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共同成长的课堂

来源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too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效课堂是指教师对教材知识结构及其规律的掌握,充分利用各种有效手段,快节奏,高效率,把知识传递给学生的整体性活动过程。任何课堂教学都是一个双边过程,教师应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活动中,从而调动学生的“情”与“知”,使所有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一、从老师知道教学目标,到师生都知道教学目标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的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足见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其实所谓“高效”,也就是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为此高效课堂教学关键就是要确定和落实教学目标。以前,教学目标都是教师写在自己的备课本上,自己看的,而进行“高效课堂”改革后,在学生的导学案上也注明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样,不仅老师知道这节课要干什么,学生也知道他要学些什么,对学生的课前预习、上课效果、课后复习都有极大的帮助。
  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朱自清的《春》时,在导学案上明确本课目标:1.第一课时——学生通过查字典、读注释,正确朗读课文;通过反复练习,流利朗读课文;教师讲解重音、语速、音调等朗读技巧后,通过练习,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朗读课文。2.第二课时——学生通过品味课文描写的春天美景,感受美好情感,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大部分同学能背诵。3.第三课时——学生通过品读,能指出体现课文语言的生动性的几个表示行为动作的词;通过老师讲解比喻这种修辞方法,能对语言的形象性进行举例说明,能运用比喻写句子。现在的教学目标不再像以前一样只有抽象的表达,现在的教学目标更具体,只有更具体才有可操作性。例如学生在预习第一课时时遇到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根据目标要求他会去查字典,会根据目标反复朗读;在课堂上会对老师讲解朗读技巧更加专心,因为这是目标;课后会用老师讲的方法加以练习巩固,最终达到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朗读课文。

二、从老师主讲到学生全体参与


  现代教学论认为,所谓教学,就是教师有效地合理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课堂教学的过程,应当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探索、获取知识的过程,并形成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如果没有这样的过程,知识的传授很难真正到位,真正落实。我们以前的课堂,许多老师不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无视学生的知识接受情况,学生明白的讲,不明白的也讲,不分重点难点,面面俱到,甚至一直讲到自己认为完成了教学任务为止。
  有研究表明,课堂45分钟内,学生的生理、心理状态分为5个时区:波谷(起始时区5分钟)、波峰(兴奋时区15分钟)、波谷(调试时区5分钟)、波峰(回归时区15分钟)、波谷(终极时区5分钟)。在学生处于波峰时,教师要利用好,让学生掌握重点目标,在学生处于波谷时,教师要学会调动学生的兴趣。新课开始,根据目标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课本,激发他们的兴趣,接着共同学习目标,学生根据目标小组讨论,讨论后进行展示,最后总结、当堂练习。一节课,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展示自己,让学生都参与进来。
  学生全体参与并不是说就没有老师的事了,整个学习过程如同汽车进入高架公路,如没有引桥,就上不去;如没有路标,就可能上岔路。教师要当“引桥、路标”。在揭示教学目标,学生自学之前,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即自学什么内容,用多长时间,届时如何检测。还要交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如看书,是独立围绕思考题看书、找答案,还是边看书、边讨论、边解决疑难等等。在学生自学时,教师还要加以引导,督促学生按照老师要求的方法自学,确保完成自学任务。可及时表扬速度快、效果好的学生;可给后进生说几句悄悄话,帮助其端正自学态度。但教师说话不宜多,以免分散学生自学时的注意力。通过行间巡视、个别询问、板演、提问、讨论等形式进行调查,极大限度地暴露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为后面的总结点评做好准备。

