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从文化翻译观的角度,分析了文化翻译,即对原语中各种文化信息的处理。翻译中文化缺失,是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现象,文化缺失往往会造成翻译中的困难和失误,这要求翻译者要精通原语和译语,还要熟悉中英文文化,从而提出跨文化翻译的策略。
一、引言
“山寨”一词,源于广东话,是一种由民间IT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其主要表现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主要表现形式为通过小作坊起步,快速模仿成名品牌,涉及手机、数码产品、游戏机等不同领域。这种文化的另一方面则是善打擦边球,经常行走在行业政策的边缘,引起争议。目前,“山寨”这一说法,已经进入百姓日常生活及话语,各种媒体对于山寨现象的报道也此起彼伏,在汉英翻译时,“山寨”的对应英文版本多种多样:新华网在2009年12月的文章中翻译为copycat,美国CNN在报道中国的山寨手机时用的是bandit phones,还见到有knock-off,pirated,fake等译文,而在说到山寨经济时,知网翻译助手译为village economy,而谷歌翻译工具译成cottage economy。虽然汉语中早有山寨,但是山寨原指山林中设有防守栅栏的地方,也指有寨子的山村,引伸为绿林好汉在山中的营寨。山寨行为,则指的是个人或团体对知名事物的粗陋模仿与改动而又自成一体。
央视经典节目《正大综艺》推出了一个新板块——逗你玩。这使我们不禁想起著名表演藝术家、相声“泰斗” 马三立的相声《逗你玩》,听起这个相声段子让人笑声不断。《正大综艺》中的“逗你玩”也是一个娱乐性的栏目,演员的夸张的眼神和手势,幽默的动作和情节的选择,生活中的细节,通过夸张和演示的完美结合,呈现给观众的是一种笑口常开和一周之后的舒服和惬意。但是板块片头中英文原文的名称为oops,这和汉语中的“逗你玩”的差别还是很大的。Oops一词, OALD Seventh edition 中有两个释义(1)used when sb has almost had an accident, broken sth, etc (2)used when you have done sth embarrassing, said sth rude by accident, told a secret, etc;陆谷孙教授主编的《英汉大词典》中的释义为“哎哟;哎哟,对不起”。英语中的oops是在出现意外、在说错话、做错事后的的一种感叹。而汉语中的逗你玩有主动或有意识地要产生幽默的意图。在这一现象中体现了中英文化的错位。
二、文化缺失成因分析
中国文化和英语文化在历史、经济、意识形态、风俗等方面差异巨大,使各自词汇体系和意义表达的截然不同。因此,在英译中国特色文化时常常找不到意义对等的对应词,在英语文化中出现了空缺现象。
追求悠闲的生活一直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方面,晋朝诗人陶渊明《饮酒》诗中就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宋人穆修诗云:“名园虽自属侯家,任客闲游到日斜。”现如今,休闲食品的品种繁多也体现出快节奏工作之余人们对休闲的重视。瓜子是休闲食品中的重要部分,这在英语文化中是一个文化空缺。笔者注意到,英文中牵涉到瓜子,一般用melon seeds一词,而且表达的主要是“瓜的种籽”之意;而我们零食中有西瓜子、葵花子、南瓜子、吊瓜子、茶瓜子、五香瓜子等等,英语词汇显然没有意义对等的对应词。汉语中和瓜子对应的动词是“嗑”,三五人坐在一起聊天、嗑瓜子是典型的休闲方式。我们来看看英文中是如何表达嗑瓜子的“嗑”的。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是这样写的:…while they drank tea and chewed melon seeds and chattered。赵毅堂在《林语堂与诺贝尔奖》说:“林语堂的中文好到无法翻成英文,他的英文也好到无法翻译成中文。” 但是在表达嗑瓜子这一动作时,没有到位。国际著名记者,爱泼斯坦在I Visit Yanan中用的是另外一个词eat:…where some drank tea and ate melon seeds while one group pulled out a deck of local-made cards and began…to play something that looked mighty like Rummy。有建议用crack seeds来表示零食瓜子的,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发音上crack和“嗑”很接近,但是仅仅crack seeds一词仍然难以详细表达。在语际转换中,接受者较难解码因为Sd1≠Sd2,而深层次的原因是文化空缺。这给翻译者带来了苦难,这也许就是王佐良先生所说的,翻译工作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而他面对的是两大片文化。”
三、跨文化翻译策略
