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与重塑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klove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校的安全稳定对社会稳定和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高等院校逐年扩招,在校生规模急剧增加的大背景下,大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率也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大学生在校期间发生的伤害事故日益成为困扰高校日常教学、科研和安全管理的重大难题之一。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由于其主体的特定性,发生的不规则性和责任认定的复杂性,也成为妥善处理大学生伤害事故的难点。本文运用法理学思维对以上难点问题进行详细剖析和阐述,以期为我国校园安全事故处理和促进依法治校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关键词 高校 学生 伤害事故 法律责任 权利
  作者简介:刘洋,西安工程大学,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民商法。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3.262
  纵观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各个部门法,很难找到一部完整的、规范的和系统性的法律文件来供操作与执行。虽然《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为大学生伤害事故的处理与善后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但是基于其部门规章的性质,立法层次较低,并且主要针对的人群是幼儿园和中小学学生,所以教育法学界的学者对这部法规是否符合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不少疑问。以上各种弊端,都需要在法律的基本框架内解决问题,为了弥补我国高校安全管理立法方面的空白,笔者针对校园安全立法和建立学生伤害事故应急处理体制机制提出了自己的构想。
  一、大学生伤害事故的法律属性分析
  要多维度、全面地从法律视角下构建大学生伤害事故处理与预防机制体制,就必须对大学生伤害事故的基本理论有相应的了解。本文着重从法理学角度构建大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和预防机制进行详细、重点的论述。
  (一)高校大学生伤害事故的内涵
  首先, “大学生伤害事故”的这个说法,大量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专家学者在著作中都有着不同的表述。比如,褚宏启教授就认为:所谓“事故”是由不可抗力的原因所导致的,所以根据他的观点,就得出了“学生伤害”不能完全和“校园事故”划等号的结论,从这一结论出发,就理所应当认为采用“大学生人身伤害”的提法是比较确切的。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曹诗权教授与褚宏启教授的观点大致相同,他认为:因故意而引起的人身财产损害不能归结到“事故”这一范畴内,所以他建议将此类事件统一界定为“校园人身伤害”。 笔者认为,尽管学界针对“学生伤害事故”这一界定有着诸多争论,但是这些争论并不会引起理解方面的偏差,并且当代法学界与普通民众已经基本认同了这一理论。因此,笔者在本文中仍然采用“学生伤害事故”这一说法。
  (二)高校大学生伤害事故中归责原则的探讨
  笔者认为,民法理论中的过错责任原则应该被确立为学校责任的归责原则。秉持“无过错即无责任”这条基本原则,才能从根本上维护校方与大学生的根本利益与合法权益。过错责任原则之所以能成为法律上损害赔偿的一般规则,是因为“有损害必有赔偿”这样的原始道德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并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
  针对过错责任原则,台湾地区学者王泽鉴是这样解释的,过错责任原则之所以被奉为普遍适用的规则,有如下几个理由:一是自然法则,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过错所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二是秩序,若每一位社会成员都对自己的行为加以注意,则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损害;三是尊严,个人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必然要受到相应的制裁,这样才能使双方的个人尊严得到最大限度的维护 。
  《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第一、二款规定:“公民、法人违反合同或者不履行其他义务的,应担承担民事责任。公民,法人由于过错侵害国家的、集体的财产,侵害他人财产、人身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这条民事法律规范中就贯彻了过错责任原则。另外,《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第一百六十条规定:“在幼儿园、学校生活、学习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在精神病院治疗的精神病人,受到伤害或者给他人造成损害,单位有过错的,可以责令这些单位适当给予赔偿。”这条具体的法律依据也广泛被各级各类学校所适用。
  二、大学生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问题现状
  (一)立法存在缺陷
  我国有数以千万計的在校本专科学生,但至今没有一部专门性的法律来规范这个群体内发生的伤害行为与事故。相关法律依据仅有《民法通则》、《民通意见》等条款,且规定的极不具体,可操作性不强。教育类的相关部门法对此也从未涉及。《民法通则》又是一部基本法律,不可能针对学生伤害事故作出详细的规定。《学生伤害事故的处罚条例》、《治安管理法》等只是针对治安行政案件。虽然早年教育部颁布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规定了较为详细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款。但其作为部门规章,法院能否将其作为裁判民事、行政案件的依据,在当今法学界是存在较大的争议的。
  (二)司法出现误区
  学生伤害事故一旦发生,受害方当事人的大量亲属、朋友等往往云集学校,意图给学校施加压力,他们认为学生伤害事故既然发生在学校,学校就必须承担全部责任并答应他们所提出的所有经济方面的要求。在这种情形下,校方迫于压力,不得不接受相应的解决方案,如不接受,受害方当事人一旦向法院起诉,审判机关又会根据自己片面对案件的解释与理解,单纯地扩大校方所应承担的责任。总之,在涉及学生伤害事故的民事诉讼中,校方承担民事责任的理由往往是“管理不善”,进而承担相应的败诉法律后果。
  (三)学校态度消极和危机事件处理能力不足
