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未成年人监护监督制度的完善

来源 :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p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成年人监护监督制度的目的是保障未成年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不受监护人侵害,防止监护人滥用监护权.该制度的理论基础源于国家亲权理论和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原则.在监护监督主体方面,应借鉴两大法系主要地区和国家的监护和监护干预模式,确立社区和民政部门的监护监督主体资格.在监护监督客体方面,应根据监护人身份采取不同监护手段.在具体监督措施方面,应立足于我国的国情,细化和完善监督措施.在监护监督的配套措施方面,应设立特殊家庭走访制度、未成年人利益代理人制度、强制报告制度.
其他文献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电信诈骗犯罪呈现出全球化的特征,跨境犯罪越发猖獗.其中危害较为严重的是通过网络交友来诱导投资赌博类诈骗犯罪.该类犯罪呈现跨境犯罪的趋势,犯罪周期长、组织性强,以社交软件为犯罪载体,精准筛选犯罪对象并具有较高的智能性.目前针对该犯罪的侦查,在跨境侦查,跨境取证,破案时机选定,赃款追缴的问题上存在难点.针对特点和难点,进行对策的探究梳理,应加强全球协作,应用科技打击犯罪,运用大数据进行证据保全以及强化对犯罪产业链的打击,以推动对该类犯罪的侦查和打击.
“邓宁-克鲁格效应”由社会心理学家大卫·?邓宁和贾斯汀·?克鲁格在1999年实验调研后提出,在大学生就业上主要体现为求职学生群体在虚妄优越感的驱动下产生的“就业不充分”“就业质量不高”“就业匹配度不精准”等现象.随着国内疫情的渐趋平稳,“休眠”已久的各项经济活动重新活跃起来,但疫情对我国就业数量和质量的不利影响还存在,其中对高校毕业生的冲击尤为明显.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依据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探析大学生就业匹配精准化工作的实践路径,从而扩大高校就业市场的需求,培养导向明确、匹配精准的就业人才.
在“捕诉分离”案件中,由于审查逮捕、审查起诉分属于不同的检察部门负责,客观上导致侦查活动存在一定的“监督盲区”,这既不利于引导侦查取证工作的有效开展,也不利于侦查监督力量的有效整合,同时也不利于落实司法责任制的要求.在现有法律制度框架下,通过在“负责逮捕的检察院”与“负责起诉的检察院”之间建立“双向通报”机制,明确各自在不同办案环节的职责,重点解决“捕诉分离”案件中侦查监督工作出现空白的问题.
大数据时代下,因公民信息大范围泄露造成的相关社会问题使得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愈发紧迫和必要.行政法领域中个人信息保护的关键就在于寻求公共管理与个人隐私安全的平衡.引入信息行政公益诉讼制度,能够有效地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提升政府治理能力与水平.构建我国个人信息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应明确信息行政公益诉讼的起诉要件,优化信息行政公益诉前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