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信息技术课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该学科教学内容多,课时少,如何保质保量完成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教学中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反思的课题。
[关键词]提高 初中生 信息技术 操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2-0178-01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初中一门新兴的学科,在很多方面,还不够成熟,对其教育、教学规律的研究也较为有限,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动机还不明确。下面就如何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学业操作能力谈几点我的看法:
一、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该学科绝大部分教材都按“知识—操作—应用程序”这种套路来编写,入门难度较高,使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一降再降。如何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兴趣,尽快提升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我认为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一)改进学生“学”的方式和教师“教”的方式
改进学生“学”的方式,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多媒体技术的融合可以引起学生好奇心理和探究兴趣的情境,可为学生创设一种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宽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同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得到许多有益的“副产品”。实践证明,这些“副产品”的价值总和将超出结论自身价值的若干倍。探究过程是学生信息素养形成的关键。
改变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其一,教师的责任是扩展学生的专长以及和学生共同承担学习的责任和成就。其次,教师必须以敏锐的触觉、专业的眼光,判断何时介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去,做出确切的辅导。再次,教师亦是辅导者,在学习上给予学生及时的鼓励及情感上的支援。
转变教师“教”的方式,提高课堂教学中“教”的效率。教师靠一本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进行教学,已经不能适应课堂教学的需要。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内容连同渲染的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中“教”的效率。
(二)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围绕一个个典型的“任务”展开教学活动。
设计任务要注意:“任务”要有趣味性。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和乐趣是成功的第一位导师。”兴趣是学习强大的原动力,也是学习心理因素中最具潜质、最宝贵的要素。设计的任务具有趣味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探究的主观欲望,以达到教学任务;“任务”要有操作性。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教师一定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并适当引导提示。对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有显著的效果;“任务”要有合作性。设计的任务具有合作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并在此过程中分享思想、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增进友谊,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任务”要有生活性。设计任务时注重贴近生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动机的转化
现代认知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奥苏贝尔在研究情感因素对学习的影响时指出,动机可以影响有效学习的发生。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主要建立在对游戏、聊天、网页浏览的动机上,因此,学校与家长对信息技术忧心忡忡。面对浩如烟海、漫无边际的数字化信息,如何获取有用信息对学生至关重要,否则将很容易使学生迷失学习的方向。所以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时刻注意加强信息的伦理道德教育,转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习兴趣。教师要想方设法变换教学方式,改变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学得有味,教师教得顺心,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增强,教学质量也不断提高。培养学习理想。在学习中,树立较高理想的学生,自然就有高强度的学习动机。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从而转化自己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需要。我们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分层教学的实现
由于小学各校条件不等,有些学生在小学就已接触计算机,有些却从没有,如果完全按教材统一授课,必然会有部分学生跟不上。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分层教学。基础比较好的学生,主要是按照教材组织教学,让他们通过学习对已有的信息技术知识进行整合升华,提高信息素养,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除了课堂教育以外,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爱心,帮助他们重塑信心,摆脱困境,鼓励他们向优秀学生学习,并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复习,尽量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
总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是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也是非常之多,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精心组织教学,大胆、创造性地运用考试,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提高 初中生 信息技术 操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2-0178-01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初中一门新兴的学科,在很多方面,还不够成熟,对其教育、教学规律的研究也较为有限,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动机还不明确。下面就如何提高学生信息技术学业操作能力谈几点我的看法:
一、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该学科绝大部分教材都按“知识—操作—应用程序”这种套路来编写,入门难度较高,使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一降再降。如何让学生保持较高的兴趣,尽快提升信息技术操作能力?我认为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一)改进学生“学”的方式和教师“教”的方式
改进学生“学”的方式,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多媒体技术的融合可以引起学生好奇心理和探究兴趣的情境,可为学生创设一种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宽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同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得到许多有益的“副产品”。实践证明,这些“副产品”的价值总和将超出结论自身价值的若干倍。探究过程是学生信息素养形成的关键。
改变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其一,教师的责任是扩展学生的专长以及和学生共同承担学习的责任和成就。其次,教师必须以敏锐的触觉、专业的眼光,判断何时介入到学生的活动中去,做出确切的辅导。再次,教师亦是辅导者,在学习上给予学生及时的鼓励及情感上的支援。
转变教师“教”的方式,提高课堂教学中“教”的效率。教师靠一本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进行教学,已经不能适应课堂教学的需要。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内容连同渲染的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中,从而提高课堂教学中“教”的效率。
(二)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围绕一个个典型的“任务”展开教学活动。
设计任务要注意:“任务”要有趣味性。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和乐趣是成功的第一位导师。”兴趣是学习强大的原动力,也是学习心理因素中最具潜质、最宝贵的要素。设计的任务具有趣味性,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探究的主观欲望,以达到教学任务;“任务”要有操作性。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教师一定放手让学生去操作,并适当引导提示。对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有显著的效果;“任务”要有合作性。设计的任务具有合作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并在此过程中分享思想、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增进友谊,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任务”要有生活性。设计任务时注重贴近生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动机的转化
现代认知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奥苏贝尔在研究情感因素对学习的影响时指出,动机可以影响有效学习的发生。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主要建立在对游戏、聊天、网页浏览的动机上,因此,学校与家长对信息技术忧心忡忡。面对浩如烟海、漫无边际的数字化信息,如何获取有用信息对学生至关重要,否则将很容易使学生迷失学习的方向。所以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要时刻注意加强信息的伦理道德教育,转化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习兴趣。教师要想方设法变换教学方式,改变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学得有味,教师教得顺心,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增强,教学质量也不断提高。培养学习理想。在学习中,树立较高理想的学生,自然就有高强度的学习动机。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从而转化自己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需要。我们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分层教学的实现
由于小学各校条件不等,有些学生在小学就已接触计算机,有些却从没有,如果完全按教材统一授课,必然会有部分学生跟不上。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分层教学。基础比较好的学生,主要是按照教材组织教学,让他们通过学习对已有的信息技术知识进行整合升华,提高信息素养,培养他们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除了课堂教育以外,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爱心,帮助他们重塑信心,摆脱困境,鼓励他们向优秀学生学习,并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复习,尽量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
总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是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也是非常之多,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精心组织教学,大胆、创造性地运用考试,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