  学生伤害事故发生后,虽然校方尽了最大努力做好善后工作,但校方所预计的赔偿数额往往与受害方当事人差距很大。受害方当事人的亲友自持有理,往往采用扰乱校园正常教学工作秩序的手段来逼迫校方就范。再加上,校方往往并不熟悉相关法律法规,以至于不敢据理力争,到后来总是花钱了事,使本来就入不敷出的教育经费更加吃紧。导致书记校长大小会议谈安全,草木皆兵,视安全事故如洪水猛兽,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事故发生后,谁又能主动站出来承担相应的责任?另一方面,当下的普遍情况是,学生伤害事故发生后,校方普遍对事故的应急处理不甚了解,而高校的保卫人员,往往也由于自身职业素质素养低下等种种原因,延误了对受伤害学生的救助,进而造成了较为恶劣的后果,给校方和受害方当事人造成了原本不必要的损失。   三、构建完善高效的大学生伤害事故应急处置制度
  当下我国高校校园内学生伤害事故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不规则性。学生伤害事故的起因,发展状态,事故影响的范围,影响面和损害的程度,次次都不尽相同,各种各样状况的意外事故发生时,按照按照相关法律与规则来处理是最稳妥的方式之一。二是突然性。很多大学生的意外伤亡事故,是由一连串的事件所引发的,这类事件具有细小化,定量质变的特征。 若引起连锁反应并发生事故,其破坏性的能源就会迅速被释放,如果不能及时应对与处置,就会造成更大的损失。三是严重性。学生伤害事故中学生本人和其家庭都遭受了很大的疼痛和灾难,这使受害方当事人急于向学校寻求说法,导致上访、闹访的事件发生,影响了学校的正常的教学和管理秩序,同时也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了较坏影响。
  (一)健全完善大学生伤害事故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
  发生在校园内的安全事故和安全隐患要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首先要求系统规范的校园安全法律法规来规范校园内的行为。虽然我国相关教育类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体现了一些保护学生合法权益的条款,但从总体上来说规定的并不明确具体。随着上世纪末高校扩招带来的在校大学生人数每年递增的形势。校园安全立法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法学界也逐渐开始针对校园安全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和讨论并召开了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学术会议。但是纵观我国各个部门法尤其是行政法,对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的条款还是少之又少。例如,教育部于2002年颁布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属于部门规章,和我国《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等全国性法律相比,其立法与适用效力就低很多。法院在审判时是否能参照部门规章进行裁决就存在较大争议。另外还包括学生安全事故案件的审理中的举证责任等细节性问题,《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就没有作出规定。再者,一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也制定了大量的相关地方性法规政策,这些规范性文件中有和《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相吻合的地方也有相冲突的地方。所以,我们迫切需要一部立法层次较高,在全国范围内使用的法律来规范相关行为,一旦发生大学生伤害事故能够有法可依,尽量在法律的框架内解决问题。
  (二)建立大学生伤害事故应急处理机制体制
  针对之前提出的情况,我们应当将校园危机事件应对机制教育纳入到日常教育教学的体系中,将是否具有危机事件处理能力列为教职工和保安人员年度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一个完善的校园危机事件应急救援体系首先应当健全校园的相关规章制度及相应的应急救援处理组织体系。在实践中通过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校园危机事件应急处理组织体系,并且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增强相关教职工的责任心和处理校园危机事件的处理能力。但是基于目前各个高校疏于对教职工基本职业能力的培训(即使有这方面的培训也往往流于形式)。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必须将培训与考核挂钩,与是否续聘挂钩,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统一认识,提升教职工的危机处理意识。这种将危机事件处理能力与教职工和保安人员切身利益挂钩的机制,可以解决数十年来存在于高校安全管理者身上的缺陷与不足。根据西方国家的相关经验,这种校园危机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可以有效地应对事故的发生,并且减轻受害方当事人的人身财产损失,而且能有效界定双方责任,避免矛盾的产生。当然,学生自我保护能力和安全意识的提高是减少校园学生伤害事故发生率的根本途径,所以,针对在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要不断加强。但根据我国国情来看,可以考虑举办由政府主导,校方配合,民间组织参与的安全教育活动,这种安全教育形式可能在学生中间取得更好的效果;另外,鼓励学生参加人身伤害保险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这种方式可以将校方的经济损失最小化,也同时减轻了家校双方的压力,何乐而不为?
  总之,校园内发生的学生伤害事故,不仅使受害方当事人遭受了巨大的身体和心理上的痛苦,也给校方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甚至影响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破坏社会和谐稳定。各级立法机关、政府、司法机关和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应当共同作出努力,力争拓宽校园伤害事故的法律解决途径,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力量。
  注释:
  褚宏启.未成年学生人身伤害问题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1).
  曹詩权.未成年人监护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 326-327 .
  王泽鉴.侵权行为法(一).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44 .
  贾志民、袁庆祝.对认定学校学生伤害事故责任归责原则的法理剖析.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25 .
