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印太战略构想”推进过程中的“中心化”与“去中心化”

来源 :日本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tonli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以来,国际规范的生成大都以西方国家为中心而展开.然而,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传统规范生成的“中心化”模式开始动摇,规范倡导者的行为也开始呈现出同时反映“中心化”和“去中心化”两方面要素的双轨特征.在双轨模式之下,日本“印太战略构想”的推进呈现出明显的摇摆性.在“印太战略”1.0时代,日本侧重于构建以日美印澳为规范倡导核心的“中心化”模式;在2.0时代,日本又展现出与中国和东盟国家共商共建、凝聚共识的“去中心化”姿态;而到了3.0时代,虽然日本依旧高喊尊重东盟中心地位的口号,但随着“日美澳印精神”的出台,以及日本对东盟“印太展望”的全面介入,规范生成的倡导方式再次向“中心化”模式回摆.在可预见的未来,这种摇摆现象还会持续下去.不过,所谓的“日美澳印精神”在本质上与印太地区诸多中小国家推崇的“多元化”和“包容性”理念并不相符,且从有效性来看,这种排他性的集团主义也不适合治理当今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各种全球性问题.因此,在印太地区建构新的区域性规范,最终还需要遵循“去中心化”模式推进相关国家的共商、共享、共建.
其他文献
提升专业地位是社会工作界的核心议题,也关系到能否吸引更多的青年投身社会工作专业以促进青年与专业的共同发展.使用合法性概念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地位的提升机制,通过参与观察以及对关键人物的访谈发现,合法律性具体化、价值性扩展和正当性补缺是提升社会工作专业地位的三种机制.基于这三种机制,我们可从推动政策支持的具体化、加强专业化与专业间协作、寻求实践中互补的正当性三个方面提升社会工作的专业地位.疫情后社会工作专业地位的提升能否持续,有待进一步考察.
基于横向和纵向调查数据,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处于成年初显期的大学新生不良适应行为影响的发展变化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子女进入成年初显期后,父母教养方式仍对其不良适应行为存在影响,但影响效应值呈减弱趋势;相较于情感温暖型教养方式对不良适应行为的负向影响的减弱,拒绝型和过度保护型教养方式的正向影响效应减弱趋势更明显;父母教养方式通过塑造子女价值观间接影响大学新生入校时和后续的不良适应行为.高校应引导大学生建立积极正向的价值观,降低其不良适应行为产生的风险.
国际战略,一般是指国家、政党在客观分析国际形势和正确估量自身综合实力的基础上,为实现国家利益而制定的对外关系领域具有全局性、长期性的总体谋划和总指导,体现的是执政党和国家最高领导层对国际大局的宏观把握,是一国处理国际事务和对外工作的总方针、总原则.国际战略服务于国内战略任务,是国家战略的对外扩展和延伸.战略思想则“是从众多具体的战略策略中总结、提炼出来的更为抽象、更具普遍指导意义的思想和理论形态,是引领战略制定和实施的理性认知和思想方法”①,属于认识论和方法论范畴,既归属战略又超越战略.中国共产党国际战略
期刊
家庭教育投资是影响子女教育获得的直接原因,家庭对不同性别子女投资的差异是造成教育性别差异的重要机制.以往针对教育投资的研究主要探讨家庭间的投资差异,对家庭内部不同性别子女间的差异缺乏关注.使用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多子女家庭中教育投资的性别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在不同家庭之间的异质性.研究发现,农业户口家庭的教育资源分配显著向男孩倾斜,而非农业户口家庭的教育资源分配则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社会经济地位较高家庭中的女孩反而获得更多的教育投资;农业户口家庭之间的教育投资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从一开始就有着全球纬度的大视野,有着远大的世界理想.中国共产党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始终怀抱并弘扬中国人的大同理想和天下情怀,始终注重增进世界人民的共同福祉.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始终着眼推动民族独立和复兴、促进入类发展和进步,始终把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同世界人民的共同福祉联系在一起.这是把握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