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研究

来源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hem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栏目主持人:雷恩海(文学博士,兰州大学国学研究中心主任,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甘肃省唐代文学会会长)主持人语:“国学”是一个历史名词,出现于清末。19世纪三十年代,西方在完成其政治变革与工业革命之后,开始有计划地东进,东方世界成为西方开发的巨大市场,并且带着强烈的殖民性。欧风美雨东渐,以坚船利炮裹挟着强势的社会价值体系和思潮,先后对中国发动了五次侵略战争,而且,曾是朝贡体系内的日本,也以强势侵袭。值此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学人惊惧、疑虑、拒斥、反思,有亡国灭种之忧患,进而提出要对中国的学术进行全面的
其他文献
日语「V+出す」复合动词是由“V”和「出す」两个单纯动词组合生成的,能够表达单纯动词所不具备的含义,从而被广泛使用。但其语义的多样性和结构的复杂性对于二语习得者来说却是重难点,因此姬野对包括「~出す」在内的近义复合动词进行了分类说明,该语义分类推动了日语复合动词的研究。除此之外,「複合動詞レキシコン」语料库不仅包含日语复合动词例句,还提供了汉、英、韩等多国语言的翻译,为对比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李艳峰,男,河南新乡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为昆明学院“西南边疆历史研究创新团队”负责人、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示范项目负责人,系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文化名家、云南中华文明研究会副主任、昆明市“春城计划”春城文化名家。
明清时期的“二西”语境,涵盖“西洋”和“西天”两个层面,在这种语境下,明清时人将西洋画的立体感与“凹凸花”联系起来,将西洋画的阴影法溯源到“天竺遗法”,产生了以“西天”法释西洋画的现象。这种现象是明清之际“西学中源”思潮的一个表征,其根源在于“夷夏之防”的民族文化心理以及“执古语今”的阐释传统。以“西天”法释西洋画作为一个学术史案例,对当下的学术研究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即应尽量避免在西方绘画体系的“阴影”之下阐述中国绘画美学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天津市武清区河北屯镇李大人庄曾经是个贫困村,2019年入选天津市文化旅游村创建村庄后,坚持党建引领,深挖人文优势,找到自身“闪光点”,内外兼修,逆袭成京津地区网红文化旅游村。笔者深入实地调研,探寻创建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村的经验启示。
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担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其耕地“非粮化”程度直接关系到粮食生产安全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虽然粮食主产区整体的“非粮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通过对13个省份“非粮化”现状、趋势及流转耕地“非粮化”情况的比较,可以看出各省之间存在严重分化。对总体“非粮化”程度较高、“非粮化”呈逐年上升趋势及流转耕地“非粮化”倾向明显的省份,需要给予高度关注,从解决种粮经济效益过低的核心问题着手,变“非粮化”为“趋粮化”。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层灾害治理能力是基层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直接关系着基层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直接关系着基层的稳定和繁荣,也直接关系着政府的公信力。2021年7月17日至23日,安阳遭遇了特大暴雨灾害,本文在对此次灾害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梳理总结了基层灾害治理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并进一步提出提升基层灾害治理能力的对策建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必然要求。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其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摆手舞作为乡村文化的一部分,在地区文化与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非遗摆手舞的传承与保护十分有必要。
在经济贸易及电子商务发展形势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农产品贸易电商实践模式的运用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与策略,全面优化提升农产品贸易电商实践效果,备受业内关注。基于此,本文以经贸专业实习基地建设为例,介绍了农产品贸易电商实践模式的重要性,分析了农产品贸易电商实践模式现状及存在问题,并结合相关实践经验,分别从严格规范实习基地管理等多个角度与方面,探讨了农产品贸易电商实践模式研究。
新文科赋予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的内涵,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三环五式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在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混合使用线上线下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实践教学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五种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转化为设计导向,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探索和知识体系的构建。通过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实施策略、教学效果的分析,探讨三环五式教学模式的设计、应用与完善。结果显示,该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课程认可度和满意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各环节学习效果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对授课教师、学生和学校
前后七子主张格调,目的在于改变明初以来萎弱的台阁诗风,以及宋元诗歌的格卑调孱和性气诗、理学诗忽视诗歌审美价值的倾向,以汉魏和盛唐诗歌刚健雄浑的格调为摹仿的典范,从而振拔当代诗坛。随着诗歌史的发展以及时代和风尚的变化,清初叶燮从格调等形式的地位、诗教立场、诗史源流以及对“法”的态度等方面对七子派尤其是七子末流的错误倾向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并将其抽象为一般的诗史理论。至清代中期,叶燮的学生沈德潜主盟诗坛,论诗与七子派一脉相承,又吸收乃师之论,对格调理论作了较大幅度的修正,从而成为中国古典诗学总结时期格调论的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