根据多元系统论,文学以及文化等社会符号现象都是一个开放式的多系统现象和网络。在这个系统里,多种不同的因素都在能为主导因素不断地斗争,力求从边缘到中心的转化,或由中心转化为边缘地位从而沦落为起次要或边缘的作用。包通法认为,“越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拥有大规模群体承袭使用的文化亦就越表现其民族文化的个性的张扬——即排它性。……文化的全球化必然是一种局部的现象和缓慢的兼收并蓄的过程”。
文化再现是另外一种常见的处理方法,当出现深层次的文化空缺,而无法采用加注、释义等办法处理时,文化再现有时会达到非常好的效果。以张枯《宫词》为例,“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中“何满子”一典由来已久。唐初,一名为“何满子”的歌女才色出众,却不知何故被判绞刑。临刑她悲愤唱完最后一支歌,声音凄美让人心碎。皇帝竞然因为这首歌而最后赦免了她。后来“何满了”便成了舞曲名。到唐末,唐武宗病重,平日宠爱的善于笙歌的孟才人因悲伤过度在对唐武宗唱了一首《何满子》后云气绝身亡。后专用“何满子”指代悲哀的歌曲。
而解释性补充也不失为有效的手段,这主要指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起到解释、补充作用的词句,从而使得译文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原文对应。汉语中的歇后语的英译就常见这张翻译方法。
中文:打破沙锅纹(问)到底。
英文:Breaking an earthenware pot一cracked to the bottom (Interrogate thoroughly or get to the bottom of a matter).
中文:老鼠进风箱——两头受气。
英文:A mouse in a bellows— pressed from both ends (Blamed both sides).
文章从理论上探讨了汉英翻译中文化空缺现象的处理问题,虽然文中的翻译方法能有效地达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的目的,但是或多或少仍有文化信息被遗漏。由此可以看出,文化空缺现象的翻译值得做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杜争鸣.“瓜子”英译质疑及其它[J].上海科技翻译,2004(4).
[2]林语堂.京华烟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3]张南峰译.《多元系统论》伊塔马·埃文一佐哈尔著[J].中国翻译,2004(2).
[4]《包通法》跨文化翻译中异质文化“本土化”接受视域厘定的哲学思辨[J].上海翻译,2005(4).
(作者单位: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一、引言
“山寨”一词,源于广东话,是一种由民间IT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其主要表现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主要表现形式为通过小作坊起步,快速模仿成名品牌,涉及手机、数码产品、游戏机等不同领域。这种文化的另一方面则是善打擦边球,经常行走在行业政策的边缘,引起争议。目前,“山寨”这一说法,已经进入百姓日常生活及话语,各种媒体对于山寨现象的报道也此起彼伏,在汉英翻译时,“山寨”的对应英文版本多种多样:新华网在2009年12月的文章中翻译为copycat,美国CNN在报道中国的山寨手机时用的是bandit phones,还见到有knock-off,pirated,fake等译文,而在说到山寨经济时,知网翻译助手译为village economy,而谷歌翻译工具译成cottage economy。虽然汉语中早有山寨,但是山寨原指山林中设有防守栅栏的地方,也指有寨子的山村,引伸为绿林好汉在山中的营寨。山寨行为,则指的是个人或团体对知名事物的粗陋模仿与改动而又自成一体。
央视经典节目《正大综艺》推出了一个新板块——逗你玩。这使我们不禁想起著名表演藝术家、相声“泰斗” 马三立的相声《逗你玩》,听起这个相声段子让人笑声不断。《正大综艺》中的“逗你玩”也是一个娱乐性的栏目,演员的夸张的眼神和手势,幽默的动作和情节的选择,生活中的细节,通过夸张和演示的完美结合,呈现给观众的是一种笑口常开和一周之后的舒服和惬意。但是板块片头中英文原文的名称为oops,这和汉语中的“逗你玩”的差别还是很大的。Oops一词, OALD Seventh edition 中有两个释义(1)used when sb has almost had an accident, broken sth, etc (2)used when you have done sth embarrassing, said sth rude by accident, told a secret, etc;陆谷孙教授主编的《英汉大词典》中的释义为“哎哟;哎哟,对不起”。英语中的oops是在出现意外、在说错话、做错事后的的一种感叹。而汉语中的逗你玩有主动或有意识地要产生幽默的意图。在这一现象中体现了中英文化的错位。
二、文化缺失成因分析
