不能进行网上选课等,因此,这种评教活动不具有实质性的意义。在评价过程中,学生也只是敷衍了事,乱评一气,最后严重影响评教结果。
另外,在时间安排上也不是很合理,大多数学校将评教时间安排在学期末,这个时候,一则学生大多数忙于期末复习,二则高职院校很多基础课程都是第一个学期开设的,学生抱着反正下学期不开设而无所谓的态度,因此对于学期末的评教活动也就不了了之。这样不利于教师根据评教结果及时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因此,学校在评教活动开展之前,教务处或者系部要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使学生和教师充分明白评教活动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调动他们评教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被动评价变主动评价。同时在评价时间也可以合理安排,建议在学期中,有利于任课教师可以根据评教反馈结果及时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2.2 评价指标体系不全面,不科学 高职院校在对教师的评价方面,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在评价指标体系上也不全面。首先,对于教学评价仅局限于备课、课堂讲课、批改作业等方面,而忽略了高职院校学生在实践操作能力、外出实习实训、顶岗实习方面的评价。其次,评价指标设定不科学,对不同的课程和所授不同科目的教师采用统一的评价标准。在高职院校,不同专业、不同课程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得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这是高职院校的教學特色和教学关注点。
因此,评价指标忽略了不同类别,不同学科的教学评价,忽略了课程教学上的差异性,那这种评价是不合理的、不科学的。譬如一个评价问题中牵涉到好几个小问题,而有些问题在学生层面上是很难去回答和判断的,或者说设计的问题回答者本身就没办法给出合适的答案,对于这种评价没有实质作用,只是一种完成任务式的工作。
对于这种情况,高职教育的特点就已经告诉我们,对于高职院校教师的评价不仅要注重教师理论教学能力,更重要的是注重教师的实际教学操作能力。因此在评价指标体系中要增加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评价。还有对于不同类型的课程,如专业课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等,由于教学要求不同,因而在评价要求上也应不同,由于教师的在授课方式上有所差异,从而在评价的过程中也要有所区别。建议针对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课程,建立具有差异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这样才能最终达到评价的效果。
2.3 评价结果反馈不及时、利用不充分 根据调查结果可知,很多学校对于评价的结果不能及时地反馈。我们知道,评价反馈是评价活动的重要环节,没有反馈的评价是不完整的。反馈不及时,也达不到评价活动开展的真正目的。没有及时的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教师就不能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达不到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全面提升和改进整个教学质量。
一般来说,教师评价分别有领导评价、同行评价、自我评价和学生评价。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将薪酬调整和职称评定与教师的评价相结合,因而比较注重领导评价和同行评价的结果,而基本上忽略了学生的评价结果。但是,我们清楚的知道,教学工作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是教师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他们对教师的评价应该说是最直接、最客观的,因此,我们应该适当的把学生评价的结果作为参考,与教师薪酬调整、职称评定适当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充分应用评价结果。
另外,高职院校要建立流畅的评价反馈平台,加强评价反馈机制,将评价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对教师的评价结果应进行及时汇总,不能仅仅看同行评价和领导评价的结果,以这些结果作为判断教师教学能力的标准,还应综合学生的评价结果,做出合理科学的评价,从而保证评价结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汪凤炎,燕良轼.教育心理学新编[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6:412-413
[2]尹明忠.中国高校教师评价的问题与对策[D].华中科技大学,2009.
[3]戴瑞亮.高校教师教学评价体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7).
[4]汪晓媛.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问题与改进建议[J].苏州大学学报,2008(7).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以激励为目的的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评价体系研究——以广东省高职院校为例》(课题号:11B7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胡英芹(1975-)女,广东江门人,硕士,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成人与职业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