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表象的教学研究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y8701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09-156-01
  
  所谓物理表象,是指物理世界的现象和过程在我们大脑两半球产生的关于物理现象和过程的知觉性形象。一般来说,物理表象主要是以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为条件,刺激物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作用而产生的感性认识。当然,也可以是物理名词等刺激物引起的。
  如何安排教学中的物理表象活动,表象活动是教学认识过程的一个中间环节,尽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超过它,并不会造成认识脱节,但往往只是不自觉地经历它。常见的教学过程中大都是按照这样的步骤进行:操作感知—分析归纳概念和规律—解答问题。这里明显地缺乏自觉表象活动的安排,这是传统学习方法重知识本身而忽视获取知识的过程的一种表现。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划出表象活动阶段,应按照这样的程序:操作感知—表象活动—分析归纳概念和规律—表象重现—解答问题。
  从感知中获得对物理表象的感性认识,仅仅是物理学习的开始。紧接着就要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达到形成物理概念和掌握物理规律的目的。在物理学习中,感性认识是否能直接上升为理性认识呢?近年来人们的研究结果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从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之间还存在着一个短暂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物理表象阶段,表象是从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过渡和桥梁。
  从感知到物理表象的过程。对感性材料的加工总是在感知阶段之后进行的,这时的感性材料已经不是原来的知觉,而是以前的知觉在头脑中留下的感性映象即表象。建立物理表象的过程首先是个别表象,然后再形成概括表象。头脑中留下的个别表象的映象属于个别表象。个别表象是直接再对该现象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感知所保留下来的形象的痕迹的再现。但是,个别表象与感知觉不同,它一方面不如感知觉那样鲜明、稳定和完整,另一方面个别表象与感知觉相比已经具有了一定程度的抽象性,个别物理现象的一些非本质特征在个别表象中已经被淡化甚至被省略,而本质特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突出。
  个别表象只能反映个别物理现象的特征,表象阶段更重要的是在个别表象的基础上建立反映一类事件共有特征的概括表象。概括表象是由个别表象概括而成的,它所反映的个别表象的特征,不是原封不动、呆板的反映,而是有所改变、有所取舍的反映。概括表象所反映的,常常是各个个表象中那些相似的(或共同的)和比较固定的特征。但是,不管概括表象有多大的概括性,它总是具有一定的直观性、具体性、形象性,总是事物的直观特点的反映。概括表象不是具有一定的直观性、具体性、形象性,总是事物的直观特点的反映。概括表象不是思维中的概括,而是感性的概括,是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在这种概括中,学生的认识仍停留在物理现象的外表特征即感性的范围之内。
  在知觉基础上建立的表象一方面将直接作为进一步思维加工的素材,另一方面也有可能作为物理实事而被储存于物理认知结构中。在物理认知结构中,表象一般是以物理图景的方式储存的。认知结构中是否有足够多、足够清晰的物理图景的表象,是反映一个人物理水平高低重要标志。它是客观物理世界在头脑中的复现,是抽象的物理学理论的图解,是对概念、规律的强有力支持。
  物理学习并不是总在学习的当时进行感知,而常常利用学生以前的感知经验,这时就要唤起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物理表象可能是个别表象也可能是概括表象。如果是个别表象,也要经历一个如上所述的从个别表象建立概括表象的过程。原有的概括表象可以直接用作进一步思维加工的素材。
  德国纳提伽尓(D.K.Nachtigall)认为,接受正式物理教育前的儿童倾向于以强烈的感情色彩去构造世界图画,形成直觉的内在表象。他认为,错误的物理表象有以下八个特点:①是以个人为中心建立的;②可以足够解释有限的特殊现象;③各个错误表象之间没有关联和一致性;④同一个日常生活的领域也许可以用几个不同的错误表象去描绘;⑤随着年龄增长而来的语言发展会导致表象和物理概念之间的矛盾;⑥班级里的错误表象可以是各种各样,没有一个标准;⑦个别的错误表象也许会具有宗教的、技术的、理性的或其它的色彩;⑧极端抗拒物理概念的一般教学。
  为了不使错误的物理表象进入其后的思维加工过程,在学习中应该批判地看待自己原有的日常生活经验,用实验事实加以检验。如果发现原有表象是错误的,应自觉纠正,绝不能顽固坚持自己的经验而拒绝不接受科学事实。
  表象既是对事实的直观和形象的认识,又是对事物的初步概括和抽象的认识,它已初步表现出人的认识从部分到整体,从直接到间接的特点。所以,表象是从感知过渡到思维的中间环节。在物理学习中,自觉的进行表现活动,利用表现使物理概念形象化,可以促成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化,从而建立物理规律。
  物理表象的分析、综合是解决问题的必经之路。只有抽象出清晰而又正确的物理表象,才可能顺利构思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自觉进行表象,对掌握物理概念、定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因此,物理表象在教学中的应用是物理教与学的结合点。
  
  参考文献:
  [1]阎金铎,田世昆主编.中学物理教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陈基.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创设物理情景[J].陇东学院学报,2005
  [3]刘范,张曾杰.儿童认知发展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217-219
其他文献
摘 要:论述了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性,并提出发展数学思维的方法与对策: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会学生判断自己的思维,发展自己的思维等。  关键词:数学 教学 数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09-149-01    数学大纲提出:“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而数学课
在商品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大多数新兴品牌逐渐取代老字号品牌,在商品市场中逐渐占领了重要地位,老字号品牌瑞蚨祥要想在21世纪焕发新活力,就必须加强品牌传播,树立企业形象;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09-150-01    初高中数学相比,在教材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思维层次,以及学习方法上都发生了突变,如何衔接初高中数学教学,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本人担任了两届高中数学循环教学都取得较好的成绩,前两年又带了两届初三毕业班,对初中数学教学有一定的了解,同时证实了本人在处理初高中数学教学衔
《中国铁矿石选矿生产实践》第三次编辑工作会议于1990年12月7日至11日在杭州市召开。出席这次会议的有编委、编辑和来自各大钢矿山公司(处)、直属矿山公司(局)、所属的部分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09-151-01    本文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为例,从导学诱思提纲的设计、实施导学诱思模式的步骤、应注意的问题三个方面,谈谈对运用“导学诱思模式”方面的理解,希望能够通过总结探讨,为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作出有益的探索。    一、导学诱思提纲的设计    导学诱思提纲(以下简称“导纲”)是导学诱思模式的载体
本文综述了1992年在萨德伯里召开的国际岩石支护会议的情况,描述了锚索支护、喷射混凝土支护和锚杆支护方面的新理论、新发展及克赖顿矿采用应力解除技术解决深地下矿岩爆问
中图分类号:G623.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09-152-01    纸球是一种经济实用,安全可靠,制作简便的体育器材。同时充分的利用了废旧的报纸及其他废纸,变废为宝。“纸球”的使用不但能缓解学校的场地及器材的不足,还能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消除了不安全的隐患。让学生们在不断的学习探索中学到知识、积累知识,从而更好的锻炼自己。    一、纸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09-155-01    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十分复杂,研究它既可为教师制订物理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程序提供依据,还能为学生学好物理课程提供指导,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探讨中学生进行物理学习的心理特征。  1、学生进行物理学习的有利心理条件  1.1有良好感性知识的准备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的物质及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1875(2008)09-154-01    初中生进入高中,学习方法的转变和培养是首要的任务。例如历史学科,初中主要是死记硬背的,而这种方法远远不能适应高中历史的学习。因为高中历史课容量大、难度高了。要应付的又是全国性选拔考试。这就必须具备相当高的阅读、分析、理解、归纳能力。更重要的是在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的今天,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