中国文化和英语文化在历史、经济、意识形态、风俗等方面差异巨大,使各自词汇体系和意义表达的截然不同。因此,在英译中国特色文化时常常找不到意义对等的对应词,在英语文化中出现了空缺现象。
追求悠闲的生活一直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方面,晋朝诗人陶渊明《饮酒》诗中就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宋人穆修诗云:“名园虽自属侯家,任客闲游到日斜。”现如今,休闲食品的品种繁多也体现出快节奏工作之余人们对休闲的重视。瓜子是休闲食品中的重要部分,这在英语文化中是一个文化空缺。笔者注意到,英文中牵涉到瓜子,一般用melon seeds一词,而且表达的主要是“瓜的种籽”之意;而我们零食中有西瓜子、葵花子、南瓜子、吊瓜子、茶瓜子、五香瓜子等等,英语词汇显然没有意义对等的对应词。汉语中和瓜子对应的动词是“嗑”,三五人坐在一起聊天、嗑瓜子是典型的休闲方式。我们来看看英文中是如何表达嗑瓜子的“嗑”的。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是这样写的:…while they drank tea and chewed melon seeds and chattered。赵毅堂在《林语堂与诺贝尔奖》说:“林语堂的中文好到无法翻成英文,他的英文也好到无法翻译成中文。” 但是在表达嗑瓜子这一动作时,没有到位。国际著名记者,爱泼斯坦在I Visit Yanan中用的是另外一个词eat:…where some drank tea and ate melon seeds while one group pulled out a deck of local-made cards and began…to play something that looked mighty like Rummy。有建议用crack seeds来表示零食瓜子的,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发音上crack和“嗑”很接近,但是仅仅crack seeds一词仍然难以详细表达。在语际转换中,接受者较难解码因为Sd1≠Sd2,而深层次的原因是文化空缺。这给翻译者带来了苦难,这也许就是王佐良先生所说的,翻译工作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而他面对的是两大片文化。”
三、跨文化翻译策略
根据多元系统论,文学以及文化等社会符号现象都是一个开放式的多系统现象和网络。在这个系统里,多种不同的因素都在能为主导因素不断地斗争,力求从边缘到中心的转化,或由中心转化为边缘地位从而沦落为起次要或边缘的作用。包通法认为,“越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拥有大规模群体承袭使用的文化亦就越表现其民族文化的个性的张扬——即排它性。……文化的全球化必然是一种局部的现象和缓慢的兼收并蓄的过程”。
文化再现是另外一种常见的处理方法,当出现深层次的文化空缺,而无法采用加注、释义等办法处理时,文化再现有时会达到非常好的效果。以张枯《宫词》为例,“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中“何满子”一典由来已久。唐初,一名为“何满子”的歌女才色出众,却不知何故被判绞刑。临刑她悲愤唱完最后一支歌,声音凄美让人心碎。皇帝竞然因为这首歌而最后赦免了她。后来“何满了”便成了舞曲名。到唐末,唐武宗病重,平日宠爱的善于笙歌的孟才人因悲伤过度在对唐武宗唱了一首《何满子》后云气绝身亡。后专用“何满子”指代悲哀的歌曲。
而解释性补充也不失为有效的手段,这主要指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加一些起到解释、补充作用的词句,从而使得译文在形式和内容上与原文对应。汉语中的歇后语的英译就常见这张翻译方法。
中文:打破沙锅纹(问)到底。
英文:Breaking an earthenware pot一cracked to the bottom (Interrogate thoroughly or get to the bottom of a matter).
中文:老鼠进风箱——两头受气。
英文:A mouse in a bellows— pressed from both ends (Blamed both sides).
文章从理论上探讨了汉英翻译中文化空缺现象的处理问题,虽然文中的翻译方法能有效地达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的目的,但是或多或少仍有文化信息被遗漏。由此可以看出,文化空缺现象的翻译值得做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杜争鸣.“瓜子”英译质疑及其它[J].上海科技翻译,2004(4).
[2]林语堂.京华烟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3]张南峰译.《多元系统论》伊塔马·埃文一佐哈尔著[J].中国翻译,2004(2).
[4]《包通法》跨文化翻译中异质文化“本土化”接受视域厘定的哲学思辨[J].上海翻译,2005(4).
(作者单位: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