三、从怕学生出错到希望听到学生不同的声音


  以前的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公开课中,对学生完成的学习任务,我总是想方设法使之不出一点差错,即使是一些容易产生典型错误的稍难问题,我也有“高招”使学生按我设计的方法去顺利解决。在课堂上学生不出差错,这是我认为的完美的课堂教学。然而如今,新课程理念下,在“高效课堂”改革下,我们深深感悟到:在掩盖了错误的暴露以及纠错的过程中,却不知这样实际是忽视了教学中的陷阱,造成学生上课一听就懂,课后一做就错的不良后果,从而成为教学上的误区。
  高效课堂的精髓就是展示,展示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源泉,是实现自我表现欲的重要途径,更是获得成就感的重要平台。因此,课堂上要积极参与展示,不怕暴露问题,暴露问题正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别人展示时,要学会倾听、观摩与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抱着挑剔般质疑的心去倾听观摩别人的展示,你就会全神贯注,收获多多。课堂是学生自主、自信、张扬个性、和谐发展的舞台,学生通过“展示”把学到的知识加以巩固,灵活运用,真正做到“在展示中学习,在展示中提升,在展示中成功”。
  对于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作为教师要能及时捕捉,而且不能急着去解释、下定论,而要把错误抛还给学生,把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教育生成资源,引导他们从正反不同角度去修正错误,给他们一些研究争论中分析、反驳,在争论中“言之有理”,在争论中内化知识。在教学魯迅的《孔乙己》时,就在大家都表现出对孔乙己的同情时,有学生就说:“孔乙己之所以有这样悲惨的结局,完全是他自己的原因。他完全可以努力读书考取功名,让自己过得幸福,即使考不取,也可以自食其力,让自己衣食无忧。孔乙己没有考上可以看出他读书不用功,他不能自食其力,可以看出他很懒,他最终悲惨的死去不能怪别人。”很显然这种见解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显然过于片面,跟文本离得太远了。我没有简单的给学生的回答下个定义:对或者错,而是顺着学生的观点,接着发问:他为什么不努力读书?他有没有努力读书过?他为什么不自食其力?然后给他们时间自由讨论。通过这几个问题,自然而然就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新课改、新理念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高效课堂是一种教育责任,也是教育的理想和追求。高效课堂永无定法,只有落实在常态课堂上才能彰显其生命和意义。
其他文献
我国当代思想家于光远先生在其《我的教育思想》一书中提出过"使得受教育者愉快会提高教学效果"的观点。笔者也认为面对如今高中语文教学的种种尴尬,要追求一种智趣共存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语文课堂是情感教育的基地。新课程标准的提出,要求教师应该注重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因为它能够解决中学生情感问题,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理想信念,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很大的帮助,文章通过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情感教育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融入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情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将情感尽情释放出来。 
【摘 要】  习作评语可以指出文中优点缺陷,但往往不能引起作者内心触动,评价人可以通过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在比较阅读中自悟,激发评改内驱力进而促进写作素养提升。  【关键词】  对比 评改 增效  老师精批细改,学生只瞟一眼,高耗低效;学生自由评改,老师放任自流,提升幅度不大;老师评,学生改,通过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自悟其法,让其从不同选材、构思、语言等多方面领悟评改意图,激发学生评改内驱力,学会
社会发展至今日,情商越来越被大家重视。何为情商呢?情商(简称EQ)是一个与智力和智商(IQ)相对应的概念,是由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们最早提出的。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情商包括:了解自己的情绪、情绪变化及变化的原因;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抑制消极情绪,并自我激励;了解他人的情绪,即善解人意。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在智商水平接近的人群中,有的很招人喜欢,有的却惹人讨厌;在面对
妈妈告诉我,梦是有颜色的。对啊,我的中国梦,不就是五颜六色的吗!  我的中国梦,我用红色点燃激情,用白色伴我前行,因为白色代表纯洁、简单。我想,作为中华民族一份子,无需爾虞我诈、无需明争暗斗,因为只要我们每个人都怀着一颗纯洁的爱国之心,那么我们的目标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复兴中华,共圆中国梦”!“好好读书,长大以后报效祖国!”这就是我一直努力的,也是我以后的人生目标,它就像白色一样简单、纯洁。因为小
【摘 要】  在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就要为学生打好基础,让学生们养成谋篇布局的良好写作习惯,掌握谋篇布局的常见模式和写作规律,让学生们的写作更有章法。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  小学 作文 教学 学生 谋篇布局  梁启超所倡导的作文教学法是“凡制于文,先布其位,犹夫行阵之首次,阶梯之有依也。”,也就是在写作训练中要把文章的架构纲要置于首位,把对字句的考究放在次要的地位,可见谋篇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