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人体随着肾气的逐渐旺盛而生长发育,继而又随着肾气的逐渐衰退而衰老,步入中年以后,理应慎重养肾,切莫盲目的食补和药补。下面介绍几种简便易行、疗效显著的按摩方法,只要持之以恒,便能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
(1)“摩”足心:足心的涌泉穴直通肾经,临睡前坚持温水泡脚,再将双手相互摩擦至热,用左手心按摩右脚心,用右手心按摩左脚心,每次50下左右,以搓热双脚为度。
(2)“揉”关节:取坐立姿势,先自然伸直下肢,以双手掌紧贴大腿上部自上而下边转动边搓揉至膝部,以大腿感到酸胀为度。
(3)“敲”腰椎:取站立姿势,大腿分开,双手拇指紧按腰部两侧,每次约5分钟,每日数次,还能防治腰酸背痛和腰膝无力等症。
(4)“压”腹部:临睡前,将一只手放在脐下耻骨上小腹部位,另一只手放在腰上,然后一面按住腰,一面用手在下腹部由右向左慢慢摩擦,以自觉腹部温热感为度。
(5)“按”腹股:将两手放于大腿两侧的腹股沟处,以手掌沿斜方向轻轻按摩30余次,坚持每天按摩10分钟,对提高精力也有一定功效。
(6)“擦”双耳:晨起时,用指尖或罗纹面在双侧对耳轮体等耳部轻轻环形摩擦,或点压揉按,以局部微胀痛有热感为度。
(7)“撮”谷道:谷道即“肛门”。“撮谷道”,就是做缩肛运动。做时将肛门连同会阴一起上提同时吸气,然后呼气时放松,反复进行。坐、站、行均可,每次30下左右即可。
古人养生三定律
吴 凡
古人养生,总结了许多规律和箴言,值得学习和借鉴。
三戒
孔子养生提出一个非常著名的“三成”:“君子有三成。少之时,血气末足,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成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它提醒人们,年龄不一样,养生方法就应有所区别。在少年时期,发育不成熟,切勿早婚。中医历来反对贪色纵欲,主张节欲以养精,藏精而健身。所以“戒之在色”,对“少之时,血气未足”者是大有裨益的。中年时,是气刚任性、好胜善斗的年龄,所以应平心静气,和谐宽容,“戒之在斗”。老年时,体力已经虚弱,不要再竭力追求名誉、地位和金钱。如果贪婪无度,挖空心思地谋取个人利益,就会大伤元气,损身折寿。
“三有”
《黄帝内经》中、明确提到人体保持健康的三大要素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作有序。”饮食有节,就是要求吃饭时间要有规律,即定时定量,不过饥过饱,不过冷过热,不暴饮暴食,不挑食,不偏食。做到精粗兼备,荤素搭配。起居有常,即一日之中,起、食、劳、睡等,必须有一定的时间规律,做到动静结合,弛张有时。劳作因人而异,或做工,或务农,或读书求学,或处理公务,或操持家务。无论从事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在连续劳作之间要有适当的休息。用脑和用体要互相调节,用脑者要多做运动,增加活动量;用体者要注意休息,勿过于疲劳,节饮食,慎起居,不安作劳,则可强身延寿,安享天年。反之,饮食不节,起居无常,妄于劳作,则会加速早衰,使人折损寿命。
三去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去甚、去奢、去察”。意思是委去掉“极端的、过分的、奢侈的和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欲望和懒散状态。欲者,不可得而强求之,或已得而贪得无厌之谓也。澡名日名欲,图财日利欲,贪色日色欲,皆身外之物。求无止境,或乱心,或犯刑,或伤身,此为养生之第一大患。故当节之,当寡之,当去之,而不可放纵。要保持思想纯洁,无奢望杂念,又要在正确的道路上和力所能及的前提下有所进取。如此,形体不易衰惫,精神不易耗散,方可安乐延年。
(1)“摩”足心:足心的涌泉穴直通肾经,临睡前坚持温水泡脚,再将双手相互摩擦至热,用左手心按摩右脚心,用右手心按摩左脚心,每次50下左右,以搓热双脚为度。
(2)“揉”关节:取坐立姿势,先自然伸直下肢,以双手掌紧贴大腿上部自上而下边转动边搓揉至膝部,以大腿感到酸胀为度。
(3)“敲”腰椎:取站立姿势,大腿分开,双手拇指紧按腰部两侧,每次约5分钟,每日数次,还能防治腰酸背痛和腰膝无力等症。
(4)“压”腹部:临睡前,将一只手放在脐下耻骨上小腹部位,另一只手放在腰上,然后一面按住腰,一面用手在下腹部由右向左慢慢摩擦,以自觉腹部温热感为度。
(5)“按”腹股:将两手放于大腿两侧的腹股沟处,以手掌沿斜方向轻轻按摩30余次,坚持每天按摩10分钟,对提高精力也有一定功效。
(6)“擦”双耳:晨起时,用指尖或罗纹面在双侧对耳轮体等耳部轻轻环形摩擦,或点压揉按,以局部微胀痛有热感为度。
(7)“撮”谷道:谷道即“肛门”。“撮谷道”,就是做缩肛运动。做时将肛门连同会阴一起上提同时吸气,然后呼气时放松,反复进行。坐、站、行均可,每次30下左右即可。
古人养生三定律
吴 凡
古人养生,总结了许多规律和箴言,值得学习和借鉴。
三戒
孔子养生提出一个非常著名的“三成”:“君子有三成。少之时,血气末足,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成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它提醒人们,年龄不一样,养生方法就应有所区别。在少年时期,发育不成熟,切勿早婚。中医历来反对贪色纵欲,主张节欲以养精,藏精而健身。所以“戒之在色”,对“少之时,血气未足”者是大有裨益的。中年时,是气刚任性、好胜善斗的年龄,所以应平心静气,和谐宽容,“戒之在斗”。老年时,体力已经虚弱,不要再竭力追求名誉、地位和金钱。如果贪婪无度,挖空心思地谋取个人利益,就会大伤元气,损身折寿。
“三有”
《黄帝内经》中、明确提到人体保持健康的三大要素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作有序。”饮食有节,就是要求吃饭时间要有规律,即定时定量,不过饥过饱,不过冷过热,不暴饮暴食,不挑食,不偏食。做到精粗兼备,荤素搭配。起居有常,即一日之中,起、食、劳、睡等,必须有一定的时间规律,做到动静结合,弛张有时。劳作因人而异,或做工,或务农,或读书求学,或处理公务,或操持家务。无论从事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在连续劳作之间要有适当的休息。用脑和用体要互相调节,用脑者要多做运动,增加活动量;用体者要注意休息,勿过于疲劳,节饮食,慎起居,不安作劳,则可强身延寿,安享天年。反之,饮食不节,起居无常,妄于劳作,则会加速早衰,使人折损寿命。
三去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去甚、去奢、去察”。意思是委去掉“极端的、过分的、奢侈的和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欲望和懒散状态。欲者,不可得而强求之,或已得而贪得无厌之谓也。澡名日名欲,图财日利欲,贪色日色欲,皆身外之物。求无止境,或乱心,或犯刑,或伤身,此为养生之第一大患。故当节之,当寡之,当去之,而不可放纵。要保持思想纯洁,无奢望杂念,又要在正确的道路上和力所能及的前提下有所进取。如此,形体不易衰惫,精神不易耗散,方可安乐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