  参考文献:
  [1]王利明.民法总则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王利明.民商法研究.法律出版社.1999.
  [3]王利明.侵权责任法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
  [4]谭晓玉.学生人生伤害事故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劳凯声.高等教育法规概述.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网络环境下,远程教育的课程教学均采用空间教学的方式,教师和学生在model平台上完成教学和学习。但空间教学给课程教学带来了现实困境,如《公民权利与义务》课程,有些学生难以适应空间教学的新形势;传统的教学团队分工不明确、协作意识差;教师参与教学团队的考核与评价机制不够;教学支持服务也有待完善。依该课程的教学实践来看,科学组建网络课程教学团队,运行时采取分班合作的“1 N”模式,建立健全团队
摘 要 法治方式是法律概念、原则、规定、技术乃至于法治思维在行为领域的表现,强调以法律来解决各种社会问题,是法治得以落实的关键所在。文章考察地方政府的法治方式,是以已公布的八份法治地方建设纲要为中心。地方政府的法治方式包括法治建设的党委领导、法制宣传、法治目标责任的考核、法治指数的评估、法治示范(先进)单位创建、政府公共服务的法治化等。并且,这些法治方式在地方政府推进法治建设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
摘 要 自由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公民权利的基本内容;秩序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是国家权力的重要体现。自由与秩序毫无疑问是人类关注的核心价值坐标。保守主义哲学秉持多元、传统、务实的基本信念,对自由和秩序的平衡有着更为现实和理性的考量。当下中国处于利益主体呈现多元化,利益矛盾呈现复杂化的历史激荡期,法治中国建设进程中面临一些理念陷井。公民权利的保障和公共权力的行使一定程度上存在冲突和博弈,法治社会的推
摘 要 商标法是调整因商标的注册、使用、保护以及管理而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但是,现行商标法只是保护商标专用权人的合法权益,商标注册人对侵害商标专用权的侵权行为可以依据商标法的规定提起诉讼,而对于特殊情况中受到损害的商标使用者而言,商标法却没有提供直接的法律救济依据。本文以“王老吉”商标之争为案例,分析保护商标使用者合法权益的合法性和重要性。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当商标注册人与商标使用者出
摘 要 巴林顿·摩尔在《专制与民主的社会起源》中通过横向的国别比较,根据地主和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的作用,总结出农业社会转变为现代工业社会的资本主义民主、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三条路径。本文通过分析摩尔论述现代化的逻辑起点,合理地认识路径类型内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在不同语境下的意义,开放性的看待三条现代化路徑和未来的现代化趋势,重新认识走向现代的道路。  关键词 现代化 复杂性 专制 民主 社会起源
摘 要 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永远是一个博弈的过程。我国幅员辽阔,是重要的资源输出地。然而,资源的过度开发不仅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还使政府、企业、居民出现矛盾,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矿产开发极易对水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协调資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建立矿区水环境保护制度,加大环境保护执法力度,才是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矿产开发 水环境 环境保护 博弈  作者简介:曾鹏,三峡大学法学与
摘 要 职工代表大会是基层央行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是推动自身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加强内部管理、构建和谐央行的有效途径。近几年,中国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高度重视职工代表大会,通过抓管理、抓细节、抓落实、抓长效、抓创新,全力推动职代会各项制度的落实和完善,并以此为载体,强化了领导干部的民主决策意识,增强了职工的参与意识和全局意识,促进了单位履职水平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 管理科学 基
摘 要 我国对不动产实行的是行政登记的方法,目前不动产抵押登记模式才刚刚发展,由于受到传统法律的影响,对于此制度的行政法研究还不是很充分。不动产抵押登记过程是一种行政行为,应该有相关的行政法律效力。本文主要以不动产统一登记条例为中心,按照政府和地方相关的法律规定对不动产的抵押登记做出简单的分析研究,希望能解决登记的行政责任,让不动产交易的安全性得到提高。  关键词 不动产 抵押登记 登记条例  作
摘 要 《西游记》中有一个经典而又精彩绝伦的故事——“三打白骨精”。每每看到,就会痛斥唐僧有眼不识妖怪、心疼孙悟空被赶。心情平复之后,不禁要问:唐僧为何就不相信孙悟空呢?为何非要认定眼前的“人”就是人呢?不难发现,孙悟空和唐僧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只不过一个看到的是现象,一个是透过现象看到的本质。换言之,在刑法解释论中,孙悟空是实质解释论者,唐僧是形式解释论者。那么,孙悟空打的是
摘 要 本文以会计学专业为研究对象,试图从专业这个层面来研究高校立德树人培养的现状及路径选择。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法获取一手资料,综合分析发现通过大学期间专业学习对会计学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有一定的效果,专业课老师、两课老师和校园文化对学生职业道德培養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多数同学希望学校开设会计职业道德或伦理方面的课程。最后,从四个方面提出了高校会计学专业立德树人培养的路径。  